乳腺癌 5 年后患卵巢癌 1 例

乳腺癌 5 年后患卵巢癌 1 例

一、乳腺癌5年后发生卵巢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刘国珍[2](2021)在《血清糖类抗原72-4对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逐年上升,2015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占居民全因死亡的23.91%。因此,做好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糖类抗原72-4(CA72-4)首次被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种大分子量糖蛋白,可被两种单克隆抗体B72.3和CC49识别鉴定。既往研究报道CA72-4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腺癌,例如乳腺癌、胃癌、结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和胰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高表达,而在非上皮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很难检测到。故CA72-4被作为公认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上皮肿瘤,特别是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随访。近年来也被很多体检中心列为常规肿瘤筛查项目。不过近期一些研究对CA72-4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提出质疑。已有文献证明7.2%的健康成年人血清CA72-4水平高于正常,且血清CA72-4升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不佳。此外,血清CA72-4水平在消化性溃疡、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良性疾病中也常常升高。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估CA72-4在肿瘤诊断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血清CA72-4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中的价值建立队列1,纳入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长征医院接受血清CA72-4检测、最终诊断明确、入院前未确诊恶性肿瘤且既往未接受过针对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血清CA72-4水平在良、恶性疾病间的差异,获取CA72-4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第二部分:血清CA72-4与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筛选长征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过血清CA72-4水平检测且CA72-4水平升高的住院患者构成队列2,对其中确诊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分析CA72-4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A72-4评估恶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第三部分:血清CA72-4水平在良性疾病中的变化选择研究队列2中血清CA72-4水平升高且排除恶性肿瘤的患者,了解住院患者中CA72-4水平升高的常见原因,并分析血清CA72-4水平与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良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建立队列3,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血清CA72-4检测、在基线期初步排除恶性肿瘤并自愿接受长期随访的住院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探讨随访CA72-4变化在恶性肿瘤筛查和诊断中的意义。【研究结果】1.血清CA72-4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中的价值队列1最终纳入分析2173例接受血清CA72-4检测者,其中329例(15.1%)确诊恶性肿瘤。分别以说明书建议的临界值8.2 U/m L、最高四分位界值3.04 U/m L、ROC曲线下面积(AUC)获得的cut-off值2.955 U/m L为阈值,血清CA72-4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6.4%、92.6%;35.3%、77.0%和36.5%、76.2%。CA72-4联合AFP、CEA、CA19-9等其它肿瘤标志物,在胃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由0-29.5%提高至20.0-100%,可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2.血清CA72-4与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队列2纳入1807例血清CA72-4水平升高者,其中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425例,非肿瘤患者1382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72-4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血清CA72-4水平在鳞状细胞癌的患者低于腺癌患者(β=-57.296,P=0.035),血清CA72-4水平较高的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更差(β=-36.668,P=0.015),TNM分期更高(β=29.589,P<0.001)。3.血清CA72-4水平在良性疾病中的变化在队列1的1844例非肿瘤患者及队列2的1382例非肿瘤患者中,除胃肠道疾病外,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是CA72-4升高的最常见的良性基础疾病。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队列1和队列2中,血清CA72-4水平均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呈正相关(队列1:β=0.009,P=0.041;队列2:β=0.029,P=0.036),而与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无关;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清CA72-4水平与空腹血糖、Hb Alc浓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4.随访血清CA72-4变化对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队列3纳入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血清CA72-4检测、初步排除恶性肿瘤并自愿接受长期随访的住院患者376例(CA72-4升高者51例,CA72-4正常者325例)。基线期CA72-4升高组及正常组在2年随访期间恶性肿瘤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3.92%vs.4.92%,P=0.75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线期排除恶性肿瘤后,升高的血清CA72-4并不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OR=1.268,95%CI:0.283-5.687);匹配年龄、性别后,基线期CA72-4升高同样不增加恶性肿瘤的风险(OR=1.137,95%CI:0.238-5.430)。第四部分:随访血清CA72-4变化对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结论】1.血清CA72-4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较低,常规用于肿瘤筛查价值有限。2.肿瘤患者血清CA72-4水平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显着相关,CA72-4可用于恶性肿瘤的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3.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结缔组织病等良性疾病患者可出现血清CA72-4水平升高。4.对于CA72-4水平升高的患者,经初次相关检查排除了恶性肿瘤,2年随访期间发生肿瘤的机会较CA72-4水平正常者并无差异,对于非肿瘤患者是否需要长期监测血清CA72-4水平值得商榷。

项灵云[3](2021)在《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单发结直肠癌(CRC)患者及伴有CRC的多原发癌(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RC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2015.01.01-2018.12.31经病检确诊的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CRC患者的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224例CRC中,183例为单发CRC(81.7%,183/224),伴有CRC的MPCs患者共41例(18.3%,41/224)。单发CRC患者与伴有CRC的MPCs患者男女比分别为1.1:1和0.8:1;224例CRC的中位年龄为58岁(28-86岁),其中单发CRC中位年龄为61岁(28-86),41例伴有CRC的MPCs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51-79)。分组显示: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组≥50岁以上分别为88.0%(161/183)和87.8%(36/41);两者的CRC发病部位均以直肠多见,分别为42.7%(78/183)和47.0%(19/41);两者的CRC分期均以I-II期多见,分别占59.0%(108/183)和65.9%(27/41)。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MPCs中,同时性MPCs占19.5%(8/41),异时性MPCs占80.5%(33/41),异时MPCs明显高于同时MPCs。第一原发癌(FPC)与第二原发癌(SPC)间隔时间为0-696个月,中位时间95月(90.5±10)。其中,FPC诊断后的2年内发生SPC病例占46.3%(19/41例)、10年后发生比例占24.4%(10/41例),56.1%(23/41例)为其他时间段发生。在41例MPCs中,SPC的肠外病灶共43个,按照发生部位依次为胃(9/43,20.9%)、肺(8/43,19.0%)、乳腺(6/43,14.0)。在8例同时性多原发癌中右半结肠5例,占62.5%;33例异时性多原发癌中直肠18例,占54.5%。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MSI-H的患者分别为(1.1%,2/183)及14.6%(6/41),MPCs患者中MSI-H者明显高于单发CRC中MSI-H者(P=0.001)。结论:在CRC中,MPCs发生率为18.3%;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类似,不能通过CRC诊断时的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预测MPCs的发生;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肠外发病器官中以胃最常见;异时性MPCs发生率更高;MPCs可发生于CRC的2年内及10年后;MSI-H的CRC患者具有更高地发展为MPCs的风险。

齐金红,袁勇,冯文娟,孙薇,刘丽颖,周丽萌[4](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在妇科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行妇科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于2014年10月~2019年7月完成的达芬奇机器人妇科手术患者28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恶性肿瘤183例,良性手术103例。恶性肿瘤中,99例宫颈癌,82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阴道癌。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腹部切口愈合时间;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感染、尿潴留、肠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总住院时间等;通过检测所有手术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浓度的变化判断手术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28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中大出血、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34~280min,平均(148.7±97.8)min;出血量0~170ml,平均(83±69)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6~68h,平均(35.3±19.6)h;膀胱功能恢复时间10~504h;术后72h引流量9~376ml,平均(198.3±79.4)ml;引流管留置时间49~296h,平均(187.9±74.8)h;术后腹部切口拆线78~128h,平均(96.3±10.6)h;恶性肿瘤切除淋巴结切除数目7~46枚,平均(33.4±7.3)枚;住院时间85~678h,平均(304.5±107.3)h。术后感染发生6例,肠梗阻5例,血栓性并发症4例,1例单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左侧腘静脉血栓,1例PICC置管处头静脉血栓性静脉炎,1例术后5个月(放化疗)出现右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经溶栓、抗凝治疗好转;术后发生淋巴囊肿24例,其中1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外阴水肿,经对症处置后均恢复良好。于术后24h测定C反应蛋白浓度为39.8~220.3mg/L,平均(109.47±38.79)mg/L;术后5d浓度为4.7~21.4mg/L,平均(19.58±5.63)mg/L。术后24h测定白介素-6浓度为10.2~18.9ng/L,平均(14.57±3.94)ng/L;术后5d浓度为3.7~12.4ng/L,平均(6.51±2.74)ng/L。结论:达芬奇机器人应用于妇科手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丹[5](2020)在《中国人群的BRCA1/2基因变异分析及其数据库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包括BRCA1基因和BRCA2基因。BRCA1/2基因变异的准确解读在乳腺癌和其他相关癌症(包括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在2015年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数据库和指南的缺乏,可能导致了对BRCA1/2序列变异临床意义的错误解读。一项已发表的韩国研究报告了一些BRCA1/2变异被重新分类,这些变异以前被归类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VUS),但实际上可能在韩国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中为致病的。目前,我们并不清楚中国人群的BRCA1/2变异这类情况如何。另外,目前我国也缺乏关于BRCA1/2的人群数据库.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既往已经被报道的BRCA1/2变异进行重新解读,另一个目的是构建一个来自中国人群的完整的BRCA 1/2变异数据库,并使这些数据公开用于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地检索1999年至2019年3月间研究中国人群BRCA1/2变异的109篇文献,排除meta分析和数据缺失的文献后,最终保留72篇文献进行后续分析。总计来自42,430名中国癌症患者的1,351个BRCA变异(673个BRCA1变异和678个BRCA2变异)按照国际基因组图谱进行标准化并重新解读,使用ACMG/AMP 2015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对BRCA1/2变异进行解读。收集从2016年至2019年送检的21,100例样本,采用Illumina平台NGS技术进行BRCA1/2变异检测。对于检测出致病的或可能致病的采用一代测序(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将检出来的致病的/可能致病的/意义不明确的这三类变异,按照设定好的数据库的格式挖掘对应数据,并将全部数据开发成MySQL数据库。结果在1,351个BRCA1/2变异中,大多数的解读(91.7%,1,239/1,351)与之前发表的结果相同。但有112个变异(8.3%,112/1,351,其中64个BRCA1,48个BRCA2)被重新分类。对于临床上收集到的21,100例样本,一共发现719个致病的/可能致病的/意义不明确的变异,其中367个为BRCA1突变,352个为BRCA2突变。根据收集的样本BRCA1/2的变异结果,开发了一个名为easyBRCA-Chinese的开放访问数 据 库 来 存 放 所 有 的 变 异 及 其 注 释 信 息(http://1 20.77.144.112/EasyBRCA/#/Login)。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不仅VUS,而且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变异的临床意义也在不断变化。本研究发生分类改变的112个变异中,除了 78个原始文章中被报道为VUS,另外29个被报道为分类冲突或者不清楚分类和5个被报道为致病的/可能致病的均被重新分类。准确地重新解读BRCA1/2变异对遗传咨询或临床决策至关重要。本文所构建的中国人群BRCA数据库,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人群中BRCA变异的中国特征。该数据库还可用于中国人群中与BRCA相关的癌症的预防、监测、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

宁莹[6](2020)在《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研究及临床特点家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困难,近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中国女性的生命与健康。遗传因素作为卵巢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被广泛研究与关注。研究表明,与卵巢癌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为BRCA基因,遗传性卵巢癌患者中有90%左右为BRCA基因的突变。在我国,对于乳腺癌相关的BRCA突变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于卵巢癌相关性研究较少,大多局限于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丰富中国人群卵巢癌相关BRCA基因突变库,深入研究不同家族史卵巢癌的BRCA基因突变情况及分析临床特点并对家族性BR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进行家系分析。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1)散发性卵巢癌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癌患者;(2)直系三代血亲内无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3)患者本人无乳腺癌史;(4)具有完整临床及病历资料。(2)家族性卵巢癌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卵巢癌患者;(2)家系中至少有两个一级或二级亲属患原发卵巢癌或卵巢癌和乳腺癌;(3)家系中至少有一名卵巢乳腺双原发癌患者,伴或不伴有家族中其他亲属患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卵巢乳腺双原发癌需要符合下列标准:(1)每个肿瘤均为恶性(2)同一患者的两种肿瘤互不相关联(3)同一患者的每个肿瘤具有不同的病理形态特征;(4)具有完整临床及病历资料。共纳入散发性卵巢癌患者95例,家族性卵巢癌患者21例。研究方法:(1)获得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患者知情同意后,提取卵巢癌患者外周血DNA进行BRCA基因突变检测,对于意义不明错义突变,通过Align-GVGD、Mutation Taster、Predict SNP进行预测,初步分析其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2)对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组及未突变组进行发病年龄、绝经情况、癌症家族史、腹水量、初治时肿瘤标记物、肿瘤分级、分期、化疗敏感度及预后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比较;(3)对BRCA突变的家族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绘制家系图并分析先证者及家族各代癌症发病情况及特点。结果:(1)116例卵巢癌患者中BRCA1/2总突变率16.4%(19/116),其中BRCA1突变率11.2%(13/116),BRCA2突变率5.2%(6/116)。散发性卵巢癌患者BRCA1/2突变率为10.5%(10/95),家族性卵巢癌患者BRCA1/2突变率42.9%(9/21),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75%(9/12)BRCA1致病性突变及71.4%(5/7)BRCA2致病突变位于11号外显子。1例BRCA1致病性突变(c.2138C>G)为重复突变。新发现3例BRCA1致病性突变(c.3689T>A,c.5332del G,c.5384dup T),2例BRCA2致病性突变(c.34713473delins ATG,c.49364940del GAAAC)。发现意义不明的BRCA1/2突变17例,对Clin Var中的报道存在争议3例突变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结果提示NM007294.3:c.2286A>T及NM000059.3:c.2946A>G为良性可能性较大,而NM007294.3:c.5339T>C为致病突变可能性大。新发现不明意义BRCA突变9种,其中2种BRCA1突变(c.3083G>C,c.4293G>T),7种BRCA2突变(c.1370A>C,c.3803C>A,c.5901G>T,c.6710A>G,c.8187G>T,c.8382C>A,c.8657C>A),NM000059.3:c.6710A>G经分析后为致病性突变可能性大。2种不明意义BRCA1突变(c.1367T>C,c.4293G>T)和2种不明意义BRCA2突变(c.1367T>C,c.4293G>T)3种分析工具的结果不一致,仍需进一步确定其性质。(2)95例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中,BRCA突变组11例,非BRCA突变患者84例。突变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6.73±12.21岁,非突变组53.29±14.48岁,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53)。突变组和非突变组在初潮年龄(P=0.172)、发病时绝经情况(P=0.517)、肿瘤家族史(P=0.684)、治疗前肿瘤标记物CA125水平(P=0.520)、HE4水平(P=0.726)上差异未表现出显着统计学意义。但BRCA突变组相较于非突变组治疗前大量腹水患者较少,二者表现出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4)。突变组及未突变组在肿瘤分期(P=0.318)、分级(P=0.468)、淋巴结转移率(P=1.000)、手术满意率(P=1.000)方面均无显着差异。BRCA突变组肿瘤病理均表现为浆液性癌,而非突变组仅有71.4%为浆液性癌(P=0.060)。BRCA突变组相较于非突变组患者对术后辅助性化疗敏感率更高(100.0%vs 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BRCA突变组随访时间为10-3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非突变组随访时间为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CA突变(P=0.022)、发病年龄(P=0.003)、绝经情况(P=0.001)、初治腹水量(P=0.003)、肿瘤分期(P=0.003)、化疗敏感性(P<0.001)、手术满意度(P=0.001)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影响有显着性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仅显示化疗敏感性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61,95%Cl 4.69-33.90,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腹水量(P=0.003)、肿瘤分期(P=0.042)、手术满意度(P<0.001)、化疗敏感性(P<0.001)对总生存期(OS)影响具有显着性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腹水量、手术满意度、化疗敏感性为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影响因素。(3)10个BRCA突变家系的先证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50±8.98岁,与散发性BRCA突变患者(56.73±12.21岁)无显着差异(P=0.657)。术后病理以高级别浆液性癌为主,70%发现时为晚期患者,但绝大多数患者对以铂为主的化疗药物敏感,2例耐药患者均为同一种BRCA1突变(c.2138C>G),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先证者一级亲属总的癌症发病率为26.4%。男性一级亲属中癌症发病率为21.2%(7/33),以直肠癌、肺癌常见。女性一级亲属癌症发病率30.8%,主要为卵巢癌及乳腺癌患者。先证者亲代卵巢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4.00±8.76岁,全部二代卵巢癌患者(同代患者及先证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08±8.81岁,二者发病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1)中国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的频率及类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卵巢癌患者进行全面的BRCA基因检测非常有必要性。本研究未发现具有明显始祖效应的BRCA突变,但一些重复突变及不明意义突变仍需进一步探索。(2)对于没有特殊癌症家族史的BRCA突变散发性卵巢癌患者,初治时腹水少、浆液性癌及对一线铂类化疗敏感可能为BRCA阳性的预测因素,对此类型卵巢癌患者优先进行突变检测可能提高BRCA突变检出率。(3)应重视对BRCA突变卵巢癌家系后代的适时检测及有效干预,以避免早发性癌症的发生。同时对消化系肿瘤、肺癌聚集家庭的基因检测及遗传咨询应将BRCA基因突变纳入考虑范围。

连岩岩[7](2020)在《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PMT)患者的发病特点、中医证型、治疗情况等临床数据,探讨MPMT的发病特点,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对MPMT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海泰电子病历系统和扫描电子病历系统获取肿瘤科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MPMT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MPMT患者一般信息、现病史、既往病史、诊断信息、中医证型、治疗等,随访患者生存状态。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的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或费舍尔精确检验进行评估,应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以识别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例MPMT患者,包括男性41例,女性37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 1.11:1。2、78例MPMT患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58岁(33~85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33~75岁),男性中位年龄61岁(41~85岁),统计分析表明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男女年龄分布存在差异(P=0.011);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64.5岁(38~86岁),女性中位年龄64岁(38~80岁),男性中位年龄66岁(43~86岁)。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S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55.5岁(43~86岁),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MMPMT)患者确诊中位年龄 66 岁(38~83 岁),MMPMT与SMPMT患者发病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04)。69例(88.46%)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50岁,50例(64.10%)患者确诊MPMT时年龄超过60岁。3、第一原发恶性肿瘤与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间隔时间30个月(0~348个月)。本研究中患者在确诊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后的2年内有39例(50%)患者确诊MPMT。78例患者中包括MMPMT患者56例,SMPMT患者22例,MMPMT:SMPMT发病比例为 2.55:1。双原发恶性肿瘤(Doub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DPMT)66 例,三原发恶性肿瘤(Tr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TPMT)10 例,四原发恶性肿瘤(Quadru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QPMT)2 例。4、78例MPMT共涉及170个恶性肿瘤病灶,其中位于消化系统50个,呼吸系统44个,泌尿系统20个,妇科系统17个,乳腺14个,头颈部14个,血液系统7个和其他系统4个。其中消化系统多原发恶性肿瘤1 1例,多原发肺癌4例。超过一半的肿瘤病理类型为腺癌(64/170,37.65%)和鳞癌(30/170,17.65%),腺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38.46%(30/78)、41.03%(32/78)和16.67%(2/12),鳞癌在第一、第二、第三原发恶性肿瘤中占比分别为16.67%(13/78)、15.38%(12/78)和33.33%(4/12),腺癌较鳞癌更常见。5、78例MPMT患者中医证型包括痰瘀互结证20例、气虚痰阻证14例、气滞痰阻证14例、气滞血瘀证10例、气阴两虚证6例、气虚血瘀证4例,湿热瘀阻证4例、气血两虚证3例、阳虚寒凝证3例。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性别、MMPMT与SMPMT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确诊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4),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发病中位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P=0.001),表现在气虚痰阻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布存在差异。分析治疗因素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关系,结果表明仅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化疗与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2),表现在气虚痰阻证、气滞痰阻证和气滞血瘀证分布存在差异。对MPMT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6、随访成功的73例MPMT患者总生存期在2个月~173个月之间,中位生存时间28 个月。1 年、2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1.23%(52/73)、53.42%(39/73)、15.07%(11/7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25)和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01)。Cox比例风险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未行手术治疗(P=0.010)是影响MPM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MPMT 明显多于 SMPMT,DPMT 较 TPMT 和 QPMT 常见。2、患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发生MPMT的风险更高,腺癌和鳞癌是MPMT最常见病理类型。3、MPMT患者最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气虚痰阻证和气滞痰阻证。4、应加强恶性肿瘤患者随访工作,尤其是确诊后的2年内,对于新出现的癌灶应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相鉴别,警惕MPMT的发生。5、临床中要高度重视手术治疗对于MPMT患者的重要性,对于有手术机会的MPMT患者,在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以延长有效生存期。

李娜[8](2020)在《131例腹水原因待查患者的病因及诊断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腹水原因待查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各种诊断方法价值,为腹水的病因诊断提供临床思路。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排除肝硬化源性的131例以“腹水原因待查”收住入院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完善查体、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等相关检查,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诊断腹水患者的病因并探讨其诊断方法价值。结果:1、病因构成分析:131例患者中,病因占首位的是癌性腹水74例(56.4%),其次是结核性腹水39例(29.7%)、其他病因腹水18例(13.7%),包括肝小静脉闭塞症4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例,结缔组织病(SLE)、胰腺炎各2例,渗出性肠病、卵巢良性肿瘤、门静脉栓塞、营养不良、布加氏综合征各1例,还有腹水原因不明2例。2、性别、年龄与病因构成关系分析:性别与腹水病因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性最常见病因都是癌性腹水,其中女性44例(58.9%),男性30例(53.6%)。癌性腹水组平均年龄62.83±11.62岁,高于结核性腹水组(P<0.05)及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3、实验室检验指标分析:癌性腹水组的血沉中位数是31.5mm/h,结核性腹水组的血沉中位数是57mm/h,其他病因腹水组的血沉中位数是10mm/h,癌性腹水组和结核性腹水组的血沉水平均高于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性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平均数是42.05±9.32g/L,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平均数是45.54±8.75g/L,其他病因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平均数是31.53±12.76g/L,癌性腹水组及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总蛋白水平高于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性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中位数是493U/L,结核性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中位数是396U/L,其他病因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中位数是165U/L,癌性腹水组及结核性腹水组的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腺苷脱氨酶中位数是54.20U/L,癌性腹水组的腹水腺苷脱氨酶中位数10.09U/L,其他病因腹水组腹水腺苷脱氨酶中位数6.70U/L,结核性腹水组的腹水腺苷脱氨酶水平高于癌性腹水组及其他病因腹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肿瘤标志物鉴别癌性、非癌性性腹水分析:(1)血清CEA、CA19-9、CA72-4及腹水CEA水平在癌性腹水组中高于非癌性腹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A125在癌性腹水组中高于非癌性腹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EA、CA19-9和CA72-4及腹水CEA诊断癌性腹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8、0.746、0.827、0.838。当血清CEA截断值为3.44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7%和92.3%。当CA19-9截断值为33.50U/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7.1%%和96.2%,CA72-4截断值是2.76U/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2%%和91.3%.当腹水CEA截断值是1.82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6%%和96.9%。5、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及腹水脱落细胞检查:共有36例结核性腹水和32例非结核性腹水患者行血清行TSPOT.TB,结核性腹水阳性31例,非结核性腹水阴性30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是86.1%和93.7%。共有97例患者行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60例癌性腹水患者中有36例找到癌细胞;37例非癌性腹水中均未找到癌性细胞,其敏感性特异性是60%和100%。6、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和腹腔镜:共有9例患者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活检,明确诊断8例,包括腹膜假性粘液瘤5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恶性间皮瘤1例,未明确病因1例,确诊率88.9%;7例完成腹腔镜下取腹膜活检,结合组织病理确诊6例,包括卵巢卵泡膜纤维瘤1例、结肠癌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盆腔浆液性腺癌1例、腹腔转移癌2例,未明确病因1例,确诊率85.7%。结论:1、在排除肝硬化因素的腹水原因待查患者中,病因占首位的是癌性腹水,其次是结核性腹水。2、血沉、腹水总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在癌性腹水及结核性腹水中升高明显,对于鉴别腹水病因有一定参考价值;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腹水中明显升高,对于鉴别结核性和非结核性腹水有意义。3、血清CEA、CA19-9、CA72-4及腹水CEA鉴别癌性、非癌性腹水有意义,血清AFP、CA125对于鉴别癌性、非癌性腹水意义较小。4、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性腹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腹水脱落细胞诊断癌性腹水的敏感性低。5、腹膜活检确诊率高,对诊断疑难腹水病因有重要价值。

张晶晶[9](2020)在《智能化三维影像学分析在宫颈癌精准诊断和人性化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是临床分期系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公认的观察宫颈癌病灶的最佳影像学检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宫颈癌病灶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立体形态,妇科查体不能观察病灶全貌而MRI不能直观的观察病灶,且尚存在很多二维和三维测量参数待探索其与宫颈癌的关系。然而,宫颈癌病灶大小的精准测量对宫颈癌准确分期对后续人性化治疗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三维影像学分析是这一难题的可能解决途径。我们希望通过在MRI二维图像和基于MRI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 MRI-based,3D-MRI)重建模型上测量宫颈癌病灶的最小无瘤边界(Tumor-free Margin,TFM)和体积,来初步探索这些参数与宫颈癌术后不良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3D-MRI重建模型对宫颈癌分期和治疗决策的影响。此外,手术对于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的意义尚无定论,对此进行分析以判断三维影像学分析是否也能帮助解决这一妇科难题。研究方法1、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我院接受初始治疗为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患者的术前8周内的MRI上测量病灶最小TFM,勾勒病灶边缘并计算其体积。分析病灶最小TFM和体积与不良病理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手术切缘阳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深间质浸润、病灶直径超过4 cm的关系。2、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妇科肿瘤门诊就诊的宫颈癌患者,完善含T2 3D SPACE序列的盆腔MRI,由本研究指定的妇科肿瘤医师进行妇科查体,结合MRI结果确定FIGO分期并拟定治疗方案;根据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测量病灶最大直径、最小TFM、体积,判读病灶累及范围。参考3D-MRI重建模型对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分析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变化。对于其中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分析及验证病灶最小TFM和体积与不良病理因素的关系。3、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评估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的作用、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病灶最小TFM明显小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1.6 mm(1.2 mm,2.4 mm)vs.2.4 mm(1.3 mm,5.3 mm)。有宫旁浸润组病灶体积明显大于无宫旁浸润组(P<0.05),8979 mm3(4527 mm3,14258 mm3)vs.1545 mm3(885 mm3,4247 mm3)。有宫颈深间质浸润组病灶体积明显大于无宫颈深间质浸润组(P<0.05),3175 mm3(1311 mm3,5462 mm3)vs.1025 mm3(508 mm3,1934 mm3)。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组病灶体积明显大于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组(P<0.05),2958 mm3(1137 mm3,5116 mm3)vs.1282 mm3(714 mm3,2258 mm3)。非危险患者、中危患者、高危患者三组的病灶体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1118 mm3(589 mm3,2128 mm3)vs.3188 mm3(1306 mm3,5581 mm3)vs.4776 mm3(3192 mm3,10889mm3)。2、病灶体积对宫旁浸润、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高危患者均具有诊断价值(P<0.05)。以3882 mm3为截断值,诊断宫旁浸润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4.2%。以2881 mm3为截断值,诊断宫颈深间质浸润的敏感性为52.5%,特异性为88.9%。以1072 mm3为截断值,诊断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的敏感性为81.9%,特异性为46.8%。以3505 mm3为截断值,诊断高危患者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4.8%。3、在参考3D-MRI重建模型后,分别有34.1%和27.3%的患者分期上调和最佳治疗决策改变。最佳治疗决策改变的患者中,58.3%为需扩大子宫切除术范围,33.3%为拟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改为先期化疗后手术治疗或直接全量同步放化疗,8.3%为拟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改为全量同步放化疗。4、原发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最大残余病灶是否小于<2 cm、术后是否辅助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病灶最小TFM和体积与宫颈癌不良病理因素存在相关性。病灶体积在预测高危患者中的价值甚佳。3D-MRI重建模型可以辅助宫颈癌的更加精准的分期,从而制定人性化治疗决策。手术治疗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应尽量达到最大残余病灶直径<2 cm,术前可参考3D-MRI重建模型以评估是否可达到这一目标。

彭咏梅[10](2019)在《云南卵巢恶性肿瘤患者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云南地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BRCA1/2)胚系突变情况,为云南地区遗传性卵巢恶性肿瘤的研究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共32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分别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92例、临沧市人民医院19例、丽江市人民医院2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例、红河州人民医院1例、云南省中医院4例、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3例、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例,运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BRCA1/2基因全部外显子区域突变检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研究结果]1、在32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检出BRCA1/2胚系致病/可能致病突变率为21.4%,其中BRCA1突变率为15.6%,BRCA2突变率为4.0%,BRCA1/2同时突变率为1.8%。2、在32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检出219例(67.0%)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良性突变,检出14例(4.3%)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可能良性突变,检出30例(9.2%)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VUS突变,检出18例(5.5%)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可能致病突变,检出46例(14.1%)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致病突变。3、本研究发现BRCA1/2同时突变6例(1.8%),ClinVar未记载突变位点7个,致病位点为BRCA1的c.54681G>A;可能致病位点为BRCA1的c.954dupT,BRCA2 的 c.1583delA、c.28842890del;VUS 位点为 BRCA1 的 c.G1593T、c.G2345T,BRCA2的c.C1478A。ClinVar记载突变4个,致病位点为BRCA1的 c.310dupA;VUS 位点为 BRCA2 的 c.9106C>G、c.5606G>A、c.9925G>A。OC119与OC261均为BRCA1/2同时突变且位点相同。4、卵巢癌肉瘤BRCA1/2胚系致病突变2例(0.6%),分别是OC189患者的 BRCA1 中的 c.5194-12G>A,OC232 患者的 BRCA1 中的 c.954dupT 及 BRCA2中的 c.9925G>A。5、BRCA1胚系致病突变中10号外显子比例较高,BRCA2胚系致病突变中11号外显子比例较高。6、本研究共发现BRCA1/2胚系VUS及致病突变中ClinVar数据库中记载的两次及以上突变频数的位点9个。BRCA1中的c.5114T>C、c.37703771delAG、c.2799delT 及 BRCA2 中 c.5606G>A 均发现 3 人突变。BRCA1 中的 c.5521delA、c.37563759delGTCT、c.220C>T、c.54705477delATTGGGCA 及 BRCA2 中c.31653168delTCAA 均发现 2 人突变。BRCA1 中的 c.54705477delATTGGGCA是本研究中发现与之前报道相符的中国人群热点突变。7、新发现BRCA1/2胚系在ClinVar未记载突变25个,包括3例致病突变、7例可能致病突变、15例VUS。3例致病突变中BRCA1的c.2591C>A有2例,BRCA1的c.54681G>A有1例,BRCA2的c.C3405A有1例。7例可能致病突变中 BRCA1 的 c.3101dupA、c.954dupT、c.139delT 各有 2 例,BRCA1 的c.3286dupC、c.50685074+ldupAAAACAGG 各有 1 例;BRCA2 的 c.28842890del有 2 例,BRCA2 的 c.1583delA 有 1 例。15 例 VUS,BRCA1的 c.5062G>T 有 3例,BRCA1 的 c.G2345T、c.3646T>G 各有 2 例,BRCA1 的 c.5062G>C、c.5152+25152+3insCCCT、c.4484+lG>C、c.37523753delGT、c.G748T、c.G1593T、c.G5092T、c.G2402T、c.G1593T 各有 1 例;BRCA2 中的 c.9587A>G、c.1020910214del、c.C1478A 各有 1 例。8、BRCA1胚系突变携带者发病年龄较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相对较早(50.0 岁 vs.55.8 岁,P=0.023)。9、BRCA非致病突变与BRCA致病突变的年龄构成比较(P=0.324)、分化程度(P=0.063)无显着差异;BRCA非致病突变与BRCA致病突变的病理类型比较(P=0.025)、临床分期(P=0.040)、HBOC相关性肿瘤(P=0.002)、个人肿瘤史(P=0.024)、家族肿瘤史中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肿瘤情况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10、本研究中云南少数民族共41例,哈尼族、傣族、傈僳族、藏族均未发现BRCA1/2胚系致病突变;其中6例发现BRCA1/2胚系致病/可能致病突变,其中包括ClinVar未记载突变3例,ClinVar记载突变3例。ClinVar未记载突变3 例中 BRCA1 的 c.3286dupC、c.50685074+ldupAAAACAGG 位点均为可能致病突变,仅在白族中发现;BRCA2的c.C3405A为致病突变仅在彝族中发现。ClinVar记载突变3例中BRCA1的c.134+2T>C为致病突变仅在彝族中发现,BRCA1的c.5089T>C为可能致病突变仅壮族中发现,BRCA1的c.2799delT为致病突变在回族及汉族中均有发现。11、本研究中云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玉溪市、曲靖市均发现5例以上BRCA1/2胚系致病突变;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均未发现BRCA1/2胚系致病突变;回族及汉族中各1例发现ClinVar记载BRCA1致病突变位点c.2799delT,两者均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2、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云南地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浆液性癌患者、有个人肿瘤史和家族肿瘤史,其携带BRCA1/2胚系致病突变的风险分别是非浆液性癌、无个人肿瘤史和家族肿瘤史的3.950倍、3.744倍、2.390倍。[结论]1、在32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检出BRCA1/2胚系致病/可能致病突变率为21.4%,其中BRCA1突变率为15.6%,BRCA2突变率为4.0%,BRCA1/2同时突变率为1.8%。2、在32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检出219例(67.0%)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良性突变,检出14例(4.3%)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可能良性突变,检出30例(9.2%)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VUS突变,检出18例(5.5%)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可能致病突变,检出46例(14.1%)患者携带有BRCA1/2胚系致病突变。3、卵巢癌肉瘤BRCA1/2胚系致病突变2例(0.6%),分别是OC189患者的 BRCA1 中的 c.5194-12G>A,OC232 患者的 BRCA1中的 c.954dupT 及BRCA2 中的 c.9925G>A。4、BRCA1胚系致病突变中10号外显子比例较高,BRCA2胚系致病突变中11号外显子比例较高。5、本研究共发现BRCA1/2胚系VUS及致病突变中ClinVar数据库中记载的两次及以上突变频数的位点9个。BRCA1中的c.5114T>C、c.37703771delAG、c.2799delT 及 BRCA2 中 c.5606G>A 均发现 3 人突变。BRCA1 中的 c.5521delA、c.3756 3759delGTCT、c.220C>T、c.54705477delATTGGGCA 及 BRCA2 中c.3165 3168delTCAA 均发现 2 人突变。BRCA1 中的 c.54705477delATTGGGCA是本研究中发现与之前报道相符的中国人群热点突变。以上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潜在的热点突变点。6、新发现BRCA1/2胚系在ClinVar未记载突变25个,包括3例致病突变、7例可能致病突变、15例VUS。3例致病突变中BRCA1的c.2591C>A有2例,BRCA1的c.54681G>A有1例,BRCA2的c.C3405A有1例。7例可能致病突变中 BRCA1 的 c.3101dupA、c.954dupT、c.139delT 各有 2 例,BRCA1的c.3286dupC、c.50685074+ldupAAAACAGG 各有 1 例;BRCA2 的 c.28842890del有 2 例,BRCA2 的 c.l583delA 有 1 例。15 例 VUS,BRCA1 的 c.5062G>T 有 3例,BRCA1 的 c.G2345T、c.3646T>G 各有 2 例,BRCA1 的 c.5062G>C、c.5152+25152+3insCCCT、c.4484+lG>C、c.37523753delGT、c.G748T、c.G1593T、c.G5092T、c.G2402T、c.G1593T 各有 1例;BRCA2 中的 c.9587A>G、c.10209 10214del、c.C1478A各有1例。这些新发现位点可能是云南地区特有突变位点。7、本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的突变位点存在差异,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存在相同的突变位点,提示BRCA1/2胚系致病突变和BRCA1/2胚系可能致病突变位点可能存在地域及民族差异。8、本研究中≤30岁年龄组中未发现BRCA1/2胚系致病突变。BRCA1胚系突变携带者发病年龄较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相对较早(50.0岁vs.55.8岁,P=0.023);BRCA2胚系致病突变携带者卵巢癌平均发病年龄较BRCA1胚系致病突变携带者卵巢癌平均发病年龄晚5.8年。9、BRCA非致病突变与BRCA致病突变的年龄构成、分化程度无显着差异;BRCA非致病突变与BRCA致病突变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HBOC相关性肿瘤、个人肿瘤史、家族肿瘤史中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肿瘤情况比较有显着差异。10、BRCA1/2胚系致病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RCA1/2胚系致病突变携带者终身发病风险较高,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浆液性癌患者、有个人肿瘤史和家族肿瘤史者携带BRCA1/2胚系致病突变风险较高,建议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浆液性癌患者、有个人肿瘤史和家族肿瘤史者及其家属进行BRCA1/2胚系检测,BRCA1/2胚系致病突变的家属到相关遗传咨询门诊进行癌症风险评估。

二、乳腺癌5年后发生卵巢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5年后发生卵巢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血清糖类抗原72-4对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CA72-4 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情况
        二、血清CA72-4 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三、血清CA72-4 联合其它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诊断的价值
    讨论
第二部分 血清CA72-4 与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情况
        二、血清CA72-4 水平升高患者分布情况
        三、血清CA72-4 水平升高的良、恶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四、血清CA72-4 水平与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清CA72-4 水平在良性疾病中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情况
        二、血清CA72-4 水平与良性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讨论
第四部分 随访血清CA72-4 变化对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队列3 入组时基本特征
        二、队列3 中CA72-4 升高与发生恶性肿瘤风险的关系
        三、匹配年龄、性别后CA72-4 升高与恶性肿瘤风险的关系
        四、随访期间血清CA72-4 水平的变化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CA72-4 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组织标本收集
        2.2.3 MLH1、MSH2、MSH6和PMS2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2.4 MSI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原发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4)达芬奇机器人在妇科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准备
        1.2.3 手术过程
        1.2.3. 1 良性手术:
        1.2.3. 2 恶性病例:
        1.2.4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分析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3 随访
4 讨论
    4.1 达芬奇机器人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4.2 达芬奇机器人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
    4.3 达芬奇机器人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4.4 达芬奇机器人在卵巢癌手术中的应用
    4.5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机体的炎症反应

(5)中国人群的BRCA1/2基因变异分析及其数据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前言
    1.1 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流行病学
    1.2 BRCA1/2基因及其在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中的作用
    1.3 BRCA1/2基因突变率
    1.4 BRCA1/2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
    1.5 中国人群中积累的BRCA1/2变异进行标准化和重新解读必要性
    1.6 中国人群BRCA1/2数据库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章 中国人群BRCA1/2基因变异的重新解读
    2.1 材料和方法
    2.2 根据ACMG/AMP 2015版指南,用于重新解读的规则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人群的BRCA1/2数据库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2 变异分析和解读过程
    3.3 数据库的结构
    3.4 结果
    3.5 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3.6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6)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研究及临床特点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散发性和家族性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散发性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家族性卵巢癌患者家系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致谢

(7)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原发恶性肿瘤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概念及诊断标准发展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原因及机制
        5 治疗和预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名的记载
        3 恶性肿瘤病因病机
        4 近现代肿瘤病机学说
        5 中医体质学说与恶性肿瘤
        6 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
        2.2 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2.3 生存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病因分析
        3.3 中医证型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5 预后分析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8)131例腹水原因待查患者的病因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腹水的病因分析
        2.1.1 癌性腹水
        2.1.2 结核性腹水
        2.1.3 肝源性腹水
        2.1.4 心源性腹水
        2.1.5 肾源性腹水
        2.1.6 胰源性腹水
        2.1.7 结缔组织病
        2.1.8 营养不良性腹水
        2.1.9 乳糜性腹水
        2.1.10 其他罕见病因
    2.2 腹水病因的诊断方法及进展
        2.2.1 腹水常规、生化及脱落细胞检测
        2.2.2 肿瘤标志物检测
        2.2.3 其他指标
        2.2.4 影像学检查
        2.2.5 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
        2.2.6 腹腔镜
        2.2.7 经自然腔道内镜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病因分析
    4.2 性别、年龄与病因构成的关系
    4.3 临床症状、体征与病因构成的关系
    4.4 实验室检验结果
    4.5 肿瘤标志物鉴别癌性、非癌性腹水
    4.6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及腹水脱落细胞检查
    4.7 影像学检查
    4.8 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及腹腔镜检查
第5章 讨论
    5.1 病因分析
    5.2 诊断方法分析
        5.2.1 血沉、腹水总蛋白、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
        5.2.2 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
        5.2.3 T-SPOT.TB及腹水脱落细胞
        5.2.4 影像学检查
        5.2.5 腹膜穿刺下腹膜活检及腹腔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智能化三维影像学分析在宫颈癌精准诊断和人性化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宫颈癌病灶最小无瘤边界及体积与术后不良病理因素的关系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分析对宫颈癌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手术治疗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三维影像学分析潜在应用方向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综述 基于MRI和/或CT的三维影像学分析在妇科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英文文章全文
致谢

(10)云南卵巢恶性肿瘤患者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乳腺癌5年后发生卵巢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血清糖类抗原72-4对恶性肿瘤诊断及筛查的价值研究[D]. 刘国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D]. 项灵云. 江汉大学, 2021(01)
  • [4]达芬奇机器人在妇科手术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价[J]. 齐金红,袁勇,冯文娟,孙薇,刘丽颖,周丽萌.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1(02)
  • [5]中国人群的BRCA1/2基因变异分析及其数据库的构建[D]. 李丹.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散发性及家族性卵巢癌BRCA突变研究及临床特点家系分析[D]. 宁莹. 青岛大学, 2020(01)
  • [7]78例多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病例分析[D]. 连岩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131例腹水原因待查患者的病因及诊断分析[D]. 李娜. 吉林大学, 2020(08)
  • [9]智能化三维影像学分析在宫颈癌精准诊断和人性化治疗中的应用[D]. 张晶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云南卵巢恶性肿瘤患者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研究[D]. 彭咏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乳腺癌 5 年后患卵巢癌 1 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