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定理与大雁秋仪

孙子定理与大雁秋仪

一、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论文文献综述)

蒋红梅[1](2022)在《初等数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在初等数论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三全育人",本文从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层次及方式三个方面研究初等数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重点从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美学、数学与史学、数学与文学四个方面介绍融入的思政内容,体现初等数论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连分数与黄金比的统一美,中国数学故事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从教学内容、教师两个层次考虑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采用以数学推理、数学问题、数学故事、多学科应用等以渗透为主的融入方式开展适当的思政教育,最后总结了初等数论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常宁,张四保[2](2021)在《HPM视角下初等数论的理解性教学》文中研究说明初等数论是含有丰富史料的一门课程,基于HPM视角研究了初等数论的理解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借助数学史加深学生对数论知识的理解,借助数学史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挖掘数论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现返璞归真的教育价值.

王凯旋,严翠[3](2021)在《中国剩余问题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剩余问题是一类有趣的数论问题.宋代数学家秦九韶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经验,完整而系统的提出了"大衍求一术",并用"大衍求一术"完满地解决了一次同余方程组求解的问题,被世界数学界誉为中国剩余定理(即孙子定理).中国剩余定理在世界数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并不容易被中小学生理解.

杨玲霞[4](2020)在《张敦仁《求一算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敦仁是我国清代杰出的数学家,其代表着作《求一算术》是继宋代秦九韶之后关于一次同余式这一中国传统数学瑰宝的重要研究。目前关于张敦仁的人物研究较为成熟,通过对其生平事迹、成长经历、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发掘已让张敦仁真实而鲜活地走进读者的视野。但关于其《求一算术》一书的内容、特点、得失以及在中外数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还没有全面深入的展开,本文主要围绕《求一算术》的数学方面进行专门分析。张敦仁《求一算术》本身是根据秦九韶“大衍求一术”而着重从数域、数论、演算过程以及灵活应用等方面给予的全新呈现。本文规避了以往单纯对书本主要内容的罗列和对相关题型的简单剖析的局限,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赋予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尽可能使研究内容多元化、深入化和立体化。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浅出,不断在“差异”中寻求新的创新点和突破口。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的由来、问题的提出以及现实意义。第1章:集数学家、文学家等多种标签于一身的清中期官员张敦仁的一生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张敦仁的生平;历史时期分析;张敦仁主要的数学成就,主要是《开方补记》、《缉古算经细草》两部着作;他者眼中的张敦仁;张敦仁的社会关系及张敦仁的学术之旅。第2章:从多角度分析研究张敦仁的着名数学着作《求一算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关于大衍求一术的研究;关于《求一算术》中所蕴含数理、数论的研究;关于《求一算术》着作主要内容研究以及《求一算术》其他方面的思考与分析等。第3章:剖析“求一总术”与“大衍求一术”,主要围绕求乘率求定数、一次同余问题以及求上元积年等。第4章:以大衍求一术入手,比较张敦仁与同时代的主要人物,即主要围绕“求定数”和“求乘率”和时曰醇、骆腾凤及黄宗宪的对比。第5章:余论。主要包括儒学思想对《求一算术》的影响以及《求一算术》对今天的影响两方面。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张敦仁《求一算术》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做了深度的剖析,力求对其有全新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发现与秦九韶相比,张敦仁对一次同余式的解法进行了简化、纠错和通俗化,更利于理解和推广。

赵宇,黄金莹,刘春妍,康兆敏,刘琳[5](2020)在《关于《初等数论》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以《初等数论》课程为例,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教育的实施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初等数论》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指出《初等数论》思政教育应与课程的历史文化及现实背景相结合,同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入,以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学生刻苦求真、积极进取精神的思政教育目标。

杨玲霞,杨小明[6](2020)在《论张敦仁《求一算术》的当代社会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张敦仁所作的《求一算术》作为一本研究性的清代数学古籍,其中所囊括的一些算法、思想早已渗入现代数学和现实生活中,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贡献一个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是文化自信在科技史研究中的体现.

曹雪辛[7](2020)在《韩信点兵的奥秘:中国剩余定理》文中研究表明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韩信点兵便是其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故事之一.韩信点兵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奥秘?中国剩余定理对现代又有何启示呢?韩信点兵的奥秘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一次,韩信率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两军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于是,韩信整顿兵马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时,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

于劼[8](2020)在《黄宗宪数学工作研究》文中认为黄宗宪,字玉屏,号小谷(又作筱谷),湖北省新化县人,约生于十九纪四十年代,卒于二十世纪初,是清代末期着名数学家。黄宗宪与曾纪鸿及左潜等人同为丁取忠的弟子,他们常常一同探讨数学。作为最早赴欧洲的数学家之一,黄宗宪还将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数学相结合,将数学的实用性及其理论相结合。这些在其数学着作《求一术通解》、《容圆七术》、《曲面容方》和《练炮宜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本文对这四部数学着作展开研究。《求一术通解》共两卷。上卷主要是对秦九韶的“大衍总数术”的证明、改进与应用。提出的“反乘率”和“析根法”,使“大衍总数术”更加完整。运用“大衍求一术”可将“百鸡问题”的解法进行改进。下卷主要是对“大衍总数术”算法的改进和对“反乘率新术”的研究,体现了黄氏解法的算法化倾向。《容圆七术》共三卷。前两卷介绍任意三角形容圆问题的代数解法,第三卷介绍黄宗宪所创的“规绘捷法”。黄氏在算法上给出具体方程,量法上没有工具限制,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曲面容方》主要讲圆锥截曲面容方问题的代数解法。黄宗宪将西方知识用于解决中国数学难题,运用《代微积拾级》中的算式或方程列式求解。《练炮宜知》是对《火器真诀》的解释和补充。黄宗宪考虑到士兵的接受能力和实战情况,在原款后不仅介绍了具体的算法,还介绍了影响因素以及测敌我距离的方法。黄宗宪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善于将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知识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传承和发展。

吕鹏,纪志刚[9](2019)在《印度库塔卡详解及其与大衍总数术比较新探》文中认为古代印度数学中的"库塔卡"既指一次不定问题,又指解决此类问题时的一套算法。自从它出现于5世纪《阿耶波多历算书》之后,一直是印度数学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通过研读梵语原典,在说明库塔卡的产生、发展、特点和有效性之后,将它与中算大衍总数术做比较,确认后者的关键部分大衍求一术与库塔卡的互除原理、迭代计算和数字阵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衍求一术问题其实是特殊类型的库塔卡,库塔卡的解题能力实际等同于大衍总数术。然而,库塔卡与大衍总数术在算法结构和历史发展上都有较大差异,并且由于库塔卡有一套约化和联立规则,加上印度数学家能熟练使用0和负数进行计算,因此在处理同余问题上库塔卡较大衍总数术要更为简单快捷。

邓真峥[10](2017)在《中国剩余定理的中外历史发展比较》文中认为《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在中国传统数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至南宋,秦九韶对物不知数问题做精细研究,最终创造了此题的解法,称为大衍总数术(简称大衍术),着录于《数书九章》中。现今称此术为“中国剩余定理”。中国剩余定理是举世闻名的定理,是中外任何一本基础数论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并被广泛应用于密码学、快速傅里叶变换理论等诸多领域中,但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却较为稀少。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剩余定理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尤其对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清代张敦仁《求一算术》、黄宗宪《求一术通解》,以及印度婆什迦罗二世的《丽罗娃底》,日本关孝和《括要算法》,德国高斯《算术探索》等数学原典;以及日本三上义夫《中国和日本的数学发展》和《中国算学之特色》、法国巴歇《数学趣味》中所记载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从大衍术产生的背景出发,以历代数学家对其的贡献为主线,梳理出国内中国剩余定理的历史发展,并结合钱宝琮的相关文献,作出了中国剩余定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演进路线简图;分印度、日本、欧洲三大板块,依次梳理出国外中国剩余定理的历史发展。其次,从研究的时间与成果、问题的起源与传播、符号的产生与使用等多个角度,将国内外对中国剩余定理的相关研究作对比。其中,国内重点讨论秦九韶和黄宗宪的研究工作,国外以欧洲且主要以高斯时期的数学家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以多种视角全面的呈现国内外中国剩余定理研究的差异。中国剩余定理是一个旷世之作,但秦九韶在运用时出现了错误。因此,本论文还分析了秦九韶运用大衍术计算“古历会积”算题时出现的错误及其修正情况。最后,本论文参考李倍始《13世纪中国数学》中对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十种水平的分类,及其所呈现的15个有代表性的数学家或着作所达到的水平的表格,结合本论文的相关内容,按照其分类方法,补充了秦九韶之前(主要是印度)以及其后(中国、日本、欧洲)的数学家所达到的水平(中国至清末黄宗宪、日本主要是关孝和与三上义夫、欧洲至比利时赫师慎),并作出了相对完善的列表。发现印度普遍水平较低,到了婆什迦罗二世才有提升。日本关孝和仅达到印度的最高水平,但比其晚了500多年。中国清末的黄宗宪是同时代水平最高的,且最早达到十种水平。而对于欧洲,李倍始的列表中有所遗漏,早在1612年,法国巴歇便达到了高斯的水平。总之,“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要义不明,或许是一种“缺憾”。但正是如此,才导致了秦九韶对其算法原意的探析,进而得出大衍总数术。一道数学问题最终成为了数学史上的华丽篇章,因此探究其解法背后隐藏的原理——中国剩余定理的演变源流、梳理该原理的中外历史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初等数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初等数论课程思政融入内容
    (一)结合数学与哲学,挖掘思政元素。
    (二)结合数学与美学,挖掘思政元素。
    (三)结合数学与史学,挖掘思政元素。
        1.介绍我国数学家的卓越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
        2.介绍数论的发展历程,鼓励学生质疑创新,激发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介绍数论问题的解决过程,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增强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结合数学与文学,挖掘思政元素。
三、初等数论课程思政的融入层次
四、初等数论课程思政融入方式
五、结语

(4)张敦仁《求一算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由来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张敦仁的生平与业绩
    2.1 张敦仁的生平
    2.2 张敦仁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2.2.1 《缉古算经细草》
        2.2.2 《开方补记》
    2.3 他者眼中的张敦仁
    2.4 所处历史背景研究
    2.5 张敦仁与李锐的“学术情缘”
    小结
3 《求一算术》的内容剖析
    3.1 《求一算术》
        3.1.1 《求一算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3.1.2 大衍求一术
    3.2 《求一算术》数理与运理准备
        3.2.1 更相减损术与辗转相除
        3.2.2 等数与素数
    3.3 《求一算术》的内容分析
        3.3.1 《求一算术》理论分析(上卷)
        3.3.2 《求一算术》的应用以及例题分析
    3.4 《求一算术》的讹误
    3.5 《求一算术》的困惑
    小结
4 “求一总术”与“大衍求一术”
    4.1 求乘率和定数
        4.1.1 求乘率
        4.1.2 求定数
    4.2 上元积年
    4.3 与秦九韶对比
    小结
5 数学家张敦仁的历史地位
    5.1 化问数为定数
        5.1.1 张敦仁与时曰醇
        5.1.2 黄宗宪对张敦仁、时曰醇的发展
    5.2 乘率
        5.2.1 骆腾凤对张敦仁的发展
        5.2.2 黄宗宪对张敦仁的发展
    小结
6 余论
    6.1 儒家思想的影响
        6.1.1 儒学对张敦仁《求一算术》的思想影响
        6.1.2 儒学对张敦仁《求一算术》思维方式的影响
    6.2 对今天的影响
        6.2.1 与现代科技的契合
        6.2.2 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
        6.2.3 研究与整理数学古籍的引领者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关于《初等数论》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等数论》课程的思政元素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
三、教学的思政内容要求
结语

(6)论张敦仁《求一算术》的当代社会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与现代科技的契合
2 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
3 研究与整理数学古籍的引领者
    3.1 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搜集与保护数学文献
    3.2 团队合作和自我突破相结合
    3.3 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算法
4 结语

(7)韩信点兵的奥秘:中国剩余定理(论文提纲范文)

韩信点兵的奥秘
中国剩余定理

(8)黄宗宪数学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引入
    1.2 黄宗宪的生平活动和着述
        1.2.1 黄宗宪的生平活动
        1.2.2 黄宗宪的数学着作
    1.3 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求一术通解》研究
    2.1 黄宗宪对“大衍总数术”算法的改进
        2.1.1 黄宗宪“大衍总数术”术文
        2.1.2 黄宗宪“大衍总数术”算法解析
        2.1.3 与秦九韶“大衍总数术”的比较
    2.2 黄宗宪“大衍总数术”算法的简化
        2.2.1 “置总数”的化简
        2.2.2 “求乘率”的化简
        2.2.3 特殊题型的简便算法
    2.3 黄宗宪的“大衍总数术”新术讨论
        2.3.1 新术内容分析
        2.3.2 例题解析
        2.3.3 与西方代数法的比较
    2.4 黄宗宪加较术、减较术讨论
        2.4.1 黄氏工作的起因及由来
        2.4.2 加较术
        2.4.3 减较术
第3章 《容圆七术》研究
    3.1 直线三角形容圆
        3.1.1 勾股容圆
        3.1.2 不等边三角形容圆
    3.2 弧线三角形容圆
        3.2.1 半弧矢形容圆
        3.2.2 三个两两相切的圆的缝隙容圆
        3.2.3 圆与两通弦交于圆外形成弧线三角形容圆
    3.3 圆锥曲线弧三角形容圆
    3.4 规绘捷法
第4章 《曲面容方》解读
    4.1 平圆面容方
        4.1.1 .弧矢面容方
        4.1.2 .残圆面容方
    4.2 圆锥曲线面容方
        4.2.1 椭圆面容方
        4.2.2 双曲线面容方
        4.2.3 抛物线面容方
    4.3 截余面容方
第5章 《练炮宜知》简述
    5.1 《火器真诀》解读的知识预备
    5.2 枪炮使用的理论基础
    5.3 平、斜面施放枪炮
        5.3.1 已知平地最远射程和地炮距,求炮轴方向
        5.3.2 已知平地最远射程和斜面倾角,求斜面最远射程及炮轴方向
        5.3.3 已知斜面最远射程、斜面倾角和地炮距,求炮轴方向
    5.4 黄宗宪对《火器真诀》的补充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印度库塔卡详解及其与大衍总数术比较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库塔卡算法详解
    1.1 阿耶波多-婆什迦罗一世的解法
    1.2 库塔卡算法的一般步骤及其证明
    1.3 含三个及以上模数的同余式组的解法
    1.4 库塔卡算法在印度的发展与完善
2 库塔卡与大衍总数术异同比较
    2.1 库塔卡与大衍求一术解法异同
    2.2 库塔卡解大衍总数术题
    2.3 库塔卡与大衍总数术之比较

(10)中国剩余定理的中外历史发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大衍求一术的产生过程及其相关概念
    2.1“物不知数”问题与孙子定理
        2.1.1“物不知数”问题——大衍类问题的特例
        2.1.2 孙子定理——“物不知数”问题的理论支撑
    2.2 大衍求一术的创立——秦九韶的工作
    2.3“大衍”一词的由来——占筮与大衍术
    2.4 大衍求一术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2.4.1 大衍求一术
        2.4.2 中国剩余定理
        2.4.3 大衍总数术
3 国内中国剩余定理的历史发展
    3.1 南宋至明末时期的数学家对大衍求一术的命名
        3.1.1 南宋周密之“鬼谷算”
        3.1.2 南宋杨辉之“剪管术”
        3.1.3 元末明初严恭之“管数”
        3.1.4 明末周述学之“总分”
        3.1.5 明末程大位之孙子歌诀——大衍求一术的诗歌传颂
    3.2 明末到清中期传统数学的艰难复兴——《数书九章》的整理校注
        3.2.1 明代赵琦美抄本及其藏书价值
        3.2.2 清中期戴震、李潢、沈钦裴等人的校注工作
        3.2.3 《数书九章》的刊刻出版——毛岳生、宋景昌、郁松年的工作
        3.2.4“谈天三友”——焦循、汪莱、李锐的工作
    3.3 清中叶到清末时期的数学家对大衍求一术的讨论及其研究成果
        3.3.1 焦循的《天元一释》和《大衍求一术》
        3.3.2 张敦仁的《求一算术》
        3.3.3 骆腾凤的《艺游录》
        3.3.4 时曰醇《求一术指》之“求定数定理”
        3.3.5 黄宗宪的创造性贡献——《求一术通解》之“反乘率”新术
        3.3.6 本节小结
    3.4 国内中国剩余定理的历史演进路线图
4 国外中国剩余定理的历史发展
    4.1 印度库塔卡
    4.2 日本关孝和诸约之术以及三上义夫的研究
    4.3 欧洲相关研究
        4.3.1 18 世纪之前欧洲的相关研究
        4.3.2 18 世纪欧洲的相关研究
        4.3.3 18 世纪之后欧洲的相关研究
5 中国剩余定理的中外比较研究
    5.1 中国与欧洲的研究时间对比
        5.1.1 最高成就出现的时间——秦九韶与高斯的对比
        5.1.2 最早联系特例解法与一般理论的时间——秦九韶与巴歇的对比
    5.2 中国南宋及清末时期与欧洲高斯时期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比
        5.2.1 秦九韶与拉格朗日的对比——大衍求一术与连分数理论
        5.2.2 秦九韶与欧几里得的对比——大衍求一术与更相减损术
        5.2.3 黄宗宪与欧拉的对比——反乘率新术与欧拉解法
        5.2.4 黄宗宪与高斯的对比——素因数分解法的使用
    5.3 中外一次同余式问题的起源对比
    5.4 中外一次同余式问题的传播对比
    5.5 中国剩余定理中外符号产生与使用的差异
6 秦九韶“古历会积”算题的错误研究
    6.1“古历会积”题的秦九韶解法
    6.2 秦九韶之后的数学家对“古历会积”算题的校正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孙子定理和大衍求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初等数论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研究[J]. 蒋红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04)
  • [2]HPM视角下初等数论的理解性教学[J]. 常宁,张四保. 高师理科学刊, 2021(11)
  • [3]中国剩余问题的探究[J]. 王凯旋,严翠. 中学生数学, 2021(22)
  • [4]张敦仁《求一算术》研究[D]. 杨玲霞. 东华大学, 2020(09)
  • [5]关于《初等数论》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 赵宇,黄金莹,刘春妍,康兆敏,刘琳. 绥化学院学报, 2020(11)
  • [6]论张敦仁《求一算术》的当代社会价值[J]. 杨玲霞,杨小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7]韩信点兵的奥秘:中国剩余定理[J]. 曹雪辛.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0(08)
  • [8]黄宗宪数学工作研究[D]. 于劼.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印度库塔卡详解及其与大衍总数术比较新探[J]. 吕鹏,纪志刚.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02)
  • [10]中国剩余定理的中外历史发展比较[D]. 邓真峥.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孙子定理与大雁秋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