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4区块奥陶系储层非均质性

塔河油田4区块奥陶系储层非均质性

一、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储集层非均质性(论文文献综述)

岳宇[1](2020)在《邵4区块储层地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邵4区块位于邵家油田东北部,区域构造位置归属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邵家洼陷的北部斜坡带。研究区自奥陶纪以来发育了丰富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但该区块构造期次多,构造活动复杂,导致储层特别是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沉积规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控制因素及预测研究困难。本次从地质研究出发,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研究沉积相与储层特征,总结地质规律,建立沉积与储层发育模式,分析储层控制因素,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的成果和认识:(1)邵4区块沙一段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辉绿岩。沙二段岩性自西向东依次为泥质灰岩、砂质灰岩、灰质砂岩。沙四段岩性以灰白色、深灰色灰岩及泥岩为主,下部局部发育灰白色膏岩,其中上亚段碳酸盐岩类型以生物灰岩、砂屑灰岩为主,少量白云岩。(2)主要研究层段沙四段储层为滨浅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灰岩,根据岩性、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等特征划分3种沉积微相类型:粒屑滩、边滩、浅水泥灰岩相;总结出古地貌、古物源以及古水深三者控制下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3)本区储层以沙四段的生物灰岩为主,储层厚度大、分布广,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生物溶孔、铸模孔;可见裂缝,部分裂缝被方解石脉充填;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4)邵4区块沙四上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展布主要受到岩石类型、沉积相、成岩作用等方面的控制。不同岩相的储层物性相差较大。生物灰岩物性最好,砂屑灰岩次之,致密灰岩、泥灰岩储集性能较差。根据岩性、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对邵4区块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将沙四上碳酸盐岩储层分为I类、II类、III类三种储层类型,三种类型储层近似平行于湖岸线在东西向有序分布。

赵佳如,牛永斌,王敏,徐资璐,崔胜利,王培俊[2](2021)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在岩芯观测的基础上,通过薄片显微镜观测与柱塞孔隙度、渗透率分析,对研究区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宏、微观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在岩芯上多呈不规则状或绸带状分布的含油斑块,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为主,储集空间主要是晶间孔。随着生物扰动指数的增加,平均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少趋势,平均渗透率则一直增大;2)在早—中奥陶世的沉积过程中,(古)生物在碳酸盐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建造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潜穴,生物扰动使得潜穴充填物和围岩基质在成分、结构上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伴随着其后的成岩过程逐步增大,这对储集层的储、渗能力具有重要影响;3)在总结前人测井孔隙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生物扰动指数引入密度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岩芯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的孔隙度计算样本检测检验模型,并用岩芯柱塞测试结果验证了该孔隙度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该模型弥补了现有常规孔隙度模型的不足,其计算产生的拟岩芯数据可为下一步建立的通用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模型提供可靠的样本训练数据,也对这类储层的储量估算与油藏描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龚丁[3](2020)在《基于储层条件的缝洞油藏驱替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量巨大,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今后油气接替的主要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目前对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规律、特别是溶洞内的驱油机理的认识不清,导致目前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很不理想。室内岩心驱替实验是认识和研究缝洞储层渗流规律的主要手段,该类实验可反应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从而为预测单井产液规律,制定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等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目前传统的缝洞油藏实验无论是单个缝洞体参数特征,或是缝洞连通关系,以及温度压力等实验条件都与真实储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通过传统实验方法无法科学认识缝洞油藏真实的流动规律。针对目前缝洞油藏实验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开展了缝洞油藏新的实验方法研究,提出了参数可控的缝洞油藏模拟岩心的制作方法、考虑重力作用和多参数监测的非均质缝洞岩心夹持器以及利用液面分异作用的油气水三相微量自动计量装置及方法,并利用新方法制作出的缝洞岩心进行了水驱/气驱流动实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采用石蜡塑造缝洞体,并由水泥浇筑成型的人造缝洞岩心制作方法,该方法具有制作简单,缝洞的形状、连通方式可控,壁面粗糙性、润湿性更接近于真实岩心,适用于高温高压实验等优点。解决了传统方法缝洞形状、连通方式控制困难,壁面粗糙性和润湿性与实际储层差别大,部分人造岩心不能承受高压的弊端。2)提出了十字形多监测组合缝洞岩心夹持器,该夹持器可实现高温高压组合缝洞岩心实验,使得不同缝洞体直接接触,能控制不同缝洞体相对的高度位置,且可实现不同分支缝洞体内多参数(温度、压力、油水界面)监测。该发明使得不同缝洞体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符合实际,充分体现重力在缝洞油藏驱替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解决了常规用管线连接不同缝洞体的多夹持器实验方法在驱替机理上与实际不符的弊端。3)提出了基于液面分异作用的油气水三相微量自动计量装置及方法,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计量精度高,同步性好,自动化程度高。解决了目前岩心流动实验中油气水难以同时计量,自动化程度和计量精度不够的弊端。4)利用新方法制作出的缝洞岩心进行了先水驱后气驱的流动实验,研究了裂缝产状、溶洞填充程度以及压力对储层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产状高、溶洞填充少,压力低的缝洞储层具有更高的原油采收率。总体来说单缝洞体的采收率较高在75.29%到85.57%之间。论文结合缝洞驱替实验的结果与可视化单裂缝和单溶洞实验的实验现象,探讨了裂缝和溶洞原油采收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方式。本论文提出的缝洞油藏驱替实验方法,使得实验条件更加趋近于实际储层条件,将为更加科学精准的缝洞油藏流体渗流规律研究提供保障,同时,论文中对单缝洞体驱替实验的研究结果,也将深化人们对缝洞油藏驱油规律的认识,为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王珂[4](2018)在《塔河油田奥陶系表层岩溶带形成与储集空间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经历了上亿年的岩溶作用,岩溶缝洞分布复杂,在纵横向上都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位于奥陶系上部的表层岩溶带是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田对岩溶储层进行结构特征和储层地质描述的首要对象。为能够建立有效的储层地质模型进行高效原油开发,本文综合岩溶露头、岩心以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开展了表层岩溶带形成演化及其有利储集空间的研究。经过一间房、三间房、硫磺沟、西克尔沟等七条野外岩溶地质剖面的实地考察,发现塔北巴楚-柯坪地区岩溶地貌形态可分为六种类型:高陡溶峰型、低陡溶峰型、溶丘型、断控型、岩溶槽谷型和岩溶沟谷型。通过印模法对塔河油田前石炭系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研究区前石炭系岩溶古地貌与塔北露头岩溶地貌及其相似,对塔河主体区表层岩溶带结构特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其形态主要以溶峰型和溶丘型为主。通过对研究区岩心、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和地震资料的详细解剖,明确了表层岩溶带的基本特征。研究区奥陶系表层岩溶带广泛发育地表河和落水洞系统,并总结出了对称式落水洞、非对称式落水洞、断控式落水洞和河流冲蚀落水洞四种典型的落水洞形态和三种地表河的演化模式。同时发现,地表河和落水洞的发育受初始的岩溶古地貌的控制,并受断层的影响。利用岩心物性资料对表层岩溶带的储集空间进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上部沉积物段和灰岩发育段孔隙度解释模型。发现:表层岩溶带上部沉积物储集物性差,孔隙度通常小于2%,渗透率小于0.1mD。但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灰岩段通常具有良好油气产量,并且越是靠近岩溶沟谷位置的单井的产液能力越高,可能与其裂缝和溶蚀孔洞的发育程度有关。该评价方法对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勘探与开发有着指导意义。

程晓军[5](2017)在《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驱油机理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储集空间复杂、储集体空间分布连续性差、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等特点。使得其高效开发面临极大挑战。塔河油田是我国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后,开展单井注气提高采收率试验,注气效果显着,但是油藏开发中后期逐渐出现注水、单井注气效果变差等问题,同时井组之间大量的“阁楼油”尚未动用。为此,为了提高此类油藏的注气开发效果,需要针对缝洞型油藏开展多井开发单元开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方面的研究,以深入认识缝洞型油藏井组注气驱油机理并形成一套注气参数优化方法。本文以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井组单元水驱后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为研究对象,在塔河油田T401原油常规相态实验、注气膨胀实验和驱替实验基础上,开展室内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缝洞型油藏井组单元大尺度可视化注气驱替装置设计及研发,以及对应的井组单元可视化水驱后注气驱实验研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手段模拟分析井组水驱后注气影响因素并优化了主采参数等,最后评价了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井组单元注气现场应用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注N2、CO2、空气和天然气对塔河油田缝洞油藏原油膨胀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地层压力下,地层原油注入四种气体难以达到混相;在注入相同气量下,原油增溶能力大小:CO2>天然气>N2和空气。2)设计并研制缝洞油藏井组单元大尺度可视化注气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实现了井组单元注水后注气驱可视化实验,讨论了注气方式、注气井位置、模型填砂与否对水驱后气驱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模型未充填水驱主要依靠重力进行活塞式驱油,其剩余油分布遵循重力分配原则,即油上水下,绝大部分剩余油为“阁楼油”;水驱后注N2驱,注入的N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向上超覆主要驱扫油层上部,采出大缝、缝洞里注入水难以动用的剩余油,从而有效提高驱油效率;高注低采高部分见效时间晚,有效时间长,效果优于低注高采。3)考虑不同地质因素(底水能量、井储关系),在油井水驱特高含水后(含水率>90%)开始注气,利用单井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开展了注气动态参数开发效果正交模拟对比。模拟对比结果表明:注气量要匹配合适的焖井时间,同时不同的注气量匹配的焖井时间要结合井生产动态、油藏地质情况综合考虑。综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确定了不同影响因素下最优注气选井条件及注氮气选井原则。4)开展塔河油田三种岩溶背景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注气政策优化研究,优化结果表明:风化壳油藏和古河道油藏采用周期注气,断溶体油藏采用气水交替注入;风化壳油藏和古河道油藏注气量为0.2PV,断溶体油藏注气量为0.15PV;风化壳油藏注气速度为5 X 104m3/d,古河道油藏和断溶体油藏注气速度为3 X 104m3/d;风化壳油藏注气周期为3个月,古河道油藏注气周期为2个月,断溶体油藏注气周期为注气三个月注水1个月。5)在井组单元注气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基础上,设计了 S48单元井井组单元注气及评价了现场注气应用效果。与注气其他井组一样,井组注气应用效果均良好。本文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塔河缝洞型油藏井组注气提高开发效果的可行性,为塔河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宝贵经验。

龚鑫[6](2017)在《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油气藏在世界油气成藏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碳酸盐岩油气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非常具有油气潜力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但是与碎屑岩油气藏和传统碳酸盐岩油气藏不同,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极强,开发难度非常大。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就是这种非均质性极强的油藏,多种多样的储集空间,复杂的地质情况,使得该类型油气藏的开发变得非常困难。本次论文主要研究塔河油田4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发育特征、储集体类型,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利用petrel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模型,同时计算了储量。塔河油田4区主体为艾协克2号构造。平面上艾协克2号构造呈不标准的葫芦状,主轴走向北北东,北小南大。研究区的断裂很发育,而且绝大多数为逆断层。延伸短,平面上断裂呈多主向和斜列特点,断距小。根据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塔河4区的基块统一表现出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的特征,储集物性一般较差,不具有良好的“孔隙度—渗透率对应关系”,所以4区的基质不具备储渗能力,不能作为储集空间,故储岩溶作用形成的裂缝、溶洞成为了主要的储集空间,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将储集空间分成3类:裂缝—孔洞型、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同时,由于古地貌和古水系等的影响,使得这3类储层都随着距下奥陶统顶面的距离的增加,其发育程度也越来越差,根据研究表明,塔河油田4区超过81.08%的储层分布在下奥陶统顶面以下150米之内,且随着距奥陶系顶风化面距离的增加,储层发育数量是降低的。在进行储层建模时,将RMS(均方根振幅)作为建立训练图像的来源数据,同时进行约束的软数据是正态化的RMS,通过多点统计学算法,得到了研究区储层三维分布模型。该模型不仅反映出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纵向上不具“层”的特性,同时也纵向上也符合地质认识,即从上到下储层发育程度总体变差。对大尺度裂缝采用蚂蚁追踪技术进行确定性建模,对小裂缝利用petrel的聚类分析功能建立基于成像测井资料的裂缝密度模型,随后在裂缝密度模型的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获得了小尺度裂缝模型。在得到储集相模型与裂缝模型之后,在这些模型的约束下通过petrel软件,利用容积法得到了研究区储层的储量,总储量略小于提交的探明储量,两者之间的相对误差为6.84%。

李永强[7](2017)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文中提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内部充填程度差异大、展布规律复杂等特点,缝洞型油藏内部非均质性表征与常规碎屑岩油藏有较大差异。本文重点从内部非均质结构和连通性两个方面描述了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定量的三维非均质模型。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录井、测井、地震和生产数据识别了129口井173个溶洞,阐明了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内部溶洞规模、缝洞组合模式和充填特征,揭示了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对产量的影响。溶洞规模呈现“规模差异大”和“大洞少小洞多”的特点,与古地貌单元、岩溶带、距不整合面距离关系密切;根据孔、洞、缝组合关系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单一溶洞型、单一溶蚀孔洞型、单一裂缝型、裂缝-溶洞型、裂缝-溶蚀孔洞型、溶洞-裂缝-溶洞型六种类型;总结了单一洞内、不同古地貌单元及不同岩溶带内的充填物类型和充填程度的分布规律。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造成了单井产量的巨大差异。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内利用生产动态和示踪剂曲线识别出了单一裂缝、多条裂缝、单一溶洞、多个溶洞和缝洞复合体五种连通通道类型,以受效井示踪剂峰值与背景值之比作为统计参数在S80单元内部将连通通道的连通性优劣分为了三个级次。利用缝洞单元内断裂密度、溶洞钻遇率、溶洞充填率、单井平均日产油能力四个参数建立了缝洞单元整体连通的综合分类指标,在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划分了一类连通单元7个,二类连通单元15个,三类连通单元35个。以S80单元为例,结合岩溶发育模式,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缝洞储集体分别优选合适的算法建立各自模型,最终将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模型融合成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模型。对于地震数据不能识别的小型溶洞,以体现不同岩溶带储集体发育特征的大型溶洞离散分布模型作为训练图像,设置小型溶洞与大型溶洞规模比例作为条件参数,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算法建立其离散分布模型。以缝洞单元内部连通通道类型为依据,采用基于目标的随机模拟对缝洞单元三维非均质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最终具有相似统计规律的连续的储集体模型,解决了缝洞型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结果中储集体的不连续性问题。

赵建,李冰,罗云,马海龙[8](2015)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建模难度大,储量参数取值不确定因素多。塔河油田在勘探和开发初期阶段,主要采用静态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储量计算结果与后期油田开发认识有偏差。根据油田勘探开发不同阶段,对比分析静态容积法、改进的容积法、动态法、概率法、缝洞单元法等储量计算方法及适用性,初步提出了按照溶洞型、孔洞型、裂缝型划分储层类型,综合地震属性确定不同类型储层的振幅变化率门槛值,进而确定含油面积,其储量计算结果与目前开发认识趋于一致。

田飞[9](2014)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发育在大气淡水溶蚀形成的古风化壳之中,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和连通关系。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埋深超过5300m,在纵横向上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明确缝洞发育位置、结构模式和充填规律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和实际问题。为此,综合利用岩溶地质学理论和地球物理方法,开展了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的研究。岩溶缝洞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缝洞发育位置。利用钻井、岩心、成像和生产测试等资料综合标定常规测井信息,建立了塔河油田溶洞、裂缝和缝洞复合体判别经验函数,有效识别了洞高<0.5m溶洞;建立DEN-Vsh、RLLD-Vsh交会图版识别出溶洞充填物类型。将缝洞定量识别结果标定声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局部可以识别洞高3m的溶洞。提出了塔河油田奥陶系表层岩溶带-渗流岩溶带-径流岩溶带缝洞结构划分方案。表层带由地表河、落水洞、坡积物和缝洞复合体组成,其水流主要为顺坡流动;渗流带由高位驻水洞、低位驻水洞、断面渗流井和缝洞复合体组成,其水流以垂向流动为主;径流带缝洞主要有4种成因类型:厅堂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干流洞和支流洞多顺层分布,末梢洞与支流洞或干流洞相连,或者减小为缝洞复合体、裂缝。阐明了塔河油田缝洞充填模式。表层带地表河充填物具有较多的韵律性,是典型的河流充填特征;落水洞充填具有杂乱性,夹杂较多的垮塌角砾岩。渗流带断面渗流井内多为内源型充填物和垮塌角砾岩;高位驻水洞未充填程度高,内部充填物多为内源型充填物;低位驻水洞靠近径流带,充填程度高,与地下河充填物相似。径流带内充填特征复杂,厅堂洞具有多期充填特征,具有典型的上下结构,夹杂垮塌角砾岩;干流洞内为地下河沉积,具有河流充填的韵律性;支流洞和末梢洞多以沉积充填为主,未充填程度高,化学充填物较多。缝洞复合体在3个岩溶带内均有发育,多充填内源型和化学充填物,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以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为基础,分类型评价了缝洞充填物储集性能,结合提出的缝洞单元划分步骤,对7区和4区的缝洞单元进行了重新划分,指出了有利储集空间的发育位置,明确了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的基础地质特征。

崔文彬[10](2012)在《塔河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一个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藏,由于多期岩溶作用改造和后期的洞穴垮塌作用,造成了油藏储集空间复杂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定量评价和表征难度较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开发的要求,进行精细储层描述,建立精细的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塔河油田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了该类油藏储层单井、二维、三维地质模型。本文分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在此背景下,综合地质、测井、三维高分辨率地震等静态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充分发挥井点资料垂向分辨率高和地震资料横向信息丰富的优势,按照单井地质模型-二维模型-三维模型的建模思路,将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在储层分布预测的基础上,刻画缝洞型储层的地质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通过以上研究,取得的成果认识有:1、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岩心、测井、FMI成像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综合建模;2、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储层建模精度;3、本次划分储层在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钻井、产量和酸压等生产资料,将储层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未充填型、半充填型、全充填型)、裂缝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三个岩溶带,建立单井地质模型;4、通过分析统计地震属性与溶洞储层,建立了RMS和波阻抗与溶洞储层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溶洞储层概率体;5、采用序贯指示的模拟方法,加上地震属性数据的约束,建立溶洞型储集体模型和属性模型;6、利用成像资料和岩性资料刻画常规测井的裂缝参数,提高了裂缝参数的解释精度,分别利用蚂蚁体追踪技术和经验公式计算建立大尺度裂缝模型及属性模型。最后,模型的好坏,既取决于建模工作者对储层地质条件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也取决于对建模原理方法和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地质认识更为重要。

二、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储集层非均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储集层非均质性(论文提纲范文)

(1)邵4区块储层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概况
    2.3 油藏概况
第3章 地层特征
    3.1 地层层序
    3.2 标准层
    3.3 地层划分
    3.4 小层划分与对比
    3.5 建立地层对比格架
    3.6 地层对比结果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岩性特征及分布
    4.2 沉积相分析
第5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空间特征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非均质性
    5.4 储层成岩作用
第6章 储层控制因素及综合评价
    6.1 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条件
    6.2 储层控制因素
    6.3 储层综合评价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
3 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的建立
    3.1 声波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
    3.2 密度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
    3.3 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
4 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应用实例
5 研究展望
6 结论

(3)基于储层条件的缝洞油藏驱替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塔河缝洞型储层概况
        1.2.1 储集空间与运移通道
        1.2.2 缝洞配合关系
        1.2.3 储层流体性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物理模型实验
        1.3.2 国内物理模型实验
        1.3.3 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技术难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缝洞储层模拟岩心的制作及参数设计准则
    2.1 参数可控的缝洞储层模拟岩心制作方法
        2.1.1 当前岩心制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2.1.2 人工岩心制作步骤
        2.1.3 人工岩心实现功能及优点
    2.2 模拟岩心参数设计准则
        2.2.1 相似准则
        2.2.2 参数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油藏室内驱替实验仪器设计
    3.1 重力多参数监测的非均质缝洞岩心夹持器
        3.1.1 仪器结构
        3.1.2 仪器功能及实现方法
        3.1.3 仪器主要特点
    3.2 油气水三相微量自动计量装置
        3.2.1 仪器结构
        3.2.2 仪器功能及实现方法
        3.2.3 仪器主要特点
    3.3 室内物理模型实验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模拟岩心的缝洞油藏驱替实验
    4.1 实验目的及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方案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条件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现象与结果
        4.3.1 不同裂缝产状缝洞体驱替实验
        4.3.2 不同溶洞充填程度缝洞体驱替实验
        4.3.3 不同压力下缝洞体驱替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缝洞油藏多相流渗流机理分析
    5.1 单缝洞体可视化流动机理实验
        5.1.1 实验前准备
        5.1.2 实验方案设计
        5.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缝洞储层岩心驱替产液规律及驱替模式研究
    5.3 单缝洞体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塔河油田奥陶系表层岩溶带形成与储集空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层岩溶带的相关概念
        1.2.2 表层岩溶带储层储集性能评价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北露头地质概况
    2.2 塔河油田地质背景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岩溶地质背景
第三章 塔北露头和塔河主体区岩溶古地貌
    3.1 塔北露头岩溶古地貌
        3.1.1 岩溶地貌分类
        3.1.2 塔北露头岩溶地貌特征
    3.2 塔河油田主体区岩溶古地貌
        3.2.1 古地貌恢复方法原理
        3.2.2 古地貌恢复过程与结果
第四章 表层岩溶带形成演化和控制因素
    4.1 表层岩溶基本特征
        4.1.1 地表河特征
        4.1.2 落水洞特征
        4.1.3 裸露灰岩特征
        4.1.4 坡积物特征
        4.1.5 断层特征
    4.2 表层岩溶演化特征
        4.2.1 落水洞的演化
        4.2.2 地表河的演化
    4.3 表层岩溶带的控制因素
        4.3.1 岩溶地貌和古水系
        4.3.2 断层
第五章 表层岩溶带有利储集空间预测
    5.1 表层岩溶带储集空间类型和评价
    5.2 表层岩溶带有利储集体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驱油机理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油藏水驱机理及剩余油分布研究进展
        1.2.2 缝洞型油藏注气开发研究进展
        1.2.3 注采参数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不同注入气体对原油相态实验影响研究
    2.1 地层原油相态特征
        2.1.1 原油样品配制及单次脱气分析
        2.1.2 原油样品相态分析
    2.2 原油样品不同气体注气膨胀实验研究
        2.2.1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2 注不同气体膨胀实验结果分析
        2.2.3 不同注入气体膨胀实验数值模拟研究
    2.3 高温高压原油注N_2膨胀实验研究
        2.3.1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2 高温高压原油注N_2膨胀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可视化实验研究
    3.1 缝洞单元物理模型设计与制作
        3.1.1 模型设计
        3.1.2 模型制作
        3.1.3 模型效果
    3.2 实验准备及方案设计
        3.2.1 实验油水配置
        3.2.2 模型流体注入
        3.2.3 实验方案设计
    3.3 常温常压注气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3.1 井组1注气物理模拟实验
        3.3.2 井组2注气物理模拟实验
    3.4 高温高压多缝洞单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4.1 新模型设计
        3.4.2 模型制作
        3.4.3 模型效果
        3.4.4 实验准备及方案设计
        3.4.5 物理模型注气物理模型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研究
    4.1 注氮气机理研究
    4.2 数值模拟法分析注气影响因素
        4.2.1 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建立
        4.2.2 地质参数优化
        4.2.3 注气影响因素分析
    4.3 塔河三大岩溶背景油藏注气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4.3.1 三大岩溶背景油藏单元网络模型建立
        4.3.2 风化壳岩溶油藏单元数值模型及模拟参数建立
        4.3.3 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3.4 三大岩溶背景单元注气参数优化研究
        4.3.5 缝洞型油藏差异化氮气驱政策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河缝洞型油藏井组注N2现场应用
    5.1 风化壳岩溶单元井组注气效果应用
        5.1.1 S48单元早期注气实施情况
        5.1.2 早期注气效果评价及取得认识
        5.1.3 S48单元调整方案
        5.1.4 调整调整方案实施情况
        5.1.5 注气效果评价及取得认识
    5.2 其他井组注气效果应用
        5.2.1 强底水井组应用
        5.2.2 注水变差井组应用
        5.2.3 注水失效井组
        5.2.4 注水水窜井组应用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意义
        1.1.2 选题依据
    1.2 储层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碎屑岩储层建模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建模现状
        1.2.3 裂缝建模建模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工作量
    1.5 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层序
    2.4 沉积特征
    2.5 构造特征
        2.5.1 区域构造特征
        2.5.2 油藏构造特征
        2.5.3 断裂特征
    2.6 层位标定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基质物性
    3.3 储渗空间类型
    3.4 储集类型及发育特征
    3.5 储集体纵向分布特征
    3.6 储集体地震响应特征
    3.7 储集体发育控制因数
    3.8 缝洞单元
第四章 储层三维模型的建立
    4.1 储层建模方法的选取
        4.1.1 确定性建模方法
        4.1.2 随机建模方法
        4.1.3 随机建模方法选取
    4.2 建模思路
    4.3 建模工区范围
    4.4 网格划分
    4.5 构造模型的建立
    4.6 数据粗化
    4.7 地震属性的优选
    4.8 储层截断值的选取
    4.9 训练图像的建立
    4.10 软数据的获取
    4.11 建模结果
    4.12 模型可靠性检验
    4.13 储集体属性模型
第五章 裂缝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5.1 裂缝表征
    5.2 大尺度裂缝建模
        5.2.1 蚂蚁属性体的提取
        5.2.2 建模结果
    5.3 小尺度裂缝建模
        5.3.1 裂缝密度模型的建立
        5.3.2 建模结果
    5.4 裂缝属性模型
    5.5 储量计算
    5.6 模型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定量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古岩溶储层特征
        1.2.2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研究
        1.2.3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与岩溶期
        2.1.2 地层与沉积特征
        2.1.3 不整合、古地貌、古水系、岩溶带
    2.2 勘探开发历程
    2.3 缝洞单元
第3章 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结构描述
    3.1 储集体类型及识别方法
        3.1.1 露头特征
        3.1.2 岩心特征
        3.1.3 钻录井响应特征
        3.1.4 测井响应特征
        3.1.5 地震响应特征
        3.1.6 塔河油田S80单元储集体识别
    3.2 溶洞规模特征
    3.3 充填特征
        3.3.1 充填方式
        3.3.2 充填规律
    3.4 缝洞组合模式
    3.5 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对产量的影响
第4章 缝洞单元内部连通特征分析
    4.1 缝洞单元内部连通通道识别及评价
        4.1.1 连通通道识别
        4.1.2 连通通道连通性评价
    4.2 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评价
        4.2.1 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表征参数的提出
        4.2.2 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评价表征参数计算
        4.2.3 塔河油田四、六、七区缝洞单元整体连通性评价
第5章 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三维地质建模
    5.1 S80单元三维地质建模
        5.1.1 离散分布模型
        5.1.2 属性参数模型
    5.2 基于多点地质统计模拟的小型溶洞建模
    5.3 基于连通通道的模型修正方法
    5.4 模型应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单井溶洞解释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缝洞的识别研究
        1.2.2 岩溶缝洞的结构研究
        1.2.3 岩溶缝洞的充填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性成果
        1.5.1 完成的工作量
        1.5.2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缝洞及其充填物的识别
    2.1 溶洞的识别
        2.1.1 溶洞发育特征
        2.1.2 小型溶洞的识别
        2.1.3 溶洞识别结果
    2.2 裂缝的识别
        2.2.1 裂缝发育特征
        2.2.2 裂缝识别
        2.2.3 单井裂缝识别结果
    2.3 缝洞复合体的识别
        2.3.1 缝洞复合体的特征
        2.3.2 缝洞复合体识别方法
        2.3.3 缝洞复合体识别结果
    2.4 溶洞充填物的识别
        2.4.1 缝洞充填物的类型
        2.4.2 充填物的识别方法
    2.5 缝洞的地震识别
        2.5.1 时深标定
        2.5.2 波阻抗数据体解释缝洞
第三章 缝洞成因结构模式
    3.1 塔河油田缝洞储层结构模式
        3.1.1 表层岩溶带结构
        3.1.2 渗流岩溶带结构
        3.1.3 径流岩溶带结构
    3.2 表层带缝洞结构
        3.2.1 缝洞成因结构类型
        3.2.2 缝洞典型剖面结构
        3.2.3 平面展布特征
        3.2.4 表层带结构模式
    3.3 渗流带缝洞结构
        3.3.1 缝洞成因结构类型
        3.3.2 平面展布特征
        3.3.3 渗流带结构模式
    3.4 径流带缝洞结构
        3.4.1 缝洞成因结构类型
        3.4.2 缝洞剖面结构特征
        3.4.3 平面展布特征
        3.4.4 径流带结构模式
第四章 缝洞充填规律
    4.1 表层带的充填
        4.1.1 表层带充填规律
        4.1.2 不同成因结构充填特征
        4.1.3 典型剖面充填特征
    4.2 渗流带的充填
        4.2.1 渗流带充填规律
        4.2.2 不同成因结构充填特征
        4.2.3 典型剖面充填特征
    4.3 径流带的充填
        4.3.1 不同成因结构充填特征
        4.3.2 典型剖面充填特征
        4.3.3 径流带充填规律
        4.3.4 径流带充填控制因素
    4.4 典型缝洞充填特征
        4.4.1 4区T403井区
        4.4.2 7区T615井区
        4.4.3 7区T607井区
第五章 缝洞储层物性表征和综合评价
    5.1 缝洞充填物储集性能评价方法
        5.1.1 缝洞型储层体积模型
        5.1.2 缝洞充填物物性解释方法
    5.2 缝洞充填物储集性能评价
        5.2.1 表层岩溶带缝洞物性特征
        5.2.2 渗流带缝洞物性特征
        5.2.3 径流带缝洞物性特征
    5.3 缝洞单元综合评价
        5.3.1 综合评价步骤
        5.3.2 S48缝洞单元划分与评价
        5.3.3 T615缝洞单元划分与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塔河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油藏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工区地质特征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层序及分布特征
    2.3 构造特征
        2.3.1 断裂特征
        2.3.2 古地貌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石学特征
        2.4.2 成岩作用
        2.4.3 物性特征
第3章 缝洞型岩溶储集体发育特征
    3.1 储集体类型划分及特征
        3.1.1 储集体类型划分及特征
        3.1.2 不同类型储集体识别特征
    3.2 储集体受控因素及分布特征
        3.2.1 储集体受控因素
        3.2.2 不同类型储集体分布特征
    3.3 单井地质模型
        3.3.1 单井储层相划分
        3.3.2 岩溶垂向分带
        3.3.3 单井地质模型建立
第4章 二维地质建模
    4.1 溶洞的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
        4.1.1 层位标定
        4.1.2 地震反射特征分类
    4.2 波阻抗反演精度评价
    4.3 地震属性 RMS
第5章 三维地质建模
    5.1 三维构造建模和网格设计
    5.2 数据分析
        5.2.1 井数据粗化
        5.2.2 储层数据分析
    5.3 溶洞模型
        5.3.1 基于单井的溶洞模型
        5.3.2 地震数据约束后的最终溶洞分布模型
        5.3.3 溶洞型储集体属性模型
    5.4 裂缝模型
        5.4.1 FMI 成像测井裂缝统计
        5.4.2 大尺度裂缝分布模型
        5.4.3 裂缝属性模型
        5.4.4 模型融合
        5.4.5 模型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储集层非均质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邵4区块储层地质研究[D]. 岳宇. 长江大学, 2020(02)
  • [2]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孔隙度计算样本检验模型[J]. 赵佳如,牛永斌,王敏,徐资璐,崔胜利,王培俊. 沉积学报, 2021(02)
  • [3]基于储层条件的缝洞油藏驱替实验研究[D]. 龚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塔河油田奥陶系表层岩溶带形成与储集空间预测[D]. 王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驱油机理及注采参数优化研究[D]. 程晓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6)
  • [6]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D]. 龚鑫.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7]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内部非均质性定量表征[D]. 李永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8]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地质储量计算方法[J]. 赵建,李冰,罗云,马海龙. 中国石油勘探, 2015(03)
  • [9]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结构和充填模式研究[D]. 田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10]塔河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 崔文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标签:;  ;  ;  ;  

塔河油田4区块奥陶系储层非均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