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

论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

一、浅谈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论文文献综述)

高日晨[1](2020)在《积极情绪体验法在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成因,学困生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抓住这些特点,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积极情绪体验法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识别类型、对症下药,设置目标、预设方案,创设情境、增强体验,适时反思、跟踪巩固等对策与措施,精准施策,辨证施治,学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杨娟娟[2](2020)在《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沟通》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思想教育工作作为研究的核心,从情感沟通的角度上分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内在含义,并阐明大学生思想教学与情感沟通之间的内在关系、特征、理论依据以及现实意义,从多个方面概述情感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黄文豪[3](2020)在《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竞技体育主体的优秀运动队,未来在国际赛场上将不再是竞赛成绩“硬实力”单一方面的展现,代表体育强国形象更需要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软实力”的支撑。运动队素质建设不仅包括运动员的体育素养和竞技水平的高低,还包括运动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与运动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运动员在世界各大比赛中屡屡斩获佳绩,但是运动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根据运动员现实的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运动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国新时代体育强国的风采是当前运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上海市水球运动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状况及需求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并籍此建构了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战略矩阵、发展战略四边形、发展战略向量及发展战略类型,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主要为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起主导作用,其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围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开展,并以规章制度和运动队奖励及处罚机制为主要工作规范,但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较为单一,实施思政工作的相关人员专业理论知识较为薄弱。2.上海市水球运动队始终以运动员为中心,思政工作中的政治教育主要是将队史、队训、队友优良传统通过主题教育、宣传教育的方式予以开展;思想教育主要通过宣传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予以开展;道德教育主要通过集体活动、诚信竞赛予以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是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或者将运动员输送到专业的教育机构进行疏导;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教练员和领队予以开展。但依然存在相关思政工作同运动队训练及运动员生活不贴切,与运动员个体、运动项目特色结合不紧凑的问题。3.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定位于战略类型分布谱系的第一象限,且落在[0,π/4)区域内,战略强度系数ρ>0.5,位于开拓型战略区域内,未来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应选择实力型战略,并积极采取开拓型战略。4.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策略应在于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规范的主导性,注重运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环境的适用性,激发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确保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有效性,探索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创新性,提升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科学性。

张方方[4](2019)在《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整容作为一种潮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现已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现象,而由此引发的如整容风险增加、整容失败和整容死亡等一系列日益突出的问题,引起社会及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的对整容失败方面的研究多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针对整容失败者内在能动性的研究,也缺乏从综合视角、人文关怀和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本文运用社会工作个案研究方法,结合角色认知理论和理性情绪理论,针对女性整容失败者出现的认知不合理、情绪异常和行为孤僻等问题进行心理调适,充分发挥案主家人和朋辈群体的社会支持作用,为案主提供支持系统,以期望帮助案主树立正确的认知,稳定情绪,走出孤僻,走向社会。通过对案主的心理调适,笔者进行专业反思,总结了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个案研究中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即服务方式的创新性、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发现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困境、角色冲突和反复性和后期跟进不足等一些局限性。最后,笔者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即提供专业服务的针对性、注意保护案主隐私和帮助案主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帮助案主走出心理困境,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宋汝敏[5](2018)在《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现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林院校毕业生,由于院校专业的特殊性,其就业上往往集中在乡村、山村和相对比较边远的地区,同时由于农业产业的季节性和劳动相对密集性,使得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复杂、就业动机多变、就业态度不稳定。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针对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在就业中践行党的信念,形成科学、正确、合理的就业思想,以帮助其科学就业、理性择业、并在人生理想中追求事业。基于此,本研究以近两年的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在对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现状调查基础上,分析其就业的特殊性,及就业思想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体和手段,促进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观点,并以就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来推动和改善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提出问题,论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及相关的理论依据、概念界定。接着,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了大量文章,对国内外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的是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现状调查的设计和实施。介绍了文章的调查设计,调查实施,并通过SPSS18.0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为文章的重点章节,主要论述的是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介绍了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及其就业特殊性、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加强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促进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对策与路径。笔者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进而促进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发展,进而为改善和促进农林院校本科生的就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逸璠[6](2017)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也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个性差异,这就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相契合。“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现状的认识,对学生未来可能的表现产生合理期望,然后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期望。学生根据教师所传递的各种信息调整其行为以迎合教师的期望,使最开始的期望得以实现,当期望实现以后,又进一步强化了最初的期望,形成良性循环。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相融合,对于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水平,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探究“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开篇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现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功能、过程、原则这四个方面的概述,以及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的阐述,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提供充足的理论前提。其次,通过对某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教育观念有待改变、课堂氛围有待改善、鼓励方式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根据当前的问题从认识当今高中生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鼓励赞扬的教学方法这五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最后,根据本文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研究与对策探讨,设计教学案例,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提供借鉴。

段丹[7](2016)在《尊重激励法在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尚缺,传统规制型管理生态仍占主导,对中职学生形成"刻板效应",思想教育工作起点存在偏差认知,思想教育中的负激励策略占优,尊重式激励思维没有形成,服务理念缺失,单向管理成为惯用方法的现状,论证了尊重激励法在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康燕[8](2016)在《浅析心理学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国有企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实现员工内心认同和行动遵循,其效果会比单纯的刚性制度约束更有效。因此,本文试图探索在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入心理辅导原则和技术的元素,更贴近人心实施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等相关工作的途径。通过寻找心理学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育人、企业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工作的结合点入手,将心理学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巧妙结合,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韩军芳[9](2015)在《中国当代罪犯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和损失。因此,社会需要惩罚犯罪,实现公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还需要改造罪犯,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对罪犯的公正。监狱通过思想教育转变罪犯的犯罪思想和心理、矫正罪犯行为,实现罪犯的再社会化,促使罪犯复归社会,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惩罚报应是刑罚的目的或正当性根据。但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思想教育应当是改造工作的主导,这样才能使罪犯转变成为守法公民,实现罪犯的人权保障。由于我国传统的重刑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惩罚剥夺作为监狱工作的重心,监管安全造成的压力以及罪犯劳动的越位也使思想教育工作不断被挤压,造成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效率不高,新的矫正手段推行不畅,导致罪犯思想教育边缘化。在依法治国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依法治狱是监狱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法治要求监狱保障罪犯享有的合法权利,实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监狱改造工作以改造人、造就人为目标,树立新的理念,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教育在改造中的主导地位。需求是有机体对外界条件的要求,是行为的动力源泉。满足罪犯的合理需求能够激发罪犯的改造动力,传统的罪犯思想教育以法律、道德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为主,内容设置忽视罪犯个体特点和不同罪犯的犯因性差异,同时又远离罪犯的现实生活,因而不能满足罪犯的实际需求,无法激发罪犯改造积极性。改造需求是指使罪犯在监狱顺利服刑改造,转变犯罪思想,出狱后成为性格健全的社会人的要求。罪犯思想教育的内容要以改造需求为根据,围绕改造目标架构。为了满足罪犯的服刑需求、转化需求和回归社会需求,监狱要对罪犯开展挫折教育、规范教育、服刑生活教育、心理矫治、认知改善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促进罪犯顺利度过刑期并复归社会。监狱是执行自由刑的主要执法机关。自由刑以监禁为执行方式,以罪犯复归社会为目的,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方法与目的之间的矛盾,导致出现了累犯上升、多进宫、重新犯罪恶性增加等问题。强制性改造使罪犯形成监狱人格,失去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封闭环境中形成的亚文化造成罪犯之间的相互熏染,导致罪犯重新犯罪。此外,长期的监禁造成罪犯与社会隔离,不利于罪犯刑满释放后适应社会。封闭的思想教育无法解决自由刑自身固有的矛盾,不利于罪犯再社会化。思想教育必须实现社会化,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保持罪犯与社会的联系和接触,减少监禁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监狱工作必须转变理念,加强社会帮教力量,完善刑罚执行制度,推进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发展。由于罪犯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以及传统的惩罚和剥夺思想的影响,罪犯在思想教育中一直被作为改造客体,其主体性被压制,因而导致罪犯思想教育工具化和形式化,影响改造效果。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罪犯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监狱警察应当树立尊重、信任和服务的思想观念,建立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关系,实现平等的交流沟通;需要建立体验式的思想教育模式,使罪犯在直接参与中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监狱还要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激发罪犯的改造积极性;此外还应开展罪犯自我教育,实现罪犯自我改造,促进罪犯的思想转变与精神升华。通过创建良好的改造环境,促使罪犯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增强罪犯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周茜[10](2014)在《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人数随之上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关注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的相关调研结果,当前高校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现状远不能满足离异家庭大学生实际的人格培养需求。因此,探索与离异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相契合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健康人格培养途径和方法,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方式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现状的调查,将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结果进行群体间与群体内的比较分析,通过详尽的数据比较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来分析造成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探讨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途径,以期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提供更好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调研结果进行成因分析;第四部分阐述了探析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意义;第五部分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调研结果总结出的该群体的人格特征,提出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回顾总结。

二、浅谈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情绪体验法在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困生的类型与特点
二、积极情绪体验法在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一)识别类型,对症下药
    (二)设置目标,预设方案
    (三)创设情境,增强体验
        1.创设和谐情境。
        2.创设用武情境。
        3.创设平等情境。
        4.创设集体情境。
        5.创设生活情境。
    (四)适时反思,跟踪巩固
三、运用积极情绪体验法加强学困生思想教育需坚守的工作精神
    (一)巧用“婆婆嘴”
    (二)善用“菩萨心”
    (三)广用“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2)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沟通(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情感沟通的概述
    1.情感沟通的含义
    2.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情感沟通的关系
        (1)情感沟通贯穿整个思想教育过程。
        (2)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着情感沟通。
    3.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情感沟通的特征
        (1)调控性。
        (2)潜隐性。
        (3)依附性。
        (4)导向性。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沟通的理论依据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强情感沟通的现实意义
四、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沟通运用存在的问题
五、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沟通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2.树立情理结合的教育理念
    3.提升教育者情感沟通意识
    4.教育者保持积极的主导情绪
六、结束语

(3)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文献来源
    2.2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文献数据分析
        2.2.1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
        2.2.2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文献类型分布
    2.3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阶段及特征
        2.3.1 萌芽阶段
        2.3.2 起步阶段
        2.3.3 快速发展阶段
    2.4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2.4.1 有关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界定的研究
        2.4.2 有关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研究
        2.4.3 有关运动队思想政治影响因素状况的研究
        2.4.4 有关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
        2.4.5 有关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策略的研究
    2.5 水球运动队研究的主要内容
        2.5.1 水球运动员力量特征
        2.5.2 水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
        2.5.3 水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
    2.6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总结与展望
        2.6.1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总结
        2.6.2 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SWOT分析法
        3.2.6 内容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
        4.1.1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模型建构
        4.1.2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4.1.3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
        4.1.4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4.1.5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4.1.6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4.1.7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
    4.2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状况
        4.2.1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政治教育的需求状况
        4.2.2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教育的需求状况
        4.2.3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道德教育的需求状况
        4.2.4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
        4.2.5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管理工作的需求状况
    4.3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SWOT分析
        4.3.1 SWOT战略要素解析
        4.3.2 战略要素权重赋值
        4.3.3 构筑战略四边形
        4.3.4 战略向量计算
        4.3.5 战略类型与选择
    4.4 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策略
        4.4.1 优势机遇(SO)型发展策略
        4.4.2 劣势机遇(WO)型发展策略
        4.4.3 优势威胁(ST)型发展策略
        4.4.4 劣势威胁(WT)型发展策略
        4.4.5 开拓型发展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质性分析编码截图
    附录2 访谈提纲及记录
    附录3 部分相关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
    附录4 调查问卷及专家评估表
致谢

(4)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女性整容的研究现状
        1.3.2 心理调适的研究现状
        1.3.3 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访谈法
        1.4.2 观察法
        1.4.3 文献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整容
        2.1.2 整容失败
        2.1.3 心理调适
    2.2 相关的理论
        2.2.1 角色认知理论
        2.2.2 理性情绪理论
第3章 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前期准备
    3.1 案例背景
    3.2 接案原因
        3.2.1 案主的要求
        3.2.2 案主家人的要求
    3.3 前期准备
    3.4 明确心理医生与社工的区别
    3.5 建立关系,获取信息资料
        3.5.1 与案主交谈
        3.5.2 与案主家人交谈
        3.5.3 走访朋友
    3.6 心理困境的表现
        3.6.1 认知错误
        3.6.2 情绪异常
        3.6.3 行为孤僻
        3.6.4 心理自卑
第4章 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干预过程
    4.1 服务计划
    4.2 干预过程
        4.2.1 第一阶段:舒缓情绪,沟通情感
        4.2.2 第二阶段:寻找社会支持系统
        4.2.3 第三阶段:改变现状
        4.2.4 第四阶段:术后修复
        4.2.5 第五阶段:鼓励寻找新的工作、新生活
        4.2.6 第六阶段:巩固已有成果,准备结案
        4.2.7 结案评估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反思
    5.1 社工介入的优势
        5.1.1 服务方式的创新性
        5.1.2 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5.2 存在的局限性
        5.2.1 伦理困境
        5.2.2 角色冲突
        5.2.3 反复性,后期跟进不足
    5.3 对女性整容失败的建议
        5.3.1 提供专业服务的针对性
        5.3.2 保护案主隐私
        5.3.3 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1.3.1 相关理论依据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现状调查设计
    2.1 调查目的和问卷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问卷设计
    2.2 调查方法和样本基本情况
        2.2.1 调查方法
        2.2.2 样本基本情况
3.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及其就业特殊性
        3.1.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3.1.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
    3.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取得的成效
        3.2.1 就业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3.2.2 就业思想教育内容不断充实
        3.2.3 就业思想教育方法多样化
    3.3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3.1 农林院校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存在脱节现象
        3.3.2 农林院校对就业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与全面
        3.3.3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方法创新性不强
        3.3.4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3.5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中的创业理念教育强化不够
    3.4 当前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小结
        3.4.1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面临新机遇
        3.4.2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迎接新挑战
    3.5 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农林院校传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的弊端依然存在
        3.5.2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
        3.5.3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
4.加强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 实现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4.1.1 农林院校就业指导中加强对本科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4.1.2 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中加强对本科毕业生创业理念教育
        4.1.3 思想教育中增加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4.1.4 搭建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的互动平台
    4.2 创新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基础理论
        4.2.1 完善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内容
        4.2.2 实现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4.3 拓展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方式手段
        4.3.1 以新媒体为载体,推动农林院校思想教育信息化、网络化
        4.3.2 农林院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教育指导体系
        4.3.3 积极开展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自我教育体系
    4.4 加强农林院校本科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4.4.1 优化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人员结构
        4.4.2 提高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4.3 健全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介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涵义
        (二)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功能
        (一) 激励功能
        (二) 调整功能
        (三) 转化功能
        (四) 支援功能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现过程
        (一) 教师形成期望
        (二) 教师传递期望
        (三) 学生形成自我期望
        (四) 教师维持或调整期望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现原则
        (一) 激励原则
        (二) 适度原则
        (三) 差异原则
        (四) 暗示原则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依据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 生理学基础
        (二) 哲学基础
        (三) 教育学基础
        (四) 心理学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二) 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
        (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激励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现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的现状调查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情况的结果分析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的主要问题
        (一) 教育理念有待转变
        (二) 课堂氛围有待改善
        (三) 鼓励方式有待提高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对策
    一、深刻认识当今高中生的特点
        (一) 自我意识增强,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
        (二) 渴望得到尊重,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具有闭锁性
        (三) 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
        (一) 树立思政课教师的威信
        (二) 展现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营造思政课的民主和谐互动氛围
        (一) 热爱、尊重全体学生
        (二)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
        (二) 有目的性地创设问题
        (三) 有创造性地制造情境
    五、更多运用鼓励赞扬的教学方法
        (一) 用言语表达鼓励赞扬
        (二) 用非言语传达积极暗示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尊重激励法在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2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2.1 学生主体地位尚缺,传统规制型管理生态仍占主导
    2.2 对中职学生形成“刻板效应”,思想教育工作起点存在偏差认知
    2.3 思想教育中的负激励策略占优,尊重式激励思维没有形成
    2.4 服务理念缺失,单向管理成为惯用方法
3 尊重激励法在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3.1 以平等为前提,用尊重式激励的方法达到负激励的目的
    3.2 以信任为准绳,创设学生思想教育的“罗森塔尔效应”
    3.3 以理解为基础,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有益补充
    3.4 以服务为理念,为不同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产品
4 结语

(8)浅析心理学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引入心理辅导的原则
    1.1 “个人本位”的适度引入
    1.2 “助人自助”观念的引入
2 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引入心理辅导的技术
    2.1 恰当的运用 “共情”
    2.2 善于使用合理情绪疗法
3 将心理学引入国企“人”的培育
    3.1 建立正向驱动力
    3.2 关注人的成长
4 把心理学渗透国企企业文化建设
    4.1 重视 “文化”的精神力量

(9)中国当代罪犯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背景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1、关于思想教育在罪犯改造中主导地位的研究
        2、关于罪犯思想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研究
        3、关于罪犯思想教育封闭性的研究
        4、关于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的研究
    五、罪犯思想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1、罪犯
        2、监狱
        3、罪犯思想教育
        4、改造
        5、矫正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教育在罪犯改造中的地位问题
    一、思想教育在罪犯改造中地位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境遇
        1、国外罪犯矫正的历史变迁
        2、法治背景下新的形势和要求
    二、思想教育在罪犯改造中边缘化
        1、思想教育设施缺乏
        2、课堂教育开展受限
        3、辅助教育活动少
        4、新矫正手段推行不畅
        5、思想教育机制不健全
        6、思想教育作用弱化
    三、罪犯思想教育边缘化的原因
        1、重刑传统的影响
        2、国外矫正发展形势的影响
        3、监管安全压力的影响
        4、罪犯劳动的越位
        5、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四、法治背景下思想教育在罪犯改造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1、树立思想教育为主导的理念
        2、完善监狱法律制度
        3、规范监狱执法活动
        4、加强监狱警察队伍建设
        5、加强监狱执法监督
第二章 罪犯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问题
    一、传统罪犯思想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1、认罪悔罪教育无必要性
        2、法律法规教育理论性太强
        3、道德教育不受重视
        4、形势政策前途教育脱离生活
        5、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
    二、造成罪犯思想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的原因
        1、罪犯构成复杂化
        2、罪犯权利被忽视
        3、犯罪原因认识的片面性
    三、根据改造需求安排罪犯思想教育内容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1、改造需求的含义
        2、根据改造需求安排罪犯思想教育内容的意义
        3、根据改造需求安排罪犯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四、以改造需求为根据的罪犯思想教育内容
        1、以服刑需求为根据的罪犯思想教育内容
        2、以改变犯因性因素需求为根据的罪犯思想教育内容
        3、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据的罪犯思想教育内容
第三章 罪犯思想教育的封闭性问题
    一、自由刑封闭监禁方式与罪犯复归社会目的之间的矛盾
        1、自由刑及其特征
        2、矫正模式的沿革
        3、自由刑悖论
    二、自由刑封闭监禁与罪犯复归社会矛盾的表现
        1、累犯率上升
        2、多次重新犯罪
        3、重新犯罪性质更加恶劣
        4、罪犯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
        5、罪犯释放后不能适应社会
    三、造成自由刑与罪犯复归目的矛盾的原因
        1、监禁形成监狱人格不利于罪犯复归社会
        2、罪犯之间“交叉感染”造成重新犯罪
        3、监狱封闭环境不利于罪犯适应社会
        4、押犯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改造压力
        5、监狱的封闭性不利于思想教育创新
    四、以复归社会为目的的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理念及途径
        1、树立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理念
        2、实现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途径
        3、实现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意义
    五、以复归社会为目的的罪犯思想教育社会化的制度建设
        1、建立开放的监狱警察继续教育制度
        2、完善社会力量进监狱帮教的制度
        3、创新亲情帮教制度
        4、建立罪犯外出制度
        5、推进分类制度
        6、加强社区矫正制度
第四章 罪犯思想教育的罪犯主体性问题
    一、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及其特征
        1、主体和主体性的内涵
        2、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的内涵
        3、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的特征
    二、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2、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思想教育中发挥罪犯主体性的意义
        1、发挥罪犯主体性是主体意识增强的要求
        2、发挥罪犯主体性是提高改造效果的需要
    四、实现思想教育中罪犯主体性的途径
        1、转变传统观念
        2、优化教育模式
        3、完善管理制度
        4、开展罪犯自我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对他们的健康人格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1.1.2“两个教育”相结合的教育途径与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的需求相契合
        1.1.3 心理健康教育拓宽了思想教育的内涵与途径,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效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离异家庭大学生概念界定
        1.3.2 健康人格的概念
        1.3.3 思想教育内涵
        1.3.4 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1.3.5 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1.3.6 健康人格培养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间的联系
    1.4 本文研究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思路
        1.4.2 本文重点与难点
        1.4.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2.1 方案实施方法及手段
    2.2 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结果
        2.2.1 调查问卷简介
        2.2.2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3 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2.3.1 群体间对比分析
        2.3.2 群体内对比分析
    2.4 高校辅导员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看法的问卷调查统计
        2.4.1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各方面对比完型家庭大学生是否存在差异的调查
        2.4.2 其他有关调查
第三章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及心理现状
        3.1.1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
        3.1.2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消极人格特征
    3.2 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结合的意义
    4.1“两个教育”在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的各自优势及不足
        4.1.1 思想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4.1.2 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不足
    4.2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结合的意义
        4.2.1“两个教育”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利于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4.2.2“两个教育”结合适应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现状内在的需求
        4.2.3“两个教育”结合的互补性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五章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探析
    5.1 离异家庭大学生“两个教育”结合途径中遵循的原则
        5.1.1 协同原则
        5.1.2 适度原则
        5.1.3 一致性原则
    5.2 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两个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5.2.1 教育理念“三重点”
        5.2.2 教育实践“三整合”
        5.2.3 教育制度“三规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浅谈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情绪体验法在高校学困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 高日晨. 阴山学刊, 2020(05)
  • [2]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沟通[J]. 杨娟娟.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7)
  • [3]上海市水球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黄文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女性整容失败者心理调适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D]. 张方方.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农林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D]. 宋汝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6]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研究[D]. 于逸璠. 扬州大学, 2017(01)
  • [7]尊重激励法在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 段丹.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6(08)
  • [8]浅析心理学在国企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 康燕. 科技视界, 2016(04)
  • [9]中国当代罪犯思想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 韩军芳. 上海大学, 2015(03)
  • [10]基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D]. 周茜.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论思想教育中的心理暗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