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鸡下蛋”工人获利

“借鸡下蛋”工人获利

一、“借鸡下蛋”职工获利(论文文献综述)

程满亚[1](2020)在《基于哈佛框架分析的T公司财务诊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结构的改变,畜牧养殖业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T公司作为湖南代表性的畜牧养殖业,是中国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全国拥有40余家子公司。T公司2011年开始生猪产业化建设,并于2013年初步建成,运营至今,为公司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效益。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常态化,T公司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升、猪肉价格不稳定、期间费用控制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必须对T公司出现的财务问题进行诊断。同时T公司作为湖南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它的财务状况具有代表性,对于财务状况进行诊断,有利于解决T公司的财务问题,对其他畜牧养殖业公司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哈佛分析框架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研究。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公司战略分析作为切入点,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四个维度进行PEST分析;第二,进行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第三,从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SWOT分析。第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探究。其次通过关键的会计指标和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分析。然后根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结合公司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最后对企业和行业做出前景预测。本文运用独特的视角,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财务诊断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延伸,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数据进行分析,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公司的竞争战略和获利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财务诊断。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T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首先,多元化战略发展不充分,技术发展有待提高;其次,存货积压,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再次,企业的成本费用较高,盈利性较低;最后,禽类现代化体系建设不健全和环境治污面临着挑战。因此,文章认为,该企业应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加大饲料产品创新,提高短期偿债能力;加强期间费用控制,提高盈利能力;提高现代化体系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聪[2](2020)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创新逐渐超越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发展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创新,就难以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没有创新,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此外,效率尤其是创新效率已成为企业不输在跑道上的决定性因素,唯有高效率创新,持续创新,才能领跑行业、世界,拥有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拥有难以复制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站在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成为强大的世界级创新型、开拓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领头羊,一方面,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食粮”和“生命线”,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能否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关系到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整体发展。然而,相关研究十分匮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究竟如何,以及影响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影响机制是什么还未可知。本文将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及其动态演化、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分析两大方面综合考量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现状、面临的约束与瓶颈,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具体来讲,本文在技术经济学、效率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第一,从创新价值链角度对企业创新过程进行分组,并运用超效率网络EBM模型从整体阶段、研发创新阶段和商业化阶段三个阶段对企业的创新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并通过异质性分组从多角度综合考量企业的创新效率;第二,采用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从创新效率变化率、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变化率、纯技术效率变化率、规模效率变化率五方面分解企业的创新效率,并通过异质性分组深入分析近九年来企业效率的变动过程和变动方向;第三,从企业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以企业内部特质、外部区域和行业环境特征为切入点,首先整体衡量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然后从上述因素切入,对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深一层分析,从而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有较为宏观且全面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静态创新效率方面,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总体创新效率受总纯技术效率直接影响,具体到各创新阶段中,研发创新阶段的规模效率和商业化阶段纯技术效率是关键影响因素,因而应从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投入质量和利用率三方面方面着手,提高企业创新效率。(2)在动态创新效率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增长率受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波动的共同影响。其中,技术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3)在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在企业成本约束方面,员工薪酬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大;在发展战略方面,企业的成长能力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在治理结构方面,股权制衡度对企业创新效率有较大提升作用;在地区差异层面,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水平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最大,在行业差异层面,行业市场需求提高更有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高;在其他特征方面,年龄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作用最大。年龄、成长能力、员工工资、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水平,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影响最大。以上因素对沿海地区的创新效率具有更为显着的影响。(4)在创新效率作用机制方面,融资约束会反向刺激企业加大智力资本投入,转劣势为优势,促进创新效率增长,且对沿海地区的调节效应更明显;完善股权结构、加大高管外部薪酬差距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效率,而拉大高管-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显着不利于创新效率提高,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对这一作用过程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放大政府创新补贴的政策效应,当政府创新补贴在单一门槛值以下时,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创新效率在地区之间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科技投入强度、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水平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本地区和其它区域都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企业内部现金流充裕度能有效加强行业市场垄断程度和行业市场需求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促进作用,进而在人力资本价值创造作用下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根据本文研究结论,为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效率提升,一方面应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转化效率,改善创新效率,另一方面要重视优化创新环境,尤其注重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异质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

张天翼[3](2019)在《新国企工人日常政治的研究 ——以仪征化纤厂为考察对象》文中提出1978年后的中国在农业、工业以及对外开放政策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说是改革,其实是一种革命,在中共的政治话语中,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面对自上而下的变革,工人阶层(阶级)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讨论在“国家—社会”的结构下,市场如何影响工人。以本文分析的仪征化纤公司为例,与计划经济时代的鞍钢、洛阳拖拉机厂等老国企相比,宝钢、仪征化纤可称之为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重点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可称之为新国企。从改革初期极具“优越感”到后来的“危机感”的浮现,国企工人阶层的自我身份认知出现了波动,市场介入后,工人的身份认同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即工人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得,逐渐从政治地位向社会地位转移,但很可惜的是,工人在市场下弱竞争性导致了工人对社会地位的诉求并不能得到有效表达,因此导致了工人原先的优越感丧失,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人逐渐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进一步弱化。但是国企工人对国家认同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面对这场结构性的影响,各个代际的工人几乎表现出了共同的反应,工人作为一个阶层,代际的传承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代际的选择依然遵循一定的固有逻辑。工资待遇是矛盾的中心,改革开放的过程其实也是分配不断变化的过程,改制之后,工人们原有的福利不再享有,经济利益成为了工人行动选择的首要诉求,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下,工人的行动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这种被动型其实来源于工人的“路径依赖”。改革开放后,工人的革命性被弱化了,时代赋予了工人改革的目标,工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主力军,改革初期,工人们的适应性很好,国企工人将自己的奋斗完全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爱国主义”,国企的存活依赖于国家整体的策略以及决策,企业往往是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其目标是完全就业和工人工作保障,甚至是完成国家战略目标。劳动者并不被视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工资水平的制定不在企业而在国家,与其说是企业的父爱般的关怀不如说是国家“父爱般”的关怀,工人的岗位具有“半体制”的特性,工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铁饭碗”。然而当市场介入后,虽然工人们仍然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但市场的力量重新将工人的地位洗牌,工人因为其在市场中的弱竞争性,导致工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一点在国企工人中尤为突出,因为国企工人“半体制”的身份,国企工人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国家决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为自己的工资发愁。工人至此完成了从革命的工人向改革的工人的转变。当然,在新时代,中共将工人阶级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工人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人政治社会化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张永丽[4](2014)在《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文中提出财务风险客观存在,对企业经济活动安全性具有重大影响。在企业商品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往往根据以往的财务信息资料和现有情况,编制财务经济预算,制定财务计划。但由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致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结果未知,有可能获取预期收益,也可能遭受损失。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一面,财务风险给企业提供获取收益的机会;不利的一面,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另一方面,财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预防减小,但不可以彻底根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所要做的,就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将损失降到最低。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对预期收益的重大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入发展,财务管理领域出现新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将给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和压力。在此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调整思路,重视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分析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出现的领域,影响的范围,造成的危害,结合国内外现行研究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有效的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何玮[5](2014)在《制造业企业成长阶段与外包战略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演进、第三次数字化的工业革命到来,外包开始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取新发展的一大战略武器。企业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一方面节约自身资源、高度聚焦于核心价值链环节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让外包业务在更具有专业化和规模的外部经济体运营获得更高的业务效率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外包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是外包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截至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均是针对外包强度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大部分研究成果认为外包战略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资源整合和外力凭借在有限资源下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随着外包战略的广泛应用及深层次的各种理论实证研究后,其结果却呈现出非确定的复杂结果。据Bain&Company(2009)的数据结果中,纵然当今企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外包趋势,但调查结果中外包带来的企业绩效满意度却低于50%。大部分企业在最初采用外包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强战略竞争力,然后一半以上的企业却表示对外包战略实施结果失望。这说明我们在除了目前学术界研究理论中的外包动机、外包机制、外包结果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外包战略实施具体效果。在针对现今外包理论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以及外包运用中产生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本文结合中国制造业在外包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站在外包的战略层次上对其在制造业企业成长不同阶段中的实施进行研究,提出外包战略实施效果不一定总是能给企业、或者持续的给企业带来预期的良好绩效。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外包战略,还取决于外包战略实施在企业成长中的具体阶段。本文的研究主要通过下述部分开展:1.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外包的动机、外包层次的具体分类及外包战略与企业绩效的作用等理论,并且通过对这些理论成果进行分析梳理,构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从而科学系统的研究制造业企业成长阶段与外包战略的相互作用。2.探索性案例研究: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美邦服饰为案例,研究分析外包战略对制造业企业的绩效影响。美邦服饰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中第一家采用外包战略、开创虚拟经营新模式的典型企业,其代表性、共同性和特殊性均对该项问题研究假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于检验。并采用研究新视角,将影响机制进行阶段性细化拆分,从企业成长每一个具体阶段进行深入探索来评估外包战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最终获取外包战略与企业成长阶段相互关系。美邦服饰的外包战略在中国20世纪末,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下实施创新型战略和开拓虚拟盈利模式的第一家服装制造业企业,也是截至目前最成功的企业。采用外包战略是美邦服饰从1995年创立、在资本匮乏却还要面对服装行业内越来越白热化产品竞争最正确的决定,也是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差异化竞争而建设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获得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美邦服饰发挥外包战略的借鸡下蛋优势,依托外部经济闲置资源和低廉成本,将生产和销售外包,整合供应链,高度聚焦于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建设,将有限资源应用到微笑曲线两端—产品设计和品牌价值,建立轻资产模式向服装行业的快时尚转变。美邦服饰通过外包战略缩短供应链、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加强终端销售控制等创造出中国服装业上的奇迹。但随着企业成功上市并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后,美邦服饰开始遭遇经销商关系破裂、存货困境和发展瓶颈,外包战略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开始——威胁美邦服饰的成长,停滞的发展让美邦开始放弃外包战略转而由轻变重资产模式。在本部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描述外包战略作用于企业绩效,并以此对初始外包战略对企业绩效作用的概念研究框架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由假设命题出发,运用严谨的逻辑规则由个例推导一般。最终获得有关外包战略对制造业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具体影响结论是:外包战略对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外包层次、外包战略需要由不同的企业控制。并且,外包战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外包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还和企业当时具体的成长阶段有关。本文认为,外包战略在制造业企业初始成立和飞速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正效应,能以较快的速度让企业在资本匮乏时通过外部力量获得竞争优势而迅速发展;但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和成长,制造业企业迈入成熟阶段后,外包战略隐性风险和自身的弊端一一展现,对企业现阶段的经营产生冲击,成为发展障碍。此时,外包战略实施效果对企业成长产生负效应。

安云亮[6](2013)在《从宋建平案看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阶段,现在已进入全面风险控制的新阶段,外贸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已提上重要日程。本文通过分析宋建平案,提出了加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杨昌靖[7](2012)在《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文中指出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急先锋。而作为电力行业最高水平的电力上市公司,对其财务绩效的评价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对处于行业前沿的电力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及时为电力上市企业提供决策信息,为企业正常运转和发展保驾护航,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作者在对绩效评价领域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电力上市公司现有绩效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开展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现有评价体系存在一维指标与多维指标的冲突、评价结论不协调、静态评价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现状等多个问题,同时指出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才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电力上市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了通过构建一体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来完成电力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思路。而后,笔者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程序的编写,构造了完整的电力上市公司财务评价系统,实现了绩效评价的动态化、实时化,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时效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价值。在该系统中,笔者结合统计学相关理论,通过复式分类筛选法完成了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构建;并将归纳整合的理念应用到评价方法中,通过构造归纳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单一评价方法结论的有机整合。最后,本文以上市公司“大连热电”为目标企业,以企业运营的实际数据完成了该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关建议。

安云亮[8](2012)在《从宋建平案看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外贸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阶段,现在已进入全面风险控制的新阶段,外贸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已提上重要日程。本文通过分析宋建平案,提出了加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杜鹏飞[9](2011)在《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应运而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本市客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扩大了社会就业。本文对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经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包头市出租汽车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个体经营、挂靠经营和公车公营三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个体经营模式之经营权和产权均归个人所有,责、权、利三统一,挂靠公司运营,公司提供中介服务。挂靠经营模式之经营权归公司所有,车辆产权归个人所有,产权关系不清晰,劳资关系不明确。公车公营模式之经营权、产权均归公司所有,责、权、利三统一,公司与司机为雇佣关系。较之挂靠经营模式和公车公营模式,个体经营模式更受出租汽车司机欢迎,是大多数司机竭力追求的目标。个体经营模式虽受出租车司机追捧,但存在明显的弊端。其经营权的个人所有性导致投机性,不少车主把经营权当作一种投资工具私下炒卖牟取暴利或转包寻租获利,产生了新的盘剥和劳资纠纷,致使经营行为不稳定。公司只是一个中介服务性机构,且数量多、规模小、机构散、效率低,重收费轻服务,管理形同虚设,致使公司不作为,导致经营行为难于管理。针对目前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出租汽车行业的自身特点,应重点做好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管理机制、提升行业服务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经营模式:多种经营模式竞争,优胜劣汰;扬长避短,完善个体经营模式;“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实体化。二是改善监管机制:放松经营模式、数量和价格管制;健全监管条例;监管部门向行政单位转制。三是提升行业服务社会能力。

方昕[10](2010)在《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与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从国际小额信贷经典机构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入手,剖析总结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构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并指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创新是其实现高还款率进而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在此研究框架基础上,着力分析中国微观信贷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分别提出微观信贷政策的改进和创新策略。一、本文首先回顾了小额信贷机构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主要历程。提出以下观点:1.国际小额信贷经历了对低收入人群的有效触及、实现高还款率、收益覆盖成本、寻找商业渠道资金实现金融可持续四个发展阶段。2.国内小额信贷发展以扶贫为切入点,有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缺乏对小额信贷核心激励机制的有效把握和借鉴,因此难以发展壮大。3.格莱珉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是其极高的贷款回收率,而高还款率的关键是格莱珉独创的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今天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成功小额信贷机构都或多或少受到格莱珉的影响,格莱珉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是其最值得借鉴的地方。4、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的主要特征:主要针对乡村没有土地或土地极少的赤贫人口;反高利贷;合理的激励机制;垄断性的市场基础。二、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历史回顾总结以及对现有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理论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了构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四个核心支柱,即垄断性市场结构、团体(联保)贷款、动态激励机制以及信贷员模式。垄断性市场结构是其激励机制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信贷员模式则是其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组织形式;团体(联保)贷款和动态激励机制分别是早期和后期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1.垄断性市场结构是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基础。2.团体贷款(联保、小组贷款)机制是早期小额信贷机构的经典模式,而当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对市场的进入深度和覆盖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动态激励机制逐渐取代早期的团体贷款模式,成为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核心激励机制。3.信贷员模式是小额信贷机构在组织形态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区别,也是小额信贷激励机制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三、在完成了从理论上对于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总结以后,本文着重就中国的微观信贷政策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当前信贷政策的总体格局以及微观信贷政策面临的困境,然后分五章对农村小额信贷、地震灾区农房重建贷款、助学贷款、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贷款等五项重要的微观信贷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辅之以案例。本文研究并提出以下观点:1.我国微观信贷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是:社会期望度长期高于金融业可供给水平;传导渠道的行政化与作用机制的市场化之间存在冲突;分散化经营模式导致经营成本较高;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产品的贷款回收率普遍不高;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积极性,政策实施成本高;法律基础缺失导致其他行政力量的介入,政策激励机制出现扭曲;微观信贷政策效应难以评估。2.中国微观信贷政策在具体金融业务形态上都表现为小额信贷;微观信贷政策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应的贷款业务回收率过低,违约风险和贷款损失严重,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导致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信贷业务违约严重、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政策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改进和创新微观信贷政策的关键在于充分借鉴运用小额信贷激励原理,设计正向激励机制,实现相关业务的商业可持续。3.完善激励机制、改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政策的设想是:依托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完善农户征信体系;依托现代化支付工具,鼓励构建跨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动态激励机制;充分借鉴国外成功小额信贷机构的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不断完善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贷4.作为非独立经济主体的小额信贷,助学贷款创新政策、改进激励机制的设想是:借款人主体身份的完善——从非独立经济主体向独立经济主体的演变;从“一次性”政策到动态激励——构建非独立经济主体与独立经济主体之间连续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财政补贴应防止对激励机制的扭曲和误导;完善对高校的正向激励机制。5.重构和创新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设想是:重新明确政策定位、重新明确借款主体和重新设计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明确借款人还款义务;明确贷款银行的风险管理责任;财政资金介入要充分考虑正向激励,尝试建立信贷信用保险机制;改变“一次性”政策做法,建立动态激励机制。6.重构扶贫信贷政策框架的设想是:调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方式;改革信贷扶贫贴息模式;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借鉴经典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做法。总体来看,借鉴国外经典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创新微观信贷政策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信贷业务的资产质量,就成为提高中国微观信贷政策有效性的一个现实选择。而在充分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和积极探索现代金融运行规律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成为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的核心理念,这也就是本文希望得出的最终结论。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从激励机制角度对小额信贷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以往对小额信贷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方面,即重点关注小额信贷机构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行以及监管当局如何创造适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直接切入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专门就其信贷激励机制进行总结分析,创造性地将市场结构和信贷员管理模式与信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提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2.从激励机制角度对微观信贷政策进行系统反思,提出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信贷业务不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借鉴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3.从资料收集的角度,收集整理微观信贷政策的相关情况,特别是收集整理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贷款的资料。微观信贷政策的系统总结和反思是一个在金融管理部门内部一直在进行但尚未完成的课题。本文的研究以及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但系统收集微观信贷政策的实施效应、面临的困境等资料用于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另外,特别要提出的是,汶川地震灾区农房重建信贷政策的相关资料,作为学术研究,肯定是第一次,因为相关工作还没有最后完成,一些事关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坚持,事关此项贷款业务能否实现较高还款率的重要工作仍在进行中。4.在微观信贷政策的创新改进方面,提出要在遵循现代金融运行规律和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这可能是今后中国微观信贷政策发展创新的主要方向,也是本文研究想要得出的结论。

二、“借鸡下蛋”职工获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鸡下蛋”职工获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哈佛框架分析的T公司财务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财务诊断方法研究
        1.2.2 哈佛分析框架下财务诊断研究
        1.2.3 哈佛分析框架下财务诊断应用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哈佛框架财务诊断理论基础
    2.1 财务诊断的相关理论
        2.1.1 财务诊断的定义
        2.1.2 财务诊断的主要特点
        2.1.3 财务诊断的方法
        2.1.4 财务诊断的内容
    2.2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2.2.1 哈佛分析框架的含义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容
第三章 T公司基本概况
    3.1 公司基本情况概述及主要业务
    3.2 企业组织架构及股权结构
        3.2.1 组织架构
        3.2.2 股权结构
    3.3 公司主要经营业绩及财务数据
第四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T公司财务诊断
    4.1 公司的战略分析
        4.1.1 T公司PEST的分析
        4.1.2 T公司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
        4.1.3 T公司SWOT分析
        4.1.4 T公司产品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4.1.5 T公司战略分析结论
    4.2 公司的会计分析
        4.2.1 辨别关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指标
        4.2.2 分析关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4.2.3 T公司会计分析结论
    4.3 公司的财务分析
        4.3.1 T公司的趋势分析
        4.3.2 T公司的结构分析
        4.3.3 T公司的财务比率分析
        4.3.4 T公司的财务分析结论
    4.4 公司的前景分析
        4.4.1 畜牧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
        4.4.2 T公司发展前景分析
        4.4.3 T公司风险预测
第五章 财务诊断的结果与建议
    5.1 财务诊断的结果
        5.1.1 企业竞争发展战略不充分
        5.1.2 成本费用过高,收入水平不佳
        5.1.3 资产的管理水平低与财务杠杆发挥较弱
        5.1.4 营销方式与营销渠道单一
    5.2 改进建议
        5.2.1 提升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5.2.2 控制成本费用,提高收入水平
        5.2.3 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适度发挥杠杆效应
        5.2.4 优化营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二、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研究
        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内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技术创新理论
        二、效率理论
        三、演化经济学理论
        四、公司治理理论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一、静态创新效率
        二、动态创新效率
        三、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地区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发展
        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与企业发展的动态关系
        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静态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静态创新效率测算方法
        三、指标说明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一、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二、按省份分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三、按八大经济区域分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四、按行业分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五、按企业所有制分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六、按生命周期分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一、研发创新阶段总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二、按省份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三、按八大经济区域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四、按行业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五、按企业所有制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六、按企业生命周期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一、商业化阶段总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二、按省份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三、按八大经济区域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四、按行业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五、按所有制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六、按企业生命周期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第五节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改进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创新效率实证分析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与指标说明
        一、动态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一、整体创新效率及分解
        二、按省份分整体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三、按八大经济区域分整体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四、按行业分整体动态创新效率及分解
        五、按企业所有制分整体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六、按企业生命周期分动态创新效率及分解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一、研发创新阶段整体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二、按省份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三、按八大经济区域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四、按行业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五、按企业所有制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六、按企业生命周期分研发创新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及分解
        一、商业化阶段整体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二、按省份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三、按八大经济区域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四、按行业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五、按所有制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六、按企业生命周期分商业化阶段创新效率变化指数及分解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创新效率模型设定
    第二节 变量测度及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全样本基准回归
        二、异质性分组与影响差异
        三、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技术交易市场、政府补贴的进一步考察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行业竞争程度、行业市场需求的进一步考察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内部影响因素机制分析
    第一节 劳动力成本上与创新效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五、劳动力成本影响机制进一步探讨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创新效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外部影响因素机制分析
    第一节 政府创新补贴、技术交易市场与创新效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跨区域溢出效应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框架
        三、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行业竞争环境、行业市场需求与创新效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假设
        三、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新国企工人日常政治的研究 ——以仪征化纤厂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的视角
        1.“国家—市场—社会”的视角
        2. 工人政治与日常政治的视角
    (三) 研究的工具
        1. 文本分析与访谈
        2. 问卷调查与问卷设计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工人政治
    (二) 关于“日常”与日常政治
四、社会变革中的国企工人
    (一) 新国企奋斗的开始
    (二)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三) 工人命运的转折
        1. 股份制改革初期
        2. 工人“买断”与下岗
    (四) 小结:市场介入下的企业与工人
五、新国企工人日常政治中的认同与行动
    (一) 工人的代际
    (二) 工人的认同
        1. 身份认同的历时性考量
        2. 对领导看法的历时性考量
        3. 对国家的看法
    (三) 温和请愿与政治地位的重拾
    (四) 小结
        1. 政治认同的延续与身份认同的流变
        2. 体制约束的张力与工人的社会化
六、结论
    (一) 国家—市场结构下国企工人的被动选择
    (二) 从革命的工人到改革的工人
    (三) 制度变迁与国企工人的认同
    (四) 政治社会化下国企工人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目录
1 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1 财务风险的概念
    1.2 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2 财务风险在企业经营中的表现
    2.1 筹资环节
    2.2 投资环节
    2.3 资金运营环节
    2.4 利润分配环节
3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3.1 外部原因
        3.1.1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分析
        3.1.2 行业背景分析
    3.2 内部原因
        3.2.1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3.2.2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3.2.3 资本结构不合理
        3.2.4 投资决策不合理
        3.2.5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3.2.6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3.2.7 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学
4 控制财务风险的意义
    4.1 企业财务风险的危害
    4.2 控制财务风险的意义
5 财务风险研究的现状
    5.1 国外研究现状
        5.1.1 国际通用的财务风险识别理论方法
        5.1.2 国际通用财务风险防范技术方法
    5.2 国内研究现状
        5.2.1 关于财务风险理论研究
        5.2.2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与模型研究现状
        5.2.3 我国财务风险指标的局限性
        5.2.4 完善财务风险指标的研究
6 热力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1 我国热力能源行业财务风险管理背景
    6.2 案例分析
        6.2.1 葫芦岛滨海热力总公司简介
        6.2.2 葫芦岛滨海热力总公司财务风险
        6.2.3 热力公司防范财务风险问题的方法
7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
    7.1 财务风险控制标准
    7.2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7.2.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7.2.2 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7.2.3 其它减少财务风险的策略
8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制造业企业成长阶段与外包战略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外包的层次分类
    2.2 外包动机
    2.3 外包战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3. 制造业企业成长阶段与外包战略案例研究
    3.1 案例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3.1.1 案例选择
        3.1.2 数据收集
        3.1.3 数据分析
    3.2 美邦服饰案例分析
        3.2.1 企业概况
        3.2.2 案例背景
        3.2.3 美邦服饰初创成立阶段(1995-2000)
        3.2.4 美邦服饰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7)
        3.2.5 美邦服饰稳定成熟阶段(2008-2010)
        3.2.6 美邦服饰瓶颈现状分析(2011-2013)
4. 结论及展望
    4.1 案例总结
    4.2 研究结论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1.3.1 本论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1.3.2 本论文的意义
第2章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提出
    2.1 电力上市公司现有评价体系的分析
        2.1.1 电力上市公司的分类及其特点
        2.1.2 电力上市公司现有评价指标的分析
        2.1.3 电力上市公司现有评价方法的分析
    2.2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提出
        2.2.1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概念
        2.2.2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构建
    3.1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指标体系的确定
        3.1.1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3.1.2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评价指标的最终构建
    3.2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3.2.1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
        3.2.2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传统评价方法的选择
        3.2.3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中的“归纳评价”方法
    3.3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的程序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实现与分析
    4.1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实现环境
        4.1.1 数据平台及数据库的挑选
        4.1.2 编程语言的确定
        4.1.3 实现环境的软硬件配置
    4.2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实现
        4.2.1 单一方法下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输出
        4.2.2 归纳评价法下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输出
        4.2.3 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从宋建平案看外贸企业内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概况———宋建平被判无期徒刑
    (一) 控辩双方针锋相对的辩论
    (二) 宋建平案终审
二、案例分析———宋建平的手段
    (一) 生活节俭
    (二) 利用改制
    (三) 宋氏王国
    (四) 借鸡下蛋
    (五) 三个女人
    (六) 虚假平账
    (七) 虚假注册
    (八) 买许可证
    (九) 行贿
    (十) 偷税
三、宋建平案反思
    (一) 改制不规范
    (二) 用人不当
    (三) 内部人控制
    (四) 利用关联交易
    (五) 监督严重缺失
    (六) 贪官伪装术
四、加强外贸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二) 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
    (三) 确立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
    (四)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五) 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六) 重视企业的信息与沟通
    (七) 强化内部监督

(9)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的情况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出租汽车行业的经营模式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出租汽车行业的经营模式
        一、承包经营模式
        二、公车公营模式
        三、挂靠经营模式
        四、个体经营模式
    第三节 国外出租车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一、法国
        二、英国
        三、美国
        四、日本
第三章 包头市现行出租汽车行业经营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出租汽车行业的经营模式及现状
        一、个体经营模式及其经营现状
        二、挂靠经营模式及其经营现状
        三、公车公营模式及其经营现状
        四、三种模式经营现状的比较
    第二节 现行经营模式下出租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行为不稳定
        二、经营行为难管理
        三、非法营运难遏制
        四、政商矛盾难解决
第四章 完善经营模式促进行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经营模式
        一、多种经营模式竞争,优胜劣汰
        二、扬长避短,完善个体经营模式
        三、“空壳公司”、“皮包公司”实体化
    第二节 改善监管机制
        一、放松管制
        二、健全监管条例
        三、监管部门向行政单位转制
    第三节 提升行业服务社会能力
        一、增加运力投放
        二、开展各类服务质量建设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包头市出租汽车客运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10)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与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小额信贷的发展与问题的提出
    1.1 国际小额信贷运动的发展历程
        1.1.1 强调信贷资金对低收入人群有效触及的阶段
        1.1.2 实现高还款率的阶段
        1.1.3 追求收益覆盖成本的阶段
        1.1.4 寻找商业渠道资金实现金融可持续性的阶段
    1.2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1.2.1 我国小额信贷产生的客观背景和实际历程
        1.2.2 我国引入小额信贷以来政策法规演变
    1.3 小额信贷发展所提出的重要问题
        1.3.1 小额信贷有效触及特定人群的途径
        1.3.2 小额信贷机构实现信贷高还款率的激励机制
        1.3.3 社会理想与商业可持续的兼容问题
        1.3.4 对改进我国微观信贷政策的借鉴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关于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小额信贷的含义
    2.2 团体贷款
        2.2.1 连带责任
        2.2.2 最优贷款合约
        2.2.3 团体贷款的不足
    2.3 动态激励
        2.3.1 重复贷款
        2.3.2 利率激励
        2.3.3 重复性的分期还款安排
    2.4 社会资本与声誉效应
3. 经典小额信贷机构——格莱珉银行发展述评
    3.1 第一代格莱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3.1.1 穆罕默德·尤努斯的个人经历
        3.1.2 创建格莱珉银行之前的探索
        3.1.3 格莱珉银行的诞生
        3.1.4 第一代格来珉模式的基本特征
    3.2 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变革
        3.2.1 小组基金的"扬弃"——"贷款信用保险"的产生
        3.2.2 基本贷款
        3.2.3 多次贷款
        3.2.4 借款上限的修订
        3.2.5 房屋贷款与特别投资项目(微小企业)贷款
        3.2.6 灵活贷款与贷款重组
        3.2.7 贷款者保险
        3.2.8 储蓄动员
        3.2.9 教育贷款和奖学金计划
        3.2.10 极度贫困人群工程
        3.2.11 绩效"奖星"与退休金计划——员工激励
    3.3 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主要创新
        3.3.1 格莱珉银行贷款产品的演变
        3.3.2 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主要创新
        3.3.3 第一代格莱珉银行和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比较
    3.4 格莱珉银行的成就
    3.5 格莱珉银行历史变迁的重要启示
        3.5.1 宗教情怀与商业才干的完美结合
        3.5.2 服务对象并非农民
        3.5.3 反对高利贷
        3.5.4 高还款率的基础是合理的激励机制
        3.5.5 小额信贷机制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关系
        3.5.6 市场基础更接近于垄断市场
    3.6 本章小结
4 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
    4.1 垄断性市场结构
        4.1.1 一般性分析
        4.1.2 垄断情况下小额信贷市场的特征
    4.2 团体(联保)贷款
        4.2.1 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信息问题
        4.2.2 团体贷款的主要原理
        4.2.3 团体(联保)贷款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4.3 动态激励机制
        4.3.1 分期还款机制
        4.3.2 贷款灵活重组机制
        4.3.3 贷款额度激励
        4.3.4 金融产品交叉激励
    4.4 信贷员模式
        4.4.1 信贷员模式是小额信贷机制的基础
        4.4.2 信贷员模式的运作
    4.5 本章小结
5. 微观信贷政策——中国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政策的现实困境
    5.1 关于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区分
        5.1.1 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差别
        5.1.2 信贷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区别
    5.2 信贷政策的含义及分类
        5.2.1 关于信贷政策的性质及含义
        5.2.2 中国信贷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分类
    5.3 信贷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实施模式
        5.3.1 行政化
        5.3.2 配套化
        5.3.3 内部化
    5.4 微观信贷政策----中国意义上小额信贷政策的特殊困境
        5.4.1 社会期望度长期高于金融业可供给水平
        5.4.2 传导渠道的行政化与作用机制的市场化之间存在冲突
        5.4.3 分散化经营模式导致经营成本较高
        5.4.4 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产品的贷款回收率普遍不高
        5.4.5 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积极性,政策实施成本高
        5.4.6 法律基础缺失,政策激励机制扭曲
        5.4.7 政策效应难以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微观信贷政策之一: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策研究
    6.1 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演变
        6.1.1 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的必要性
        6.1.2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政策演变
    6.2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例
        6.2.1 基本情况
        6.2.2 业务流程与激励机制
        6.2.3 政策实施效果
        6.2.4 政策实施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原因
    6.3 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实例——美信小额贷款公司
        6.3.1 经营方向及宗旨
        6.3.2 法人治理结构
        6.3.3 经营管理组织模式
        6.3.4 信贷风险管理及决策机制
        6.3.5 人员分工及人力资源管理
        6.3.6 员工激励措施
    6.4 改进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
        6.4.1 建立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6.4.2 鼓励构建跨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动态激励机制
        6.4.3 充分借鉴国外成功小额信贷机构的激励机制
        6.4.4 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4.5 不断完善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6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微观信贷政策之二:重大灾害背景下的小额信贷政策研究
    7.1 政策制定的背景
    7.2 金融支持农房重建政策出台前的考虑
        7.2.1 政策覆盖面的问题
        7.2.2 信贷需求估计问题
        7.2.3 政策性质和激励机制问题
        7.2.4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相互配合问题
        7.2.5 贷款利率问题
    7.3 政策决策中对激励机制的考虑
        7.3.1 此项信贷政策的性质
        7.3.2 政策设计中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
        7.3.3 国家和省级政策出台前的政策建议
    7.4 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出台的过程以及核心
        7.4.1 基本原则
        7.4.2 信贷条件
        7.4.3 贷款金额
        7.4.4 利率定价
        7.4.5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
        7.4.6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7.4.7 建立担保机制
        7.4.8 充分履行政府职责
    7.5 政策实施中对激励机制的坚持与偏离
        7.5.1 不同金融机构的实施模式
        7.5.2 地方政府对农房建设的安排部署
        7.5.3 对口援助省市对农房重建的支持
        7.5.4 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分歧与激励机制面临的威胁
    7.6 针对问题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7.7 重大灾害背景下小额信贷与一般意义上小额信贷的比较
        7.7.1 目标群体
        7.7.2 业务驱动
        7.7.3 金融机构操作
        7.7.4 政府资源介入
        7.7.5 激励机制设计
    7.8 本章小结
8. 微观信贷政策之三:助学贷款政策研究
    8.1 助学贷款政策理念及演变过程
        8.1.1 国家助学贷款
        8.1.2 生源地助学贷款
        8.1.3 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比较
    8.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理论分析
        8.2.1 助学贷款业务流程
        8.2.2 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8.2.3 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分析
        8.2.4 基于博弈理论的分析
    8.3 国家助学贷款第二阶段政策效果及显现的问题
        8.3.1 政策效果
        8.3.2 突出问题1:违约率偏高
        8.3.3 突出问题2:贷款管理弱
        8.3.4 突出问题3:发展不均衡
    8.4 政策缺陷与创新建议
        8.4.1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缺陷
        8.4.2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激励机制的再设计
    8.5 本章小结
9. 微观信贷政策之四: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研究
    9.1 西方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9.1.1 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9.1.2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9.1.3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9.1.4 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
        9.1.5 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9.2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沿革
        9.2.1 解决就业问题的历史背景
        9.2.2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变化
    9.3 小额担保贷款操作流程
        9.3.1 个人贷款流程
        9.3.2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流程
    9.4 政策实施面临的矛盾和政策本身的缺陷
        9.4.1 政策定位上存在严重问题
        9.4.2 激励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
    9.5 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重构与创新
        9.5.1 重新明确政策定位
        9.5.2 重新明确借款主体
        9.5.3 重新设计激励机制
    9.6 本章小结
10. 微观信贷政策之五:农村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研究
    10.1 扶贫贴息贷款历史沿革
    10.2 扶贫贴息(到户)贷款的失败案例以及教训
        10.2.1 基本情况
        10.2.2 扶贫贴息贷款高不良率原因分析
    10.3 扶贫贷款成功案例及对小额信贷的借鉴
        10.3.1 成功案例1 通江县小额信贷组织情况
        10.3.2 成功案例2:扶贫性小额贷款模式——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
    10.4 重构扶贫信贷政策框架的设想
        10.4.1 调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方式
        10.4.2 改革信贷扶贫贴息模式
        10.4.3 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10.4.4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10.4.5 借鉴经典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做法
    10.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借鸡下蛋”职工获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哈佛框架分析的T公司财务诊断研究[D]. 程满亚.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D]. 王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新国企工人日常政治的研究 ——以仪征化纤厂为考察对象[D]. 张天翼. 南京大学, 2019(07)
  • [4]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D]. 张永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8)
  • [5]制造业企业成长阶段与外包战略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D]. 何玮.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6]从宋建平案看外贸企业内部控制[A]. 安云亮.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7]电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D]. 杨昌靖.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8]从宋建平案看外贸企业内部控制[J]. 安云亮. 国际商务财会, 2012(02)
  • [9]包头市出租汽车行业经营模式研究[D]. 杜鹏飞.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6)
  • [10]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与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研究[D]. 方昕.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借鸡下蛋”工人获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