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的功能及发展与应用前景

纳豆的功能及发展与应用前景

一、纳豆的功能与开发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张轩[1](2021)在《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传统发酵食品内,可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纳豆因其富含具有抗血栓功能的纳豆激酶(Nattokinase),作为一种风味食品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枯草芽孢杆菌液体发酵生产的纳豆激酶也已被用于抗血栓功能食品或药品的制备。另外,也有报道,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可调节机体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发挥抗炎、抗肿瘤以及延缓衰老等作用。目前,纳豆激酶口服产品的剂型单一,且耐胃酸和肠道缓释能力较差;枯草芽孢杆菌益生菌制剂主要为冻干菌粉,食用人群局限。上述产品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研究针对上述产品的不足,利用筛选的同时产生纳豆激酶和凝乳酶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枯草芽孢杆菌功能发酵乳和一种纳豆激酶口服缓释制剂,对其制备工艺和相关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用从自然界采集的稻草作为发酵菌种的来源制作纳豆,从自制纳豆浸出液中分离、筛选出产双酶(纤维蛋白溶解酶和凝乳酶)的菌株。通过对菌株形态观察和生化特性检测,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确定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B.subtilis JNFE0126。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纳豆激酶活性最高达14512.4IU/mL,产凝乳酶活性最高达875.5 SU/mL,可以满足中性条件下制备凝固型发酵乳的要求。酶抑制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纤溶活性来源于丝氨酸蛋白酶,凝乳活性来源于金属蛋白酶。提取该菌株的DNA,根据基因库中已经报道的纳豆激酶和凝乳酶(金属蛋白酶M4)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基因调取扩增后测序,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上述两种酶的基因,其序列分别与已经报道的纳豆激酶和金属蛋白酶M4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7.6%)。其次,分别收集B.subtilis JNFE0126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最高产酶期的发酵液,采用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色谱及凝胶过滤色谱分别对纳豆激酶和凝乳酶进行分离纯化,然后用SDS-PAGE检验样品纯度及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纯化的纳豆激酶和凝乳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 KD和42 KD左右。纳豆激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0,pH 6.0-9.0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酶活和较好的稳定性。凝乳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6.5,在pH 6.0-8.0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酶活,在pH 5-10条件下有较好的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并优化了B.subtilis JNFE0126发酵鲜牛乳制作凝固型发酵乳的配方和发酵条件,评价了所得产品的品质特性和抗血栓功能。优化的配方和发酵条件为:鲜牛乳,大豆蛋白2%,蔗糖4%,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1.5%,果胶0.1%,藻酸丙二醇酯(PGA)0.1%,发酵温度41℃,发酵时间8 h。得到发酵乳为软嫩的乳白色凝乳块,奶香浓郁,口感爽滑,无明显不良风味。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凝乳块内部呈现海绵状微观结构,酪蛋白胶束及亚胶束相互交联形成整体的三维结构,胶束间仍然存在大量微细孔隙,这些孔隙起着保持水分的作用。发酵乳的纤溶活性达215.1 U/mL,4℃储藏14天酶活性可保留66%,储藏60天活性仍保留43%;小鼠黑尾试验表明,口服该发酵乳具有显着的体内抗血栓效果。应用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评价了上述发酵乳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实际应用前景。动物疾病症状观察和肠道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表明,口服B.subtilis JNFE0126发酵乳可明显减轻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的疾病严重程度,减轻动物的肠道粘膜的出血、炎症和溃疡等病理损伤;动物肠道菌群的检测分析和和肠粘膜内炎症相关因子和上皮再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口服B.subtilis JNFE0126菌株发酵乳可调节动物的肠道菌群,增加菌群的多样性,抑制有害菌生长;该发酵乳可抑制肠道粘膜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提高炎症抑制因子表达水平,因而减轻肠粘膜的炎症性损伤。与此同时,B.subtilis JNFE0126发酵乳可促进肠粘膜上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粘膜细胞的粘液蛋白和上皮连接蛋白的表达,加速肠粘膜屏障和上皮屏障的修复,从而抵御有害菌和炎症因子的侵入。最后,研制了一种具有双层壳-核结构(壳聚糖核-纳豆激酶-酪蛋白)的纳豆激酶口服缓释颗粒,并通过动物试验评价其在体内抗血栓作用。采用壳聚糖为核心,京尼平为壳聚糖核-纳豆激酶交联剂,牛乳酪蛋白为颗粒外层保护材料,TG酶为保护层的交联剂,按照分步交联的程序制备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获得的缓释颗粒进行形态学分析,并使用纳米金交联的IgG作为模型药物验证了酪蛋白保护层的包埋效果,确定其形成了双层壳-核结构。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消化试验测定了该缓释颗粒的释放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该颗粒在胃酸中能有效保护纳豆激酶活性,并在肠液中缓释达12小时。最终对该缓释颗粒进行动物口服试验,动态观察颗粒内纳豆激酶的体内缓释过程及其抗血栓效果。结果表明,上述纳豆激酶口服缓释颗粒具有很强的抗胃酸能力,并在肠道内可缓慢释放出纳豆激酶及其不同大小相对分子质量的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降解产物,缓释过程超过12小时。小鼠黑尾模型动物口服该颗粒,可明显抑制小鼠尾部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并促进血栓溶解,效果显着优于口服游离纳豆激酶。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筛选的B.subtilis JNFE0126制备的发酵乳具有抗血栓和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发的纳豆激酶口服缓释颗粒具有耐胃酸能力和肠道缓释功能,可提高纳豆激酶的口服利用度,有望作为功能食品添加剂用于研制抗血栓功能食品。

张海粟[2](2021)在《箭筈豌豆纳豆发酵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纳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微生态食品近年来因其溶血栓、防癌症、降血压等功效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箭筈豌豆一直以来用作绿肥、牧草等使用,开发箭筈豌豆作为纳豆产品,可以较好的利用我国的箭筈豌豆的资源及其营养价值,提高市场上纳豆产品的多样性。本论文以箭筈豌豆为原料发酵制作纳豆,探究其发酵工艺及抗氧化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市场上销售的纳豆产品中分离提取纳豆芽孢杆菌,采用菌株在酪蛋白平板培养基上产生的水解圈与自身菌落直径的比值为基础进行筛选,确定比值最大的NT-3为后续实验发酵菌株,比值为2.94。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比后发现NT-3与枯草芽孢杆菌特征符合,保存菌种用作后续发酵使用。(2)以箭筈豌豆为原料采用NT-3菌株发酵制作箭筈豌豆纳豆,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优化法探究箭筈豌豆纳豆的发酵工艺。探索利用Folin-酚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建立Folin-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相关性,发现两种方法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程为y=0.0023x+16.349,R2=0.9929。以酶活分数和感官分数计算的综合分数为指标,利用三因素三水平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结果为:接种量3.1%,发酵温度36.8℃,发酵时间26.7h。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实验,测定箭筈豌豆纳豆的酶活为314.06U/m L和感官评分为40.9分,综合分数优于单因素结果。测得提取的纳豆激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 H值为8。(3)为了探究箭筈豌豆纳豆与其他纳豆的不同,将其与传统纳豆(黄豆纳豆)和新兴纳豆(黑豆纳豆和鹰嘴豆纳豆)进行了关键性能对比。通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箭筈豌豆纳豆、黄豆纳豆、黑豆纳豆和鹰嘴豆纳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91±1.35%、14.75±0.60%、5.88±0.75%和18.41±0.66%。箭筈豌豆纳豆的总酚和原花青素含量优于黑豆纳豆和鹰嘴豆纳豆,总黄酮含量优于黄豆纳豆和黑豆纳豆。(4)对4种纳豆的抗氧化能力测定发现,4种纳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且箭筈豌豆纳豆的抗氧化力较好。DPPH实验中,4种纳豆的清除能力排序为:箭筈豌豆纳豆>黑豆纳豆>鹰嘴豆纳豆>黄豆纳豆;ABTS实验中,4种纳豆的清除能力排序为:箭筈豌豆纳豆>黑豆纳豆>黄豆纳豆>鹰嘴豆纳豆;超氧阴离子实验中,4种纳豆的清除能力排序为:箭筈豌豆纳豆>黄豆纳豆>鹰嘴豆纳豆>黑豆纳豆;相同质量浓度下的还原能力,大小排序为:箭筈豌豆纳豆>黑豆纳豆>黄豆纳豆>鹰嘴豆纳豆;羟基自由基实验中,4种纳豆的清除能力排序为:黄豆纳豆>黑豆纳豆>鹰嘴豆纳豆>箭筈豌豆纳豆。

姚雨杉[3](2020)在《鱿鱼加工副产物酶解、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抗高血压肽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开发安全、无副作用的食物源抗高血压肽及实现鱿鱼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本文以鱿鱼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分别采用中性蛋白酶酶解和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两种工艺制备抗高血压肽,并对其体外ACE抑制活性、肾素抑制活性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采用国家标准成分测定方法检测鱿鱼加工副产物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等,以测定其营养成分并对其氨基酸进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鱿鱼加工副产物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粗灰分的干重含量分别为63.18%、12.94%、8.29%;共检出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55.74%,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1.68%,谷氨酸含量最高(7.93%),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22.78%),主要的限制氨基酸是蛋氨酸和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5.23。结果表明,高蛋白的鱿鱼加工副产物可以作为制备抗高血压肽的优质来源。(2)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ACE)抑制活性、多肽含量为主要指标,进行鱿鱼加工副产物水解蛋白酶的筛选,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进一步优化酶解工艺,分别建立ACE抑制活性、多肽含量与酶解温度、水解时间、p H和加酶量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和验证实验,得出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鱿鱼加工副产物水解物ACE抑制活性和多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佳的水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2.4℃,酶解时间5.7 h,p H 7.1,加酶量为8151 U·g-1,在此条件下其ACE抑制率和多肽含量分别可达84.26%、229.09 mg·g-1。(3)采用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发酵鱿鱼加工副产物,以ACE抑制率和多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和液料比等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建立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各因素水平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各因素对ACE抑制率和多肽含量的影响顺序均为发酵温度>接种量>液料比>发酵时间,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鱿鱼加工副产物制备ACE抑制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37.5 h、发酵温度42.1℃、接种量6.0%、液料比22.7。在上述发酵条件下制备的冻干品ACE抑制率达到82.22%、多肽含量高达208.18 mg·g-1。(4)通过膜分离技术将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酶解(E)、发酵(F)水解物分离成5种不同分子质量大小的多肽组分(<1 k D、1~3 k D、3~5 k D、5~10 k D和>10 k D);评价水解物和各个多肽组分的ACE、肾素抑制活性,并通过胃肠道模拟消化探究活性最佳组分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 k D的组分(酶解法得到的<1 k D组分记为E-1,发酵产物<1 k D组分记为F-1)具有最大的ACE抑制活性(E-1的抑制率为87.48±1.76%,F-1的抑制率为86.50±1.84%)和肾素抑制活性(E-1的抑制率为69.72±1.16%,F-1的抑制率为81.09±1.23%);E-1组分的ACE及肾素的IC50值分别为1.34±0.12 mg·m L-1、1.47±0.06 mg·m L-1;F-1组分的ACE及肾素的IC50值分别为1.01±0.08 mg·m L-1、1.15±0.09 mg·m L-1;组分经人工胃液120 min+人工肠液120 min消化后,E-1组分最终ACE抑制率降至35.15±1.31%、肾素抑制率降至43.17±1.42%,F-1组分最终ACE抑制率降至48.24±1.18%、肾素抑制率降至49.37±1.16%。总体来说F-1组分的抗高血压体外活性和稳定性更强。结果表明,鱿鱼加工副产物蛋白的酶解、发酵水解物及其<1k D的膜分离组分可能作为功能性成分用于降血压相关的功能食品和保健品的开发。本文研究结果为鱿鱼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和食物源抗高血压肽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倪楠[4](2019)在《纳豆产品工艺优化与不良风味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纳豆激酶(Nattokinase)因其快速溶栓、低成本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纳豆含有丰富的纳豆激酶,是优良的保健食品。纳豆的传统制作工艺以固体发酵为主,在此基础上多以纳豆冻干粉为原料开发纳豆系列产品,包括纳豆咀嚼片、纳豆饼干、纳豆复合饮料等。随着人们对纳豆激酶需求量的增加,液体发酵工艺相较于固体发酵而言更利于提高纳豆激酶的含量。纳豆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纳豆的特殊风味也难以被我国消费者接受,因此纳豆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非常缓慢。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纳豆激酶活力为核心指标,研究了即食纳豆的加工与储藏方式对纳豆品质的影响,优化了纳豆激酶功能性豆乳的发酵工艺,并进行了液体发酵放大生产和产品开发,探索了液体发酵豆乳中的不良风味物质,主要结论如下:即食纳豆加工与储藏研究将部分鲜纳豆进行烘干和冻干处理,分别比较4℃冷藏纳豆、-80℃冷冻纳豆、烘干后常温储藏纳豆、烘干后4℃冷藏纳豆、冻干后常温储藏纳豆和冻干后4℃冷藏纳豆在3个月内的感官和纳豆激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4℃冷藏纳豆保藏期7天;-80℃冷冻纳豆储藏期可延迟到60天左右;干燥的纳豆储藏期可延迟到90天左右。纳豆咀嚼片的制作以纳豆冻干粉为原料,通过添加合适的辅料,制作纳豆咀嚼片。纳豆咀嚼片纳豆粉添加量在20%~25%时制成的纳豆咀嚼片成型性好,无纳豆不良风味。纳豆激酶功能性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发酵豆乳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二次优化,能在更低接菌量的条件下,提高纳豆激酶表达量。该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0 h,装液量5%,初始pH5.5,接菌量1.5%。发酵豆乳中试放大生产与产品开发通过50 L发酵罐进行发酵豆乳放大生产,结果表明发酵罐放大培养产酶效率高于实验室摇瓶。综合考虑纳豆激酶活力和风味,选取42 h作为停罐时间点。将发酵豆乳进行喷雾干燥,以喷干粉为原料,添加蔬菜、水果和果冻粉制成纳豆蔬果果冻。发酵豆乳品质研究通过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和GC-MS对不同时间点的发酵豆乳风味物质进行了品质鉴定,同时也采用理化方法分析了发酵豆乳中蛋白质的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风味成分中氮氧化合物含量降低,滋味变酸,褐色色素积累。GC-MS共检测出126种挥发性成分,与不良风味相关的主要是吡嗪类化合物,此外,酸类、醛类、酮类和醇类物质中的不良呈味物质也可能与发酵豆乳不良风味相关。理化分析结果表明豆乳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代谢生成不良风味物质挥发性盐基氮和游离氨,游离氨可能作为前体物质加速了吡嗪类物质的合成。该研究为纳豆系列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薛莹莹[5](2019)在《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来源于纳豆,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良好的溶栓性能,安全无副作用,有着很好的临床用药应用前景。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产纳豆激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ZI125,为将其产酶能力提高到工业发酵生产菌株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菌株的产酶性能。本研究采用诱变育种和基因组改组的方法获得高产、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并通过制备磁性壳聚糖亲和吸附剂,实现了纳豆激酶从发酵粗酶液中的一步式分离纯化。1.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XZI125进行紫外诱变和常温室压等离子体诱变(ARTP)诱变,选育高产纳豆激酶的突变菌株。通过计算致死率和正突变率,确定紫外诱变最佳条件:功率20 W,照射距离25 cm,诱变时间5min;ARTP诱变的最佳条件:功率为100 W,气流量10 SLM,载片与气流端口距离为2 mm,处理时间90s。通过2种诱变处理,并结合抗生素抗性筛选方法,共获得4株NK含量较原始菌株提高的突变菌株,平均提高24.3%。2.对枯草芽孢杆菌XZI125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灭活及融合条件进行优化,并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genomeshuffling)选育NK高产菌株。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酶浓度1mg/mL,酶解时间30 min,菌体培养时间6 h;紫外灭活最佳条件为:功率20 W,照射距离25 cm,照射时间8 min;热灭活最佳条件为:100℃,水浴50s。原生质体融合最佳条件为:40%PEG6000,37℃水浴融合10 min。在上述原生质体处理条件下,通过对前期诱变筛选到的4株NK高产菌株进行基因组改组,共得到3株高产菌株G91、2G34、2G42,纳豆激酶酶活力分别达到3257IU/mL,3277 IU/mL,3304 IU/nmL,与原始菌株(2490IU/mL)相比酶活力分别提高了 30.8%,31.6%,32.7%。3.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3O4纳米粒子,乳化交联法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MCTS),经环氧氯丙烷活化,以6-氨基己酸为间隔臂偶联配基对氨基苯甲脒,制得磁性壳聚糖微球,用于纳豆激酶粗酶液的分离纯化,并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其对纳豆激酶的吸附和解吸附动力学。通过优化磁性壳聚糖的制备条件,选取合适的配基接枝浓度,使得吸附剂在10 min内即可达到纳豆激酶的吸附平衡,20 min内即完成酶的解吸附,酶活回收率为62%,纯化倍数为10.6,纳豆激酶纯度经电泳分析为一条带。

田莉[6](2019)在《构建高产纳豆激酶基因工程菌株及酶活研究》文中指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造成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纳豆激酶具有多种有利于心血管的作用,如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血栓、抗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抗血小板和神经保护等。因此,它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理想药物。目前野生型纳豆芽孢杆菌生产纳豆激酶的产量较低,且下游分离纯化工艺困难,这将限制了纳豆激酶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WB800N/p HT43-apr N和WB800N/p HT43-pro-apr N重组纳豆激酶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并对前导肽与纳豆激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琼脂糖-纤维蛋白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基因工程菌株表达重组蛋白进行了纤溶酶活和表达量分析,并使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分别优化了重组菌株的表达条件以及其发酵培养条件,最终得到了一株具有高效表达NK的枯草芽孢杆菌基因工程菌株。本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菌株。以实验室筛选的纳豆杆菌基因组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了编码纳豆激酶的apr N和pro-apr N基因片段,以p HT43质粒作为载体,分别转入宿主细胞WB800N中进行表达。通过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和SDS-PAGE电泳法对表达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导肽介导纳豆激酶的正确折叠功能。(2)对高效分泌表达的重组菌株WB800N/p HT43-pro-apr N进行表达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优表达条件。温度为37℃,培养基初始p H为7.5,当细胞密度OD600nm达到0.6时,加入1 m M IPTG诱导剂,诱导发酵4小时后,纳豆激酶最大粗酶活达到848.52 IU/m L。这表明p HT43载体和WB800N宿主细胞是成功实现纳豆激酶高效表达的枯草芽孢表达系统。本次构建的工程菌株为纳豆激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3)重组菌株WB800N/p HT43-pro-apr N的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Box-Behnken模型优化发酵培养参数,经五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表明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蛋白胨26.05 g/L,葡萄糖29.29 g/L,Mg SO4 1.5 g/L,Ca Cl20.74 g/L,Na Cl 10 g/L,p H 7.5,接种量3%。在最优发酵培养条件下,纳豆激酶最高粗酶活达到2186.17 I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269%。本次构建的工程菌株仅在诱导发酵4小时后,纳豆激酶能达到最大酶活,这明显地改善了未来纳豆激酶生产的工业化效率。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菌株表达杂蛋白相对较少,这将减少日后的下游分离纯化工艺,降低了工业化生产成本。总之,本研究中构建的工程菌株可用于工业化纳豆激酶的生产。

南芝润,侯磊,任莹,樊丽生,栗利元,田怀泽[7](2017)在《纳豆及其产物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纳豆是日本的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活性酶类,具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功能,如溶解血栓、抗癌、降血压等。详细综述了纳豆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并对纳豆激酶、纳豆菌及γ-聚谷氨酸的应用研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展望了纳豆产业的广阔前景。

程甲[8](2017)在《不同品系大豆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纳豆由豆类作物通过纳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 Sawmura)发酵制成,含有大豆异黄酮、亚油酸、大豆卵磷脂等多种功能性物质并且含有其特有的纳豆激酶(Nattokinase)。本文选用粤黄小粒5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桂夏豆2号、河池黄豆、马山仁峰黑豆、巴西10号、巴西13号8个品系的大豆作为材料,探究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为纳豆发酵的选种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改善纳豆产品品质及深加工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结果如下:1、发酵前后大豆物质成分含量的变化。比较发酵前后水分含量、粗蛋白、总糖、多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发酵纳豆与蒸煮大豆相比,水分含量均有所下降,粗蛋白、总糖、多糖和还原糖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马山仁峰黑豆蛋白含量最高,为20.83%,粤黄小粒1号糖分含量最高,为10.61%。2、不同大豆品系发酵纳豆功能活性成分的差异。通过纤维蛋白-琼脂糖平板法测定纳豆的纳豆激酶活性,粤黄小粒1号发酵纳豆的纳豆激酶活性最高,达到28321.0±811.4 IU/g,与酶活性最小的马山仁峰黑豆相比,相差高达21倍。纳豆激酶活性与大豆的百粒重有着一定的正相关趋势,小籽粒大豆发酵纳豆的纳豆激酶活性普遍高于大籽粒大豆发酵纳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品系大豆发酵前后的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各组分的含量,发酵前桂夏豆2号大豆异黄酮总含量最高,为0.1616%,巴西13号大豆异黄酮含量最低,相差约3.5倍,按照大豆异黄酮总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桂夏豆2号>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5号>巴西10号>河池黄豆>巴西13号;经发酵后,粤黄小粒1号发酵纳豆所含大豆异黄酮含量最高,为0.3847%,巴西13号大豆发酵之后所含大豆异黄酮依然最低,相差约4.6倍,按照大豆异黄酮总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粤黄小粒1号>桂夏豆2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5号>马山仁峰黑豆>巴西10号>河池黄豆>巴西13号。在发酵过程中,只有大豆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3、不同品系大豆发酵纳豆感官品质的差异。通过感官评定评分,粤黄小粒1号发酵纳豆得分最高。使用流变仪对纳豆黏液进行流变特性分析,按粘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粤黄小粒1号?桂夏豆2号?巴西10号?巴西13号?粤黄小粒5号?粤黄小粒17号?河池黄豆?马山仁峰黑豆。对纳豆黏液的成分和特性进行分析,黏液中水分含量均在70%左右,糖分占极大的比例,主要物质为多糖。拉丝性能与纳豆黏液的粘度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86,P<0.01达到极显着性差异。黏液中多糖是拉丝黏度及黏液拉丝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多糖与纳豆黏液中所含的多糖含量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94,P<0.01达到极显着性差异。纳豆中的蛋白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活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按纤维素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河池黄豆?粤黄小粒5号?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巴西13号?桂夏豆2号?巴西10号,河池黄豆活性最大,为30.8±0.5 U/g,巴西10号活性最小,为14.8±0.4 U/g;按木聚糖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桂夏豆2号?巴西10号?河池黄豆?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7号?巴西13号?巴西10号?粤黄小粒5号。桂夏豆2号活性最大,为215.5±0.3 U/g,粤黄小粒5号木聚活性最小,为121.1±0.7 U/g;按蛋白酶活性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粤黄小粒5号?河池黄豆?桂夏豆2号?巴西10号?巴西13号?马山仁峰黑豆。粤黄小粒17号活性最大,为77.6±0.6 U/g,马山仁峰黑豆活性最小,为16.1±0.7 U/g。对纳豆中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发酵纳豆游离氨基酸的总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马山仁峰黑豆>桂夏豆2号>粤黄小粒17号>粤黄小粒1号>巴西13号>河池黄豆>粤黄小粒5号>巴西10号,马山仁峰黑豆含量最高,总量为3162.8μg/mg,巴西10号含量最低,总量为636.54μg/mg。在呈味氨基酸中,按含量高低排序依次为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无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在70%左右。4、采用HS-SPME-GC-MS对发酵纳豆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共鉴定出了6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酮类物质最多,其相对含量也最高,巴西13号通过类物质含量最高,为62.07%。结合纳豆感官评定中对气味的评价,说明呋喃吡嗪类物质对纳豆的特殊风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王瑞珍[9](2017)在《核桃粕固态发酵品质特性及其纳豆激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核桃分布广泛,种植资源丰富,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核桃粕是核桃经压榨生产核桃油后的副产物,含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资源。目前,大多企业将核桃粕用于饲料或直接丢弃,对其开发利用研究较少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本论文将采用双菌株混合发酵冷榨核桃粕,对其发酵和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戴尔凯氏有孢圆酵母(Torlaspora delbrueckii)混合发酵核桃粕在接种量3%、菌种配比1:1、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36?h的最佳条件下,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活性、L*值分别为1801.45?U/g、57.34。发酵过程中,L*值、b*值和多酚含量逐渐减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活菌数先增加后稳定,a*值、pH值、NK活性、挥发性盐基氮和多肽含量增加。发酵60 h后,L*、a*、b*值、多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NK活性、pH值、Bacillus subtils natto活菌数和Torlaspora delbrueckii活菌数分别保持在41.92、6.98、16.65、10.52?mg/g、1.50?mg/g、2.49%、66.19?mg/100g、2034.85?U/g、6.54、4.4×107?cfu/g、5.8×109?cfu/g的水平。(2)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核桃粕在接种量9%、菌种配比1:1.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36?h的最优条件下,NK活性、L*值分别为1871.83?U/g、39.56。发酵过程中,L*值、b*值和多酚含量逐渐减小,pH值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活菌数先增加后稳定,a*值、NK活性、挥发性盐基氮和多肽含量增加。发酵60?h后,L*、a*、b*值、多酚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肽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NK活性、pH值、Bacillus subtils natto活菌数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活菌数分别保持在38.59、7.04、15.61、10.34?mg/g、1.64?mg/g、4.03%、61.70?mg/100g、1880.35?U/g、5.77、3.3×108?cfu/g、6.7×109?cfu/g的水平。(3)分析了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核桃粕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核桃粕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2.56?mg/g,必需氨基酸仅有4种,含量为0.15?mg/g。蒸煮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为24.17?mg/g,主要包括丙氨酸(62.31%)和甘氨酸(33.60%)。发酵60?h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3.12?mg/g),主要是丙氨酸和甘氨酸被微生物代谢利用,18种游离氨基酸均检测出,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达到63.14%。与核桃粕相比,发酵后苦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无味氨基酸含量增加,而甜味氨基酸含量减少。研究了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核桃粕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核桃粕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78.44%)、芳香烃类(6.39%)、酯类(4.15%)和醛类(1.01%)。蒸煮后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68.57%)、酯类(8.47%)、醛类(3.73%)和醇类(1.49%)。发酵60?h后挥发性成分为烯烃类(75.36%)、酯类(5.79%)、醇类(1.66%)和杂环化合物(0.81%)。相比核桃粕,发酵后酯类、醇类和酸类物质的含量增加。(4)研究了干燥处理对核桃粕发酵品NK活性的影响。对于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Torlaspora delbrueckii混合发酵品、Bacillus subtils natto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混合发酵品,冷冻干燥效果最佳,其次是真空干燥。冷冻干燥24?h和真空干燥(40℃干燥60?h),NK活性仍可达到干燥前的34.7243.22%。

郑召君[10](2017)在《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高效利用家禽血球蛋白质资源的有效方法和新途径,本论文对鸭血球进行蛋白酶水解和脱色,考察血球脱色前后感官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变化,并对血球酶解液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进行评价;同时,为深入挖掘血球蛋白潜在的抗氧化特性,采用蛋白酶水解或微生物发酵对鸡血球进行水解以制备抗氧化肽,并对血球肽的抗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酸性蛋白酶水解鸭血球的效果较好,最优酶解条件为温度50℃,pH 3.5,酶用量6000 U/g,时间7 h,此条件下水解度(DH)为25.10±0.65%,水解物产量为60.09±1.77%;中性蛋白酶G(3000 U/g)和风味蛋白酶G(1000 U/g)复合水解的工艺参数经中心组合设计优化为底物浓度14%,温度51℃,pH 7.0,时间7.5 h,此条件下DH和酸溶性蛋白含量(TCA-index)分别为32.06±0.59%和56.25±0.32%;而阶段水解中,碱性蛋白酶的加入量为6000U/g,水解3 h时加入2500 U/g木瓜蛋白酶继续水解6 h,Box-Behnken优化得到的最适条件则为温度55℃,pH 9.0和底物浓度 1 2%,DH 和 TCA-index 分别为 26.31±2.59%和 51.95±0.26%。2.采用理化结合脱色可制备出颜色浅、无异味的血球肽蛋白粉,其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此外,研究酶解上清液的营养特性、功能特性和抗氧化能力发现,三种酶解方式得到的血球多肽粉富含小肽和氨基酸,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60%)和抗氧化活性。3.蛋白酶水解鸡血球制备抗氧化肽:胃蛋白酶水解液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最佳水解条件(E/S 2.55%,pH 2.0和时间3.0 h)下,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93.01±2.51%、73.29±3.64%和1.96±0.09;目标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GQKDSYVGDEAQSKRGILT(2182.1 Da),其在100 μg/ml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分离前提高了 13.72倍。研究还发现,采用国产的酸性蛋白酶水解鸡血球可制备出相同的抗氧化肽。而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复合水解血球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为E/S 2.0%,温度50℃和时间6.0 h,水解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94.99±0.31%、57.39±2.82%和1.83±0.06;纯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EDKKLIQ(943.5 Da),浓度为200 μg/ml时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42.45±1.32%、49.40±0.56%和56.29±2.04%,还原力为0.14±0.00。4.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鸡血球制备抗氧化肽:在接种量3%、血球浓度4%、葡萄糖浓度3%和发酵时间36h的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血球的产物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依次为 80.63±0.34%、76.84±7.58%和 3.84±0.05;纯化肽(200 μg/ml)对 DPPH 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58.98±4.72%和49.64±0.86%,还原力为0.67±0.01;经LC-ESI-MS/MS鉴定,该肽的氨基酸序列为 TSFGDAVKNLDNIK(1521.7 Da)。5.本研究中获得的7种鸡血球肽(PH、PH-I、AH、AH-I、PFH、PFH-I和BNH)的抗氧化稳定性各异。血球肽PH-I、AH、AH-I、PFH-I和BNH热稳定性高;除PH-I具有酸碱耐受性外,其他血球肽仅在非碱性环境中保持抗氧化活性稳定;Cu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所有血球肽的抗氧化活性,而Zn2+与PFH-I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模拟胃肠道消化中,血球肽PH、PH-I、AH、PFH和PFH-I仅具有良好的胃蛋白酶耐受性,而AH-I和BNH则具有良好的胃肠道酶系耐受性。

二、纳豆的功能与开发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豆的功能与开发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1.2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1.2.1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1.2.2 纳豆激酶的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1.2.3 纳豆激酶与其它溶栓药物的比较及其溶栓优势
    1.3 枯草芽孢杆菌凝乳酶的研究进展
    1.4 枯草芽孢杆菌在发酵食品及益生菌制剂中的应用
    1.5 枯草芽孢杆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在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
        1.5.1 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1.5.2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配方
        2.3.2 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活力测定方法
        2.3.3 凝乳酶活力测定方法
        2.3.4 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双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3.5 产双酶菌株菌株的鉴定
        2.3.6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生长特征检测
        2.3.7 B.subtilis JNFE0126 株菌发酵液凝乳酶和纤溶酶活性的动态检测
        2.3.8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产双酶能力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2.3.9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保藏
        2.3.10 酶抑制剂抑制试验分析纤溶酶和凝乳酶的类型
        2.3.11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两种酶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产双酶(纳豆激酶和凝乳酶)菌株的筛选
        2.4.2 B.subtilis nk1 菌株的鉴定
        2.4.3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生长和产酶特性
        2.4.4 蛋白酶抑制剂实验分析纤溶酶和凝乳酶类型
        2.4.5 B.subtilisJNFE0126 的纳豆激酶和M4 金属蛋白酶基因PCR扩增和测序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产发酵液中纳豆激酶和凝乳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
        3.3.2 B.subtilis JNFE0126 菌株的活化
        3.3.3 纳豆激酶、凝乳酶粗酶液的制备
        3.3.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Bradford检测法
        3.3.5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3.3.6 凝乳酶的分离纯化
        3.3.7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3.8 凝乳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3.4.2 凝乳酶的分离纯化
        3.4.3 纯化酶的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
        3.4.4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
        3.4.5 凝乳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4.6 纯化凝乳酶的凝乳效果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的研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乳制备方法
        4.3.2 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
        4.3.3 发酵乳理化指标测定
        4.3.4 发酵乳感官评定
        4.3.5 发酵乳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观察
        4.3.6 发酵乳的微观结构观察
        4.3.7 发酵乳动物体内抗血栓作用
        4.3.8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乳配方和发酵条件
        4.4.2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发酵乳最适发酵条件
        4.4.3 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配方
        4.4.4 发酵过程中菌量、p H和酶活的变化
        4.4.5 发酵乳总蛋白和总糖含量
        4.4.6 发酵乳感官评定结果
        4.4.7 发酵乳的流变学特性
        4.4.8 发酵乳的持水力和质构测定结果
        4.4.9 发酵乳的微观凝胶结构
        4.4.10 发酵乳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4.4.11 小鼠黑尾模型验证发酵乳体内抗血栓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的制备及其CFU计数和革兰氏染色
        5.3.2 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动物分组
        5.3.3 模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的测定
        5.3.4 小肠和结肠的组织学切片观察和组织学评分
        5.3.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5.3.6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5.3.7 肠道菌群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的外观、CFU计数及其Gram’s染色
        5.4.2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DSS诱导性炎症性肠病动物DAI的影响
        5.4.3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小肠和结肠病理变化的影响
        5.4.4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抗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5.4.5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Lgr-5,CDX-2,Mucin-2 表达水平的影响
        5.4.6 口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乳对ZO1和Villin表达水平的影响
        5.4.7 口服发酵乳对DSS诱导的IBD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研制
    6.1 前言
    6.2 材料和设备
        6.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缓释颗粒原材料的各种反应体系内纳豆激酶纤溶活性测定
        6.3.2 双层壳-核结构的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设计和构建
        6.3.3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6.3.4 装载纳豆激酶和模型药物的缓释颗粒微观结构的显微镜观察
        6.3.5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在储藏过程中的纤溶活性的动态测定
        6.3.6 模拟消化液对缓释颗粒纤溶活性的影响
        6.3.7 模拟消化液对缓释颗粒粒径、ζ-电位和表面结构的影响
        6.3.8 荧光标记模拟药物(Ig G)缓释颗粒口服后在小鼠消化道内分布情况分析
        6.3.9 口服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后小鼠肠道内的活性酶的释放和吸收试验
        6.3.10 口服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对模型小鼠血栓治疗效果的评价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的设计与构建
        6.4.2 颗粒双层壳-核结构的鉴定与验证
        6.4.3 纳豆激酶缓释颗粒保藏过程中酶活的变化
        6.4.4 缓释颗粒中纳豆激酶的体外释放特性
        6.4.5 双层壳-核结构缓释颗粒所装载模型药物口服后在体内的释放
        6.4.6 口服纳豆激酶缓释颗粒对黑尾模型小鼠的血栓治疗效果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箭筈豌豆纳豆发酵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箭筈豌豆的概述
    1.2 纳豆的概述
        1.2.1 纳豆的起源与发展
        1.2.2 纳豆的营养价值
        1.2.3 纳豆的发酵
        1.2.4 不同类型纳豆的制作
        1.2.5 纳豆研究现状
    1.3 抗氧化作用
        1.3.1 自由基
        1.3.2 抗氧化
        1.3.3 豆类中的抗氧化活性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纳豆芽孢杆菌的筛选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纳豆芽孢杆菌的初筛
        2.2.2 纳豆芽孢杆菌的复筛
        2.2.3 纳豆芽孢杆菌生理生化鉴定
        2.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待测菌株的筛选
        2.3.2 生理生化鉴定
        2.3.3 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树绘制
    2.4 小结
3 箭筈豌豆纳豆发酵工艺优化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纳豆激酶酶活测定
        3.2.3 纳豆发酵效果评价
        3.2.4 纳豆发酵工艺的研究
        3.2.5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3.2.6 纳豆激酶性质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曲线的绘制
        3.3.2 纳豆激酶酶活的测定
        3.3.3 纳豆发酵工艺单因素实验
        3.3.4 响应面实验
        3.3.5 纳豆激酶的性质测定
    3.4 小结
4 箭筈豌豆纳豆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纳豆样品供试物的制作
        4.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3 总酚含量测定
        4.2.4 总黄酮含量测定
        4.2.5 几种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6 原花青素含量测定
        4.2.7 生物胺含量测定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2 纳豆样品总酚含量
        4.3.3 纳豆样品总黄酮含量
        4.3.4 几种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3.5 原花青素含量
        4.3.6 生物胺含量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鱿鱼加工副产物酶解、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抗高血压肽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概况
        1.2.1 海洋活性肽的现状简述
        1.2.2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分类
    1.3 鱿鱼简介及其应用现状
        1.3.1 鱿鱼简介
        1.3.2 鱿鱼的营养价值
        1.3.3 鱿鱼制品的加工现状
    1.4 鱿鱼加工副产物的加工利用
        1.4.1 鱿鱼加工副产物简介
        1.4.2 鱿鱼加工副产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活性肽
        1.5.1 高血压及其危害
        1.5.2 抗高血压肽及其作用机制
        1.5.3 ACE抑制肽的活性检测
        1.5.4 抗高血压肽的制备
        1.5.5 抗高血压肽的分离纯化
    1.6 主要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鱿鱼加工副产物前处理及其基本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鱿鱼加工副产物预处理
        2.3.2 水分含量测定
        2.3.3 蛋白含量测定
        2.3.4 灰分含量测定
        2.3.5 脂肪含量测定
        2.3.6 氨基酸成分的测定
        2.3.7 氨基酸营养评价
    2.4 数据处理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基本成分分析
        2.5.2 氨基酸成分分析
        2.5.3 氨基酸营养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酶解鱿鱼加工副产物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料脱脂处理
        3.3.2 样品ACE抑制率的测定
        3.3.3 多肽标准曲线的制作
        3.3.4 样品多肽含量的测定
        3.3.5 最适水解用酶的筛选
        3.3.6 数据处理
        3.3.7 CCD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多肽浓度标准曲线绘制
        3.4.2 蛋白酶水解效果对比
        3.4.3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3.4.4 建立ACE抑制率的回归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3.4.5 以ACE抑制率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3.4.6 建立多肽含量的回归模型及着性检验
        3.4.7 以多肽含量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3.4.8 最优中性蛋白酶酶解工艺条件及试验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豆菌发酵鱿鱼加工副产物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纳豆芽孢杆菌种子悬液的制备
        4.3.2 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
        4.3.3 鱿鱼加工副产物以纳豆菌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4.3.4 测定方法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纳豆菌生长曲线
        4.4.2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4.4.3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4.4.4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4.4.5 建立ACE抑制率的回归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4.4.6 以ACE抑制率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4.4.7 建立多肽含量的回归模型及着性检验
        4.4.8 以多肽含量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4.4.9 最优发酵工艺条件及试验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滤法分离鱿鱼加工副产物活性多肽及其他性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超滤
        5.3.2 ACE抑制活性
        5.3.3 肾素抑制活性
        5.3.4 IC50值的测定
        5.3.5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
    5.4 数据处理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超滤后各组分ACE和肾素抑制活性
        5.5.2 E-1、F-1 组分体外ACE与肾素抑制的IC50值
        5.5.3 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E-1、F-1组分抗高血压活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纳豆产品工艺优化与不良风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纳豆概述
        1.1 起源与发展
        1.2 国内外食用纳豆现状
        1.3 营养价值与生理活性
        1.4 固体发酵纳豆的保存
    2 纳豆菌
        2.1 发现
        2.2 结构
    3 纳豆激酶
        3.1 发现与定义
        3.2 分子结构及生化特性
        3.3 稳定性
        3.4 溶栓机制
        3.5 测定方法
        3.6 产量优化
    4 纳豆产品的开发现状
        4.1 纳豆类
        4.2 菌剂类
        4.3 纳豆激酶类
        4.4 其他
    5 纳豆风味研究现状
        5.1 风味物质鉴定
        5.2 风味改良
    6 立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即食纳豆加工与储藏研究与产品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即食纳豆加工与储藏研究
        2.2 纳豆咀嚼片的制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豆激酶功能性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方案1
        2.2 全豆乳液体发酵工艺优化方案2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体发酵中试放大培养与产品开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罐放大培养及喷干粉的制备
        2.2 纳豆蔬果果冻制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酵豆乳品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电子鼻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气味的分析
        2.2 电子舌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滋味的分析
        2.3 电子眼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色泽的分析
        2.4 GC-MS对不同时间发酵豆乳挥发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定性分析
        2.5 不同发酵时间豆乳蛋白质代谢指标的测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5)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纳豆激酶
        2.1 纳豆激酶的结构
        2.2 纳豆激酶的酶学特性
        2.3 纳豆激酶的溶栓功能
        2.4 纳豆激酶的药理功能
        2.5 纳豆激酶的毒性评估
        2.6 纳豆激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2.7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
        2.8 NK研究的展望
    3 微生物诱变技术
        3.1 物理诱变
        3.2 化学诱变
    4 基因组改组技术
        4.1 基因组改组技术概述
        4.2 基因组改组的过程
    5 研究目的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诱变选育枯草芽孢杆菌高产纳豆激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XZI125的生长曲线
        2.2 尿激酶标准曲线
        2.3 紫外诱变
        2.4 ARTP诱变
        2.5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因组改组选育枯草芽孢杆菌高产纳豆激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条件的选择
        2.2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
        2.3 融合条件研究
        2.4 基因组改组
        2.5 2G42的遗传稳定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磁性壳聚糖微球亲和吸附剂对纳豆激酶分离纯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MCTS制备的因素
        2.2 MCTS的表征
        2.3 吸附动力学
        2.4 吸附等温线
        2.5 离子强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
        2.6 解吸附动力学
        2.7 磁性亲和吸附剂对NK分离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构建高产纳豆激酶基因工程菌株及酶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豆的简介
        1.2.1 纳豆的理化性质
        1.2.2 纳豆的营养成分和功效
    1.3 纳豆激酶的概述
        1.3.1 纳豆激酶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3.2 纳豆激酶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3.3 纳豆激酶的临床人体研究
        1.3.4 纳豆激酶的研究进展
        1.3.5 纳豆激酶的未来发展及挑战
    1.4 纳豆激酶活性研究
        1.4.1 前肽对NK酶活的影响
        1.4.2 纳豆激酶酶活检测方法的研究
    1.5 基因表达体系
        1.5.1 原核基因表达系统
        1.5.2 真核基因表达系统
        1.5.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1.6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2章 纳豆激酶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菌株的构建
    2.0 前言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和质粒DNA提取
        2.2.2 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2.2.3 大肠杆菌DH5α超级感受态细胞制备
        2.2.4 热激法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
        2.2.5 WB800N感受态细胞制备
        2.2.6 电转化法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
        2.2.7 Bam H I和 Sma I酶切反应体系
        2.2.8 T4 DNA Ligase连接反应体系
        2.2.9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验证法
        2.2.10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诱导表达
        2.2.11 重组菌株表达产物的表达量及纤溶酶活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组和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2.3.2 PCR扩增纳豆激酶基因序列分析
        2.3.3 目的基因和质粒双酶切凝胶电泳分析
        2.3.4 连接产物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结果分析
        2.3.5 重组质粒双酶切法验证分析
        2.3.6 重组质粒基因测序法验证分析
        2.3.7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PCR扩增验证分析
        2.3.8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分析
        2.3.9 琼脂糖-纤维平板法对表达产物酶活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条件优化
    3.0 前言
    3.1 实验耗材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的制备
        3.2.2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
        3.2.4 摇瓶发酵基础培养
        3.2.5 不同因素对重组菌株的表达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尿激酶标准曲线
        3.3.2 不同IPTG浓度对纳豆激酶活性影响分析
        3.3.3 不同温度对NK表达影响分析
        3.3.4 发酵时间与NK表达分析
        3.3.5 诱导时期对纳豆激酶活性影响分析
        3.3.6 培养基初始pH值对酶活性影响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4.0 前言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种子液培养
        4.2.2 基础发酵条件
        4.2.3 单因素实验
        4.2.4 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
        4.2.5 NK酶活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NK酶活性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碳源和氮源浓度对NK酶活的影响
        4.3.3 不同金属盐离子浓度对NK酶活性的影响
        4.3.4 不同接种量对NK酶活的影响
        4.3.5 响应面实验因素水平设计
        4.3.6 模型建立及显着性分析
        4.3.7 响应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纳豆及其产物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纳豆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
    1.1 纳豆的营养价值
    1.2 纳豆的保健功效
        1.2.1 溶解血栓
        1.2.2 抗菌消毒
        1.2.3 降血压、抗癌
        1.2.4 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1.2.5 其他功能[2, 11]
2 纳豆及其相关产物的应用研究
    2.1 纳豆激酶的应用
    2.2 纳豆菌的应用研究
        2.2.1 微生态制剂
        2.2.2 抗菌剂
        2.2.3 微生物天然防腐剂
        2.2.4 微生物水质净化剂
    2.3 γ-聚谷氨酸
3 研究现状
4 展望

(8)不同品系大豆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纳豆
        1.1.1 纳豆的起源与发展
        1.1.2 纳豆的生产菌株
        1.1.3 纳豆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
    1.2 纳豆激酶
        1.2.1 纳豆激酶的理化性质
        1.2.2 纳豆激酶的活性检测方法
    1.3 大豆异黄酮
        1.3.1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
    1.4 纳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纳豆的发酵
        2.4.1 菌液的制备
    2.5 大豆的选种
    2.6 大豆成分测定
        2.6.1 大豆百粒重测定
        2.6.2 蒸煮大豆水分的测定
        2.6.3 蒸煮大豆糖分测定的测定
        2.6.4 蒸煮大豆中粗蛋白的测定
    2.7 纳豆酶系活性的测定
        2.7.1 纳豆蛋白酶的测定
        2.7.2 纳豆淀粉酶的测定
        2.7.3 木聚糖酶的测定
        2.7.4 纤维素酶的测定
    2.8 纳豆成分测定
        2.8.1 纳豆水分的测定
        2.8.2 纳豆糖分的测定
        2.8.3 纳豆中粗蛋白的测定
    2.9 纳豆活性成分的测定
        2.9.1 纳豆激酶的测定
    2.10 纳豆黏液性质分析
        2.10.1 纳豆黏液产率测定
        2.10.2 纳豆黏液水分测定
        2.10.3 纳豆黏液中糖分测定
        2.10.4 纳豆黏液中粗蛋白的测定
        2.10.5 纳豆黏液流变特性分析
    2.11 纳豆感官评价分析
    2.12 氨基酸成分的测定方法
    2.13 纳豆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鉴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品系的选择
    3.2 纳豆的制备
    3.3 大豆的基本性质
    3.4 纳豆功能活性品质分析
        3.4.1 纳豆基本成分
        3.4.2 纳豆激酶活性评价
        3.4.3 大豆异黄酮成分变化分析
    3.5 纳豆的感官品质评价
        3.5.1 纳豆的感官评价
        3.5.2 纳豆的黏液分析
        3.5.3 纳豆中酶活性对黏液的影响
    3.6 纳豆的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3.6.1 纳豆游离氨基酸分析
        3.6.2 纳豆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大豆品系成分差异
        4.1.2 纳豆功能活性物质差异
        4.1.3 纳豆感官品质差异
        4.1.4 纳豆风味物质成分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核桃粕固态发酵品质特性及其纳豆激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核桃研究现状
        1.1.1 核桃开发利用
        1.1.2 核桃粕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
    1.2 发酵技术
        1.2.1 固态发酵
        1.2.2 液态发酵
    1.3 纳豆芽孢杆菌
        1.3.1 纳豆激酶的研究现状
        1.3.2 纳豆菌及其发酵产品的功能性
        1.3.3 纳豆菌产纳豆激酶的研究现状
        1.3.4 纳豆菌固态发酵的风味研究现状
    1.4 乳酸菌、酵母菌
    1.5 混合菌种发酵技术
        1.5.1 混合菌种发酵的优势
        1.5.2 混合菌种发酵产酶的研究现状
        1.5.3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的风味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核桃粕的菌种优选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培养基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核桃粕基本组成
        2.3.2 微生物生长曲线
        2.3.3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多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4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L*值变化
        2.3.5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硬度和黏性变化
        2.3.6 双菌种混合发酵核桃粕纳豆激酶活性变化
        2.3.7 不同菌种处理对发酵品pH值的影响
        2.3.8 不同菌种处理对纳豆激酶纯品酶活性的影响
        2.3.9 发酵培养基pH对纳豆激酶活性的影响
        2.3.10 pH值对发酵品活菌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双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核桃粕产纳豆激酶和风味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培养基
        3.2.4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核桃粕产纳豆激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核桃粕正交试验结果
        3.3.3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核桃粕挥发性成分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双菌种混合固态发酵核桃粕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培养基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多酚含量的变化
        4.3.2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
        4.3.3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变化
        4.3.4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纳豆激酶活性的变化
        4.3.5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活菌数的变化
        4.3.6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多肽含量的变化
        4.3.7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4.3.8 纳豆菌与戴尔凯氏有孢圆酵母混合发酵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
        4.3.9 纳豆菌与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
        4.3.10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4.3.11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分类
        4.3.12 核桃粕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干燥方式对双菌种发酵核桃粕纳豆激酶活性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培养基
        5.2.4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干燥方式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的比较
        5.3.2 不同干燥方式干燥过程中纳豆激酶活性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血球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血球水解产物特性及脱色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三 蛋白酶水解血球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四 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血球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血球抗氧化肽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纳豆的功能与开发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纳豆激酶和凝乳酶枯草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在发酵乳中的应用[D]. 张轩. 江南大学, 2021(01)
  • [2]箭筈豌豆纳豆发酵工艺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张海粟.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鱿鱼加工副产物酶解、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抗高血压肽的制备[D]. 姚雨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纳豆产品工艺优化与不良风味研究[D]. 倪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纳豆激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D]. 薛莹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构建高产纳豆激酶基因工程菌株及酶活研究[D]. 田莉.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7]纳豆及其产物的研究与应用[J]. 南芝润,侯磊,任莹,樊丽生,栗利元,田怀泽. 山西农业科学, 2017(10)
  • [8]不同品系大豆其发酵纳豆品质的差异[D]. 程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核桃粕固态发酵品质特性及其纳豆激酶活性研究[D]. 王瑞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10]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D]. 郑召君.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纳豆的功能及发展与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