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甾醇受体 (LXR) 配体的合成

氧甾醇受体 (LXR) 配体的合成

一、氧化甾醇受体(LXRs)配体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黄煌[1](2020)在《肝X受体β在单阳性胸腺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T淋巴细胞,主要包括CD8+与CD4+T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完成的,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关键功能的细胞。T前体细胞从骨髓迁移到胸腺并在那里首先分化成CD4–CD8–双阴性(DN,double-negative)胸腺细胞。DN胸腺细胞进一步发育为CD4+CD8+双阳性(DP,double-positive)胸腺细胞,DP胸腺细胞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分化为CD4+或CD8+单阳性(SP,single-positive)胸腺细胞。SP胸腺细胞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并在那里进一步成熟为幼稚CD4+或CD8+T细胞。白介素7(Interleukin-7,IL-7)信号对于胸腺细胞的发育和存活至关重要,IL-7受体α链(Interleukin-7 receptorα,IL-7Rα,由Il7r基因编码)与共同的γ链(commonγchain)组成IL-7的受体(Interleukin-7receptor,IL-7R)。IL-7R在细胞膜上分布,负责接收并转导IL-7信号。SP胸腺细胞高表达IL-7Rα并依赖IL-7信号存活,然而在SP胸腺细胞中调控IL-7Rα表达的转录因子却并不清楚。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s,LXRs)是核受体(NRs,nuclear receptors)家族成员,这一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才能发挥其基因转录功能。LXRs包括2个亚型,LXRα(由Nr1h3基因编码)与LXRβ(由Nr1h2基因编码)。LXRα主要在代谢活跃的组织表达,如肝脏、肠道、肾脏、脾脏和脂肪组织;而LXRβ是广泛性的表达。LXRs的内源性激活配体包括氧化甾醇(oxysterols)、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中间前体如链甾醇(desmosterol)以及合成的激动剂如GW3965和T0901317等。LXRs是调节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也在调节免疫反应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例如,LXR活化后通过反式抑制炎症基因的表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小鼠模型中发挥抗炎作用;在细菌感染时,LXRα通过上调抗凋亡因子SPα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存活;LXR活化后诱导的Mer表达是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细胞的关键因子;LXR激动剂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中ABCG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流,从而表现出抗增殖作用;LXR的活化抑制了TH17的分化,其机制为LXR下游分子SREBP1c与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Ahr控制的Il17基因的转录。尽管有这些进展,但关于LXRs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本课题围绕着LXRs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1.LXRβ在单阳性胸腺细胞的维持过程中是必需的。与野生型(WT,wild-type)小鼠相比,LXRβ敲除(βKO,LXRβknock-out)小鼠胸腺细胞中CD4单阳性(CD4SP)与CD8单阳性(CD8SP)胸腺细胞的频率和数量明显减少,而DP及DN细胞的频率和数量无明显改变。同时,βKO小鼠外周血、脾脏及淋巴结中的幼稚CD4+及CD8+T细胞的频率和数量明显低于WT小鼠,βKO小鼠脾脏中最新胸腺迁出细胞(RTE,recent thymic emigrant)的频率与数量也明显低于WT小鼠。另一方面,在βKO与WT小鼠的骨髓(bone marrow,BM)细胞等比例混合回输的BM重建小鼠模型中,βKO来源的CD4SP与CD8SP细胞及脾脏中CD4+及CD8+T细胞明显少于WT来源的,虽然它们的脾脏T细胞的存活与稳态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差别。此外,LXR激动剂T0901317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WT SP胸腺细胞频率,而βKO SP胸腺细胞没有明显的变化。2.LXRβ在单阳性胸腺细胞的存活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探究LXRβ缺失后SP胸腺细胞减少的原因,我们首先检测了DP胸腺细胞表达CD69、TCRβ、CD24、CD5等标志分子的水平及由不同强度或无TCR信号刺激导致的DP胸腺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表明,βKO与WT DP胸腺细胞中的标志分子表达水平以及DP胸腺细胞的死亡程度均无明显差别,说明了LXRβ的缺失对于DP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了SP胸腺细胞的减少不是由DP向SP胸腺细胞发育障碍导致的。接下来我们检测了SP胸腺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结果表明,βKO小鼠的SP胸腺细胞的存活能力明显低于WT小鼠,而增殖能力却无明显差异。由于IL-7信号对于SP胸腺细胞的存活至关重要,我们进一步检测了SP胸腺细胞中的IL-7信号通路,发现βKO SP胸腺细胞的IL-7Rα表达水平、Stat5的磷酸化水平和Bcl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WT SP胸腺细胞,表明了βKO SP胸腺细胞存活缺陷是由于IL-7Rα-Bcl2轴的表达减少所致。3.LXRβ直接调控IL-7Rα的转录。βKO小鼠SP胸腺细胞中Il7r转录本的水平低于WT小鼠,LXR激动剂处理后Il7r转录本的水平升高,暗示了LXRβ可能在转录水平调控IL-7Rα的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SP胸腺细胞中,已知的调控Il7r转录的转录因子Foxo1、Foxp1和TCF-1(由Tcf7基因编码)的转录本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暗示了βKO SP胸腺细胞中Il7r转录本的减少与这些转录因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另外,在一个已发表的在小鼠巨噬细胞中的Ch IP-seq数据中,LXRβ能结合到Il7r的5’调控区,因此,我们在CD4SP胸腺细胞中做了Ch IP-q PCR实验,发现LXRβ一样能结合到Il7r基因的5’调控区。并且,体内报告基因实验证实LXRβ激活后促进了Il7r的转录。这些结果表明LXRβ直接促进了Il7r的转录。此外,过表达LXRβ或者IL-7Rα-Bcl2轴都能回复LXRβ缺失导致的SP胸腺细胞存活的缺陷,进一步说明了LXRβ通过调控IL-7信号通路维持SP胸腺细胞的存活。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了LXRs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发现了LXRβ在T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了促进SP胸腺细胞存活的功能,阐述了LXRβ直接调控IL-7Rα的表达从而促进SP胸腺细胞存活的分子机制。本课题找到了LXRβ的一个新的靶分子IL-7Rα,拓展了LXRs在T细胞发育方面的功能,阐述了LXRβ在IL-7Rα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是细胞类别依赖和代谢非依赖的一种新观点。

马慧鑫[2](2017)在《牙鲆两种免疫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精氨酸酶Ⅱ(arginaseⅡ,Arg-Ⅱ)是精氨酸酶家族中的一种,目前已经发现的精氨酸酶有Ⅰ和Ⅱ两种亚型,两者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酶特性,它们主要参与了有机体的尿素循环,其区别在于各自的亚细胞定位、组织分布和免疫反应不同。近期研究发现精氨酸酶Ⅱ在免疫反应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受体超家族由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甲酸等化学信号的受体及配体未明的多种孤儿受体组成,该家族成员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调控代谢、发育、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不仅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调控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rgⅡ是巨噬细胞中LXRs的靶基因,LXRs上调精氨酸酶Ⅱ,ArgⅡ可以与iNOS竞争性催化底物精氨酸,减少一氧化氮的合成,发挥抗炎效果。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俗称牙片、比目鱼、偏口等,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因其具有极好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而受到大家的喜爱。但是,由于过度捕捞使野生牙鲆数量锐减,同时工厂化养殖近亲繁殖严重,使得种质资源严重退化。而传染病造成的牙鲆大面积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也给养殖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从鱼类的自身免疫调控入手,对其细菌感染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从牙鲆中克隆得到免疫基因LXR,以及它的受体靶基因精氨酸酶Ⅱ基因,并研究两种编码蛋白潜在的免疫功能。本实验对鱼类中LXR基因及其受体靶基因精氨酸酶Ⅱ进一步的的研究,为牙鲆免疫机制探讨以及后期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精氨酸酶Ⅱ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本实验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得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Arg-Ⅱ基因cDNA,其全长1882bp,包含1053bp开放阅读框,编码35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8.02KD,等电点为6.42。牙鲆Arg-Ⅱ基氨基酸的结构预测显示,牙鲆Arg-Ⅱ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精氨酸酶结构特征,推测与哺乳动物中的功能类似。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鱼类Arg-Ⅱ基因合成一簇,其中Arg-Ⅱ基因与鲈鱼(Lates calcarifer)、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半滑舌蹋(Areliscus semILaevi)的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3%、90%、88%。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表明,Arg-Ⅱ基因在健康牙鲆的肝、脾和鳃等免疫组织中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牙鲆成鱼中,主要免疫组织Arg-Ⅱ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细菌感染后612 h显着上调,随后表达量恢复正常。离体培养的牙鲆巨噬细胞经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后,Arg-Ⅱ基因的表达也呈显着上调模式。因此,本研究证明Arg-Ⅱ基因参与牙鲆响应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免疫过程,揭示Arg-Ⅱ基因可能在牙鲆抗病免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肝细胞受体X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本实验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得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精氨酸酶Ⅱ的目标基因肝脏X受体(LXR)的全长cDNA基因序列。结果显示:LXR基因由1742个核苷酸组成,包含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470个氨基酸。分子量预测53.34KD,等电点为6.09。氨基酸的多重比对结果显示,牙鲆LXR基氨基酸的结构预测显示,牙鲆LXR基因的氨基酸,LXR有三个保守结构域:ZnFc4结构域,TNFR结构域和HOLI结构域,具有典型的孤核受体家族序列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鱼类的LXR基因聚合成一个大簇,牙鲆LXR基因与石斑鱼(Epinephelussp)、罗非鱼(Oreochromis spp)的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3%、9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牙鲆LXR基因在健康牙鲆的肝、脾、鳃、脑等组织中高表达。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牙鲆成鱼4种免疫相关组织和离体培养的头肾和淋巴细胞,LXR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在细菌感染后612 h也显着上调,随后表达量恢复正常。通过参考精氨酸酶Ⅱ基因的mRNA在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之后的相对表达量,与肝受体X的趋势比较一致,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更加确认ArgⅡ是巨噬细胞中LXRs的靶基因。综上所述:牙鲆LXR基因的表达与爱德华氏菌感染密切相关,揭示了LXR基因可能在牙鲆的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林超,柳军,孙宏斌[3](2015)在《脂质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相关靶标确证及新药发现》文中研究表明脂质生物合成失调是代谢异常的重要方面,与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及肿瘤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在转录调控层面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和肝脏X型受体二者分别负责脂质生物合成及转运代谢相关蛋白的调控.两条调控信号网络之间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共同维持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同时调控SREBP、LXR和ERR?三种转录因子的活性,在脂代谢转录调节方面处于关键枢纽地位.

邢艳[4](2011)在《肝X受体在小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小脑为具有典型的皮质板层结构的脑区。小脑的板层形成始于生后并于生后第三周形成典型的三层结构,其中最外层为分子层,中间层为浦肯野细胞层,最内层为颗粒细胞层。在板层形成过程中,小脑的颗粒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定位在不同的区域。小脑颗粒细胞的前体细胞在出生前主要集中在外颗粒层,随后通过放射状迁移由外而内不断向内颗粒层迁移,至生后第三周,外颗粒层消失,形成小脑皮层的三层结构。小脑颗粒细胞的放射状迁移是沿着贝克曼纤维完成的,这种贝克曼纤维是一种特殊的放射状纤维。贝克曼胶质是小脑皮质中一种单极星形胶质细胞。在小脑生后发育过程中,为适应颗粒神经元的迁移和分化贝克曼胶质细胞的形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在小脑颗粒神经元内迁过程中贝克曼胶质纤维扮演了“脚手架”的角色介导颗粒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当颗粒神经元内迁过程完成以后,贝克曼胶质纤维回缩并逐步转化为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贝克曼胶质与大脑皮质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转变与功能极为相似。由于小脑的皮质板层结构相对简单,因此更易于阐明板层发育模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对贝克曼胶质细胞发育与分化的调控研究解析大脑皮质发育中放射状胶质细胞发育与分化的调控。核受体家族包括一系列转录因子,它们在结构上高度同源并由六个独立的功能结构域构成。近年研究发现核受体家族成员分子在小脑发育中亦有重要作用,如雌激素受体,睾丸受体等。肝X受体(1iver X receptor,LXR),包括LXRα和LXRβ两型,属于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胚胎11.5天时就检测到LXRα和LXRβ的表达,并在LXRs基因敲除小鼠中证实内源性LXRs可促进中脑的神经发生,参与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此外,另一研究证实LXRβ在大脑皮层的表达与发育时程密切相关,在LXRβ基因敲除小鼠中观察到板层结构发育异常,其放射状迁移受到阻滞,并观察到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形态异常。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内源性LXRs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通过调节放射状胶质细胞的发育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及皮质的板层结构。已有研究表明LXRα和LXRβ在小脑中都有表达,并在成年LXRβ基因敲除小鼠中观察到旋杆行为检测异常,提示内源性LXRs的活化可能参与小脑的发育与功能,但是其作用机制与途径目前仍不明确。在本课题中首先检测LXRα和LXRβ在小脑皮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明确内源性LXRs与小脑皮质发育的相关性。其次,LXRs激动剂T0901317可同时激活LXRα和LXRβ,本课题中在小鼠生后早期腹腔注射LXRs激动剂T0901317,并用BrdU标记新生的颗粒神经元来探讨激活内源性LXRs在小脑颗粒神经元迁移中的作用,并探讨对贝克曼纤维发育的影响及机制。最后,通过观察LXRs激动剂T0901317处理后对顺铂致小脑发育损伤后的作用,探讨LXRs对小脑皮质发育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阐明LXRs对小脑发育的影响与机制。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LXRs在小脑发育中的时空表达模式采用矢状面相邻切片进行Nissl染色观察小鼠生后三周小脑各发育阶段的组织形态。通过检测LXRα和LXRβ在小脑生后三周各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明确LXRs与小脑皮质发育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Nissl染色结果显示:生后三周为小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其中包含了小脑皮质板层形成的关键细胞学事件,如:颗粒神经元的迁移、小脑叶片的形成及皮质三层结构的初步形成。2.运用RT-PCR检测LXRs的mRNA水平,结果发现:LXRα和LXRβ在生后三周均有表达,LXRα在小脑的各发育阶段表达都很低,在生后2天时LXRβ呈高表达,尤其在生后5天时,LXRβ表达至高峰,至生后8天、生后14天表达明显降低。提示小脑为以LXRβ表达为主的脑区,其表达模式与小脑皮质发育密切相关。3.运用免疫组化进行蛋白水平检测发现LXRα在小脑的各发育阶段表达都很低。LXRβ在外颗粒层低表达,但在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细胞层高表达。尤其在生后5天时,LXRβ表达至高峰,在内颗粒层表达最高。第二部分激活内源性LXRs在小脑皮层发育中对颗粒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LXRs属于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超家族,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才能被活化。氧化甾醇是LXRs的天然配体,包括22(R)、24(S)、27一羟基胆固醇等,非氧化甾醇类配体包括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化学合成的非甾醇类神经元激动剂有T0901317和GW3965等,它们能够激活两种LXRs受体,因而可以用来检测内源性LXRs的功能。本实验通过给新生小鼠注射LXRs激动剂T0901317来研究内源性LXRs在小脑发育阶段的功能,结合BrdU标记技术检测对小脑颗粒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并采用贝克曼胶质的标志物观察对贝克曼胶质的影响。近年来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β1)通过激活胞内信号通路Smad2/3与Smad4而促进离体培养的皮质放射状胶质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转化,是目前证实的最重要的星形胶质化因子之一。本课题中通过检测TGF-β1与Smad4的水平,分析内源性LXRs对贝克曼胶质发育与分化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Nissl结果显示LXRs激动剂T0901317处理后对小脑的外形与组织结构无明显影响。Calbindin D-28K(浦肯野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显示:LXRs激动剂T0901317能够显着延长小鼠浦肯野细胞树突的长度,对浦肯野细胞数量却没有明显差别。2.Brdu标记技术显示LXRs激动剂T0901317可短暂的加速小脑颗粒神经元的迁移,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T0901317激活内源性LXRs对于颗粒神经元的增殖没有明显的作用。3.采用GFAP和BLBP免疫荧光染色来观察贝克曼纤维形态的变化,发现LXRs激动剂T0901317具有维持放射状胶质细胞表型并抑制向星形胶质细胞转化的重要作用。在mRNA水平检测到T0901317可下调小脑中TGF-β1 /Smad通路的表达,提示内源性LXR通过抑制小脑中TGF-β1 /Smad信号通路抑制贝克曼胶质向星形胶质细胞转化。第三部分肝X受体激动剂T0901317对顺铂致小脑皮质发育损伤的保护作用顺铂可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的凋亡并能影响生后大鼠小脑的形态。此外,在生后早期顺铂还可导致放射状胶质纤维卷曲、增厚等不规则的形态。本部分采用顺铂致小脑皮质发育障碍模型,运用LXRs激动剂预处理并结合形态与功能检测LXRs对小脑皮质发育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Nissl染色结果显示:顺铂处理组小脑颗粒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呈现出凋亡的特征,而经T0901317处理组凋亡特征明显得到改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顺铂处理组与对照组比,浦肯野细胞树突分枝明显减少变稀疏并且长度也变短,而T0901317处理组浦肯野细胞树突延长、分枝变茂盛但树突长度仍然比对照组短,分枝也较对照组少。2.GFAP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顺铂处理组贝克曼纤维卷曲、凌乱、排列紊乱,而T0901317处理组贝克曼纤维大部分呈放射状整齐排列,只有少数纤维仍卷曲。这表明LXRs激动剂T0901317对这种顺铂致小脑皮质发育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顺铂处理组小鼠在杆上的站立时间比对照组短,而经T0901317处理组小鼠的站立时间与顺铂处理组相比有所延长。综上所述,LXRs在小脑的时空表达模式与小脑皮层发育时程具有相关性,且小脑是以LXRβ表达为主的区域。激活内源性LXRs可通过调控TGF-β1信号通路影响贝克曼纤维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转化进而影响小脑颗粒神经元的迁移,并可促进浦肯野细胞树突的延伸。LXRs激动剂T0901317对顺铂致小脑皮层发育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明确了LXRs在小脑皮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张依裕[5](2010)在《鸭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Ⅱ基因遗传变异、表达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脂肪沉积过多是现今肉鸭育种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脂肪过度沉积导致饲料利用率降低和胴体品质下降,更为重要的是人体摄入过多脂肪导致的相关疾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鸭业的发展。脂肪沉积作为一个数量性状,受多基因调控。但是,目前对鸭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急切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和血液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0周龄樱桃谷鸭、金定鸭、苏牧麻鸭和白羽番鸭4个群体的胸肌脂肪酸组成和9项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总蛋白(TP)、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免疫球蛋白A(IgA)、球蛋白(GLO)和白/球比值(Alb/GLO)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RT-PCR法对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LXRα基因cDNA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相结合研究了4个群体3个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II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3个基因在10周龄金定鸭12个组织(心、肝、胸肌、小肠、大肠、小脑、大脑、下丘脑、肾、肺、脾和腺胃)的表达差异以及白羽番鸭和金定鸭肝脏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0d、2w、4w、6w、8w和10w)的表达规律,旨在对鸭的育种或遗传改良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鸭胸肌脂肪酸组成分析4个群体中均检测到16种脂肪酸,以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和亚油酸(C18:2)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质量分数的95%左右。脂肪酸组成在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除C14:1不存在群体效应外(P>0.05),其它脂肪酸均存在群体效应,其中C15:0存在显着的群体效应(P<0.05),其它脂肪酸均存在极显着的群体效应(P<0.01),所有脂肪酸均不存在性别效应和群体×性别的互作效应(P>0.05)。樱桃谷鸭的UFA最高,而PUFA和EFA最低,白羽番鸭恰好相反。2.鸭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4个群体的9项血清生化指标均存在极显着的群体效应(P<0.01),TG存在显着的性别效应(P<0.05),TC和ALP存在极显着的性别效应(P<0.01),公鸭TG、TC和ALP显着高于母鸭(P<0.05);TG和TC存在极显着的群体×性别的互作效应(P<0.01)。3.鸭LXRα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克隆了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LXRα基因cDNA序列1626 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966078和GU132847,包括部分5′-UTR序列73 bp、CDS全序列1230 bp和3′-UTR序列323 bp,编码409个氨基酸,樱桃谷鸭和白羽番鸭LXRα基因共存在14个核苷酸(CDS区:9个;UTR区5个)和3个氨基酸(Ser163Gly、Gln171Glu和Asn361Lys)的差异。鸭LXRα蛋白与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同源性在74%-78%,与鸡的同源性高达97%。聚类分析显示:哺乳动物、禽类和鱼类各为一类。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鸭LXRα蛋白含有17个磷酸化位点、2个低组分复杂性区域、1个ZnF-C4和1个HOLI结构域,无信号肽,无跨膜螺旋;2条LXRα基因CDS区碱基差异和氨基酸差异导致了RNA折叠结构、蛋白二级结构和糖基化位点发生了改变。4.鸭LXRα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鸭LXRα基因LXR-E5位点检测到C277G同义突变,LXR-E12位点检测到G1396C突变和LXR-I6位点检测到C44T突变,其它6个位点LXR-E4、LXR-E6、LXR-E7、LXR-E8、LXR-E10和LXR-E11均没有检测到多态;关联分析表明:LXR-E5位点与嫩度显着相关(P<0.05),LXR-E12和LXR-I6位点与pH、失水率、IMF、TC、TG、UFA、PUFA和EFA显着相关(P<0.05);LXR-E5×LXR-I6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BBCC组合基因型最高;LXR-E12×LXR-I6互作与pH、嫩度和TC显着相关(P<0.05),分别是BBDD、ABCC和BBDD组合基因型最高。5.白羽番鸭LXRα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白羽番鸭LXRα基因LXR-E4和LXR-E12位点分别检测到G53A和-1483/T突变,其它7个位点均没有检测到多态;关联分析表明:LXR-E4位点与IMF、UFA和肉色显着相关(P<0.05),LXR-E4×LXR-E12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BBCC组合基因型最高。6.鸭Adiponectin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鸭Adiponectin基因4个位点ADP1、ADP2、ADP3和ADP4中发现了15个SNPs,其中3′-UTR区1个:G887A,CDS区12个:C86T、C104T、C146T、C155T、C456T、A574G、C651T、C684T、T768C、G784A、A801C和C807T,内含子2个:C273T和C295T。A574G、G784A和A801C为有义突变,分别导致氨基酸序列中144位的Thr(T)变成Ala(A)、214位的Ile(I)变成Val(V)和219位的Asp(D)变成Glu(E);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DP1位点与IMF、UFA、PUFA和EFA显着相关(P<0.05);ADP2位点与失水率、IMF、TC和UFA显着相关(P<0.05);ADP4位点与失水率、TC、UFA和PUFA显着相关(P<0.05);ADP1×ADP3和ADP2×ADP3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分别是组合基因型CDBC和AACC最高;ADP1×ADP4和ADP3×ADP4互作与失水率和IMF显着相关(P<0.05),失水率分别是组合基因型CDAC和CCBB最高,IMF分别是组合基因型DDAA和CCAA最高。7.白羽番鸭Adiponectin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在白羽番鸭Adiponectin基因3个位点ADP1、ADP2和ADP4中发现了3个SNPs,其中CDS区2个:A167G和G711A,均为同义突变;内含子1个:C290T;ADP3位点没有检测到多态。关联分析表明:ADP1和ADP2位点与IMF和失水率显着相关(P<0.05);ADP1×ADP4和ADP2×ADP4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分别是组合基因型BBFF和TTFF最高。8.鸭ApoVLDL-II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本研究获得鸭ApoVLDL-II基因组DNA序列(GQ 180104),并对该基因的5个位点Exon1、Exon2、Exon3、Exon4和Intron1进行SSCP检测,结果发现:Exon1和Exon2没有检测到多态,在另外3个位点中检测到了12个SNPs:T667C、C669G、T673C、G674A、G683A、G688A、C708G、T715G、G2106A、T2723C、C2743T和A2944C,2个插入/缺失:764位后插入/缺失TG,1910位碱基后插入/缺失CC,除A2944C突变发生在外显子4非编码区外,其它突变均在内含子内,整个编码区没有检测到突变;相关分析表明:Exon3和Exon4位点与失水率、嫩度、IMF、UFA、PUFA和EFA显着相关(P<0.05),Intron1位点与pH、失水率、IMF、TC、TG和UFA显着相关(P<0.05),Exon3×Exon4互作与TC显着相关(P<0.05),组合基因型CCBB最高;Exon3×Intron1互作与UFA显着相关(P<0.05),组合基因型DDBB最高。9.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本研究获得白羽番鸭ApoVLDL-II基因组DNA序列(GQ 180103),5个位点中仅Exon3、Exon4和Intron1检测到多态,共发现了3个SNPs和1个插入/缺失:外显子3发生T1986C突变,为沉默突变;外显子4的UTR区检测到C2901T突变;内含子1检测到A720G突变和在687 bp碱基之后插入/缺失1个长度为13 bp的序列AAAATCTTGTTTA;相关分析表明:Intron1位点与IMF和TG显着相关(P<0.05),Exon3/Exon4×Intron1互作没有对肉质性状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10. 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II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表明:LXRα基因在金定鸭的肝脏中表现为高度表达,肺、脾、肾、心和下丘脑表现为中度表达,胸肌、小脑、大脑、腺胃、小肠和大肠表现为低度表达;金定鸭和白羽番鸭肝脏组织LXRα基因的发育性表达规律相似,均表现为0日龄下降到2周龄,随后逐渐增加,且公鸭的表达量均低于母鸭的表达量,白羽番鸭公母鸭各个时期的表达量均低于金定鸭。Adiponectin基因在鸭的胸肌、大肠和心表现为高度表达,肺、肝、小肠、脾和肾表现为中度表达,腺胃、下丘脑、小脑和大脑表现为低度表达,公母鸭Adiponectin基因表达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公鸭Adiponectin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均高于母鸭,0-4周龄公、母金定鸭均高于白羽番鸭,6-10周龄则低于白羽番鸭;金定鸭在4-6周龄表达量下降最快,而白羽番鸭则为6-8周龄。肝脏ApoVLDL-II基因在公鸭的表达量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母鸭呈缓慢上升趋势,说明ApoVLDL-II基因的表达存在性别差异,并且在不同性别中可能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11. 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II基因表达调控关系基因的表达调控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金定鸭和白羽番鸭中的表达调控关系一致,0-2周龄,公鸭肝脏组织的3个基因彼此间呈正调控关系,母鸭LXRα和Adiponectin基因与ApoVLDL-II基因呈负调控关系,而LXRα和AMP1基因呈正调控关系。4-10周龄,公鸭的LXRα基因与ApoVLDL-II和Adiponectin基因呈负调控关系,ApoVLDL-II与Adiponectin基因呈正调控关系;母鸭的Adiponectin基因与ApoVLDL-II和LXRα则为负调控关系,ApoVLDL-II与LXRα基因呈正调控关系。协同表达分析结果说明:3个基因的表达调控存在性别差异。

朱锦[6](2010)在《冠心病患者肝X受体α基因-115A和-6A位点多态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115A(rs12221497)和-6A(rs11039155)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该基因两个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及遗传学机制在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荧光标记探针技术检测243例冠心病患者及256例正常对照组肝X受体α基因-115A和-6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测定两组样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各项生化指标。结果:(1)LXR?115A(rs12221497)检测到GG纯合子,AA纯合子,GA杂合子三种基因型;LXR?6A(rs11039155)仅检出一种基因型:GG纯合子。(2)LXR?115A(rs12221497)位点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GA+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AA基因型与GA基因型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为GG基因型携带者的1.732倍(P<0.05)。冠心病组-115A位点A的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患病的比值比(OR)为1.81(95%CI:1.152.85)。(3)-115A位点基因型与血脂及空腹血糖分析:TG、TC、HDL-C、LDL-C、FBG在GA+AA基因型和GG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冠心病患者-115A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GA+AA和GG基因型之间的TG、TC、HDL-C、LDL-C、FBG、体重指数(BMI)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性别构成比之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将冠心病患者按病变支数分类,两支、三支(左主干病变等同三支病变)列为多支病变,GA+AA和GG基因型冠心病患者之间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基因型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对患者的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进行CADi评分,显示GA+AA基因型患者冠脉评分为(44.17±17.66),而GG基因型携带者冠脉评分为(44.21±18.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冠心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15A位点等位基因A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15A位点等位基因A携带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值为1.83(P<0.05,95%CI:1.023.31)。结论:肝X受体α-115A(rs12221497)位点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遗传易感性独立相关。

朱锦,孙建辉[7](2010)在《肝X受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X受体属于核受体家族成员,通过与视黄醇类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刺激靶基因的表达。其内生性配体为氧化甾醇和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肝X受体作为胆固醇和脂肪酸代谢的调节者,在脂质代谢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肝X受体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小鼠模型中,合成的肝X受体激动剂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效应可能是源于对相关代谢和炎症基因表达的调控。这使肝X受体成为研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理想的靶基因。

朱静,王素莉[8](2009)在《肝X受体与糖脂代谢紊乱》文中研究指明

邹艳艳[9](2009)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的饮食条件和饮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饮食中动物性油脂及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肝脏是研究脂代谢的重要靶器官,它是内源性和外源性脂代谢途径的交汇点及调节中心,能够合成、释放各种脂蛋白及脂代谢酶类,在维持脂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饮食中的动物性油脂及胆固醇可通过对体内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影响血脂代谢及肝脏中的脂质代谢,从而引起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会导致体内出现高脂血症,例如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其导致的死亡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其病理生理基础。关于AS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学说,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脂代谢紊乱学说,而在机体内与脂代谢相关的基因、外界环境调节的刺激以及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并促进了AS发生发展,因此阐明饮食尤其是富含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对影响血脂代谢及肝脏脂代谢的相关基因以及研究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将有助于人们真正弄清脂代谢紊乱引起的AS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为预防和治疗用药物的开发、饮食防治与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国内外对AS发病前期和早期的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报道不多,多局限在脂代谢相关基因的敲除、抑制或过表达后对AS的影响上,对幼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缺失(apoE-/-/LDLR-/-)小鼠辅以不同饮食来研究其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变化的研究报道更为有限。本实验采用经典的AS小鼠模型,研究了在apoE、LDLR双基因缺失及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基因与基因及基因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对血脂变化、主动脉根部和肝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以及对肝脏组织重要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的影响,并分析了上述变化与高脂血症乃至AS发生发展的关系,为AS发病机制的研究及AS饮食防治、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平台。本实验利用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分析3、4、8和12周龄不同饮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或普通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与相同遗传背景的同龄野生型(wide type,WT)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a、LXRa以及这些基因的靶基因的表达特征,并进行血生化指标及主动脉和肝脏病理形态学检测。实验结果显示:1)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是水解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关键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 3)和载脂蛋白AV(apolipoprotein AV,apoAV)对LPL的活性分别起到抑制和激活作用。从4周龄开始,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的apoE-/-/LDLR-/-小鼠肝脏Angptl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饮食下的表达量(P<0.01)。在WT小鼠体内也出现同样的现象(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12周龄时,LPL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饮食的apoE-/-/LDLR-/-小鼠(P<0.0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WT小鼠12周龄时,LPL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饮食喂养的WT小鼠(P<0.01)。ApoAV的表达量在apoE-/-/LDLR-/-和WT小鼠肝脏内并未因饮食的改变而改变。2)载脂蛋白F (apolipoprotein F,apoF)、清道夫受体BI(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I,SR-BI)、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 I,apoAI)和载脂蛋白AIV(apolipoprotein A IV,apoAIV)在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4周龄开始,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apoF表达量显着低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双基因缺失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WT小鼠从8周龄开始apoF表达量显着高于普通饮食下的WT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肝脏中清道夫受体BI(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I,SR-BI)的表达量在12周龄时显着低于普通饮食的双基因缺失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WT小鼠12周龄时其SR-BI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正常鼠(P<0.01)。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 I,apoAI)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的apoE-/-/LDLR-/-和WT小鼠肝脏内的表达均低于普通饮食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的apoE-/-/LDLR-/-肝脏载脂蛋白AIV(apolipoprotein A IV,apoAIV)表达水平均低于普通饮食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和普通饮食喂养的WT小鼠,apoAIV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差异。3)载脂蛋白B100(apolipoprotein B100,apoB100)是LDL的重要组分之一,对于维持LDL结构的完整及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12周龄时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较普通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apoB100明显上调(P<0.01)。3至9周龄期间,两种饮食喂养的双基因缺失小鼠肝脏apoB100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而3至12周龄期间,野生型小鼠无论喂以何种饮食,其肝脏apoB100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4)脂肪酸转运体(fatty acid translocase,FAT/CD36)、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CPT1)、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yl-coenzymeA oxidase 1,ACOX1)、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酰基辅酶A脱氢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1,SCD1)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FAT/CD36在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PT1和ACOX1是脂肪酸氧化过程的关键酶,FAS和SCD1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12周龄时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和WT小鼠FAT/CD36的表达水平较普通饮食喂养的相同基因型小鼠显着上调(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12周龄时CPT1的表达量与普通饮食喂养的双基因缺失小鼠无显着差异,相同年龄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WT小鼠CPT1的表达量较正常饮食喂养的同基因型小鼠显着上调(P<0.05)。相同年龄、不同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ACOX1的表达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的WT小鼠在8和12周龄时其肝脏ACOX1的表达量较普通饮食下正常小鼠显着上调(P<0.05)。在8和12周龄时,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和WT小鼠FAS表达水平均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相同基因型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在12周龄时SCD1显着高于正常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P<0.01)。5)上述脂代谢相关基因是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α)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的靶基因。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和WT小鼠核转录因子LXRα的mRNA水平在8和12周龄时较同龄正常饮食喂养的apoE-/-/LDLR-/-和WT小鼠明显升高(P<0.05)。12周龄时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肝脏中,另一个核转录因子PPARα的表达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P<0.01)。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WT小鼠12周龄时PPARα表达较同龄普通饮食下的WT小鼠也显着上调(P<0.05)。6)ApoE-/-/LDLR-/-小鼠血清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均高于同龄WT小鼠,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血清TC和LDL-C含量从4周龄开始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同龄apoE-/-/LDLR-/-小鼠(P<0.05),血清HDL-C含量从8周龄开始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同龄apoE-/-/LDLR-/-小鼠(P<0.05),血清TG含量在12周龄时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同龄apoE-/-/LDLR-/-小鼠(P<0.05)。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WT小鼠血清HDL-C含量从4周龄开始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同龄apoE-/-/LDLR-/-小鼠(P<0.05),血清TC和LDL-C含量从8周龄开始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喂养的同龄apoE-/-/LDLR-/-小鼠(P<0.05)。7)各年龄时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主动脉根部病变较普通饮食下的apoE-/-/LDLR-/-小鼠严重,肝脏脂质沉积也明显加重。WT小鼠无明显病变。4周龄时,apoE-/-/LDLR-/-小鼠普通饮食时就伴有轻微的主动脉根部内膜损伤和肝脏脂质沉积,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时略有增加。8-12周龄时,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该小鼠病变程度明显重于普通饮食组。随年龄增长,病变程度明显加深。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影响下,部分脂代谢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一定的变化,基因变化的综合效应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说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基因以发挥其在幼龄AS小鼠脂质代谢紊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速AS早期病变的发生。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经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干预,apoE-/-/LDLR-/-和野生型小鼠体内的脂代谢出现不同的变化,同时相关基因的变化与正常饮食组有明显不同。这表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和正常饮食对apoE-/-/LDLR-/-和野生型小鼠的影响机制是不同的,同时apoE-/-/LDLR-/-小鼠比正常小鼠的变化更为显着,这主要是因为apoE-/-/LDLR-/-小鼠还存在一定的基因缺陷。这一发现表明,肝病患者或脂代谢障碍患者对高脂肪饮食有不同的反应,并对AS疾病有更多的敏感性。

张锋,张玉梅[10](2009)在《LXRs与疾病》文中认为肝X受体(LXRs)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包括两种亚型LXRα(NR1H3)和LXRβ(NR1H2)。LXRs被配体激活后,与类固醇X受体(RXRs)形成异源二聚体,再与其靶基因的LXR调控元件结合,通过调节靶基因的转录,调控机体的代谢和炎症反应。

二、氧化甾醇受体(LXRs)配体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甾醇受体(LXRs)配体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肝X受体β在单阳性胸腺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肝X受体β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肝X受体β调节IL-7信号促进单阳性胸腺细胞的存活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肝X受体β直接调控Il7r基因的转录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X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牙鲆两种免疫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核受体超家族概况
        1.1 核受体超家族结构及其分类
        1.2 肝受体X(LXRs)
    2 精氨酸酶概况
        2.1 精氨酸酶结构及其分类
        2.2 精氨酸酶Ⅱ
    3 硬骨鱼中肝受体X(LXRs)及其靶基因精氨酸酶Ⅱ的研究进展
        3.1 鱼类中LXRs的研究
        3.2 鱼类中精氨酸酶Ⅱ的研究
    4 肝X受体(LXRs)和精氨酸酶Ⅱ的功能研究
        4.1 肝 X 受体(LXRs)在免疫中的作用
        4.2 肝受体X LXRs在生理和病理反应中的作用
        4.3 精氨酸酶在免疫中的作用
        4.4 精氨酸酶在生理和病理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章 牙鲆LXR基因的克隆、鉴定与表达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鱼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健康牙鲆实验
        2.2 牙鲆各组织采样
        2.3 牙鲆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体外培养
        2.4 迟缓爱德华氏菌体外感染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实验
        2.5 健康牙鲆各组织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2.6 牙鲆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rna的提取
        2.7 c DNA第一链的合成
        2.8 LXR基因cDNA克隆验证
        2.8.1 中间序列炎症RCP引物和RACE引物合成
        2.8.2 LXR中间序列验证
        2.8.3 PCR产物纯化
        2.8.4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2.8.5 阳性克隆的检测和测序
        2.8.6 3‘RACE-ready cDNA和 5‘RACE-ready cDNA的制备
        2.8.7 牙鲆 LXR 基因的 c DNA 5'和 3'末端的快速扩增(RACE)
        2.9 序列和进化分析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牙鲆LXR基因的克隆
        3.2 牙鲆LXR基因的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牙鲆精氨酸酶Ⅱ基因的克隆、鉴定与表达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鱼
        1.2 总RNA的提取以及cDNA的合成
        1.3 总DNA的提取
        1.4 牙鲆精氨酸酶Ⅱ基因的克隆
        1.5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1.6 精氨酸酶Ⅱ基因的组织表达
        1.7 精氨酸酶Ⅱ基因在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后的表达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牙鲆精氨酸酶Ⅱ基因的克隆分析
        2.2 牙鲆精氨酸酶Ⅱ基因的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分析
    3.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课题资助项目
致谢

(3)脂质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相关靶标确证及新药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
    2.1SREBPs的分类与相关通路
    2.2胰岛素对SREBPs通路的调节作用
        2.2.1调节SREBPs的mRNA的表达
        2.2.2参与SREBPs的酶切成熟过程
        2.2.3调控成熟SREBPs的稳定性
    2.3调节SREBPs通路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可能策略
3肝脏X型受体(LXR)
    3.1LXR受体的分类与结构
    3.2LXR的生理功能
        3.2.1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3.2.2肝细胞代谢
        3.2.3LXR与胆固醇的吸收排泄
        3.2.4LXR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3.3LXR调节剂
        3.3.1 ATI-829
        3.3.2 XL-652
        3.3.3猪脱氧胆酸
4LXR与SREBPs对脂代谢的协同调节作用
5PGC-1#是LXR和SREBP共同的转录共激活因子
6雌激素相关受体#(ERR#)
    6.1ERR#抑制剂
        6.1.1 JNJ-35815208
        6.1.2 XCT-790
        6.1.3山奈酚(Kaempferol)
    6.2 ERR#与 PGC-1#
7展望

(4)肝X受体在小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X 受体在小脑的时空表达模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激活内源性肝X 受体在小脑皮层发育中对颗粒神经元迁移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X 受体激动剂T0901317 对顺铂致小脑皮层发育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文献综述 肝X 受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鸭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Ⅱ基因遗传变异、表达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家禽脂肪沉积规律
    1.3 生物信息学概述
        1.3.1 生物信息学研究应具备条件
        1.3.2 生物信息学研究主要数据库
        1.3.3 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
        1.3.4 生物信息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
    1.4 LXRs 的研究进展
        1.4.1 LXRs 的功能结构
        1.4.2 LXRs 的转录调控机制
        1.4.3 LXRs 的配体及其靶基因
        1.4.4 LXRs 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
        1.4.5 LXRs 基因的表达、突变及遗传效应研究
    1.5 Adiponectin 的研究进展
        1.5.1 Adiponectin 基因结构
        1.5.2 Adiponectin 蛋白结构
        1.5.3 Adiponectin 生物学功能
        1.5.4 Adiponectin 基因的表达、突变及遗传效应研究
    1.6 ApoVLDL-II 的研究进展
        1.6.1 ApoVLDL-II 基因的功能结构
        1.6.2 ApoVLDL-II 的表达、多态及遗传效应研究
    1.7 RQ-PCR 技术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鸭胸肌脂肪酸的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4 个鸭群体胸肌脂肪酸组成分析
        2.3.2 4 个鸭群体间血清生化指标的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鸭 LXRα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序列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鸭肝脏总RNA 质量检测
        3.3.2 RT-PCR 的扩增结果
        3.3.3 鸭LXR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4 鸭LXRα基因与其它物种的同源性分析
        3.3.5 鸭LXRα蛋白的功能基序分析
    3.4 讨论
        3.4.1 PCR 克隆新基因策略
        3.4.2 鸭LXRα基因的结构功能预测
    3.5 小结
第四章 鸭 LXRα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的扩增效果检测
        4.3.2 鸭LXRα基因PCR-SSCP 分析
        4.3.3 鸭LXRα基因SNP 位点的检测
        4.3.4 家鸭LXRα基因SNP 位点的遗传特性
        4.3.5 白羽番鸭LXRα基因SNP 位点的遗传特性
        4.3.6 家鸭LXRα基因SNP 与肉质性状的关系
        4.3.7 白羽番鸭LXRα基因多态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4.4 讨论
        4.4.1 鸭LXRα基因的遗传变异研究
        4.4.2 鸭LXRα基因多态及其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鸭 Adiponectin 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鸭Adiponectin 基因扩增
        5.3.2 家鸭Adiponectin 基因的PCR-SSCP 分析
        5.3.3 白羽番鸭Adiponectin 基因的PCR-SSCP 检测
        5.3.4 家鸭Adiponectin 基因的SNP 检测
        5.3.5 白羽番鸭Adiponectin 基因SNP 检测
        5.3.6 家鸭Adiponectin 基因多态位点的遗传特性分析
        5.3.7 白羽番鸭Adiponectin 基因SNP 的遗传特性
        5.3.8 家鸭Adiponectin 基因的多态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5.3.9 白羽番鸭Adiponectin 基因的多态与肉质性状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家禽Adiponectin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5.4.2 家禽Adiponectin 基因多态对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
    5.5 小结
第六章 鸭 ApoVLDL-II 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鸭ApoVLDL-II 基因的克隆及其与其它禽类的同源性分析
        6.3.2 家鸭ApoVLDL-II 基因PCR-SSCP 检测
        6.3.3 家鸭ApoVLDL-II 基因多态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6.3.4 家鸭ApoVLDL-II 基因多态座位的遗传特性
        6.3.5 白羽番鸭ApoVLDL-II 基因的PCR-SSCP 检测
        6.3.6 白羽番鸭ApoVLDL-II 基因多态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6.3.7 ApoVLDL-II 基因多态座位在白羽群体中的遗传特性
        6.3.8 白羽番鸭ApoVLDL-II 基因的单倍型分析
        6.3.9 家鸭ApoVLDL-II 基因多态对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6.3.10 白羽番鸭ApoVLDL-II 基因多态与肉质性状的关系
    6.4 讨论
        6.4.1 家禽ApoVLDL-II 基因序列分析
        6.4.2 家禽ApoVLDL-II 基因的多态及其对生产性状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鸭 LXRα、Adiponectin 和 ApoVLDL-II 基因的表达调控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统计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荧光定量PCR 引物常规PCR 检测
        7.3.2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溶解曲线
        7.3.3 3 个目标基因在金定鸭和白羽番鸭中的表达规律
        7.3.4 3 个基因的表达调控关系
    7.4 讨论
        7.4.1 LXRα基因的表达
        7.4.2 Adiponectin 基因的表达
        7.4.3 ApoVLDL-II 基因的表达
        7.4.4 3 个基因的表达调控探讨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冠心病患者肝X受体α基因-115A和-6A位点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试剂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基因型多态性检查结果
    3 两组间-115A 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
    4 -115A 位点基因型与血脂及空腹血糖分析
    5 冠心病组-115A 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6 Logistic 回归分析
    7 LXR?115A 及-6A 测序结果
    8 方法学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肝X受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肝X受体概述
2 肝X受体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
    2.1 胆固醇逆转运
    2.2 胆固醇代谢成为胆汁酸
    2.3 小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2.4 胆固醇的合成
3 肝X受体和其它脂质代谢
    3.1 脂肪酸合成
    3.2 载脂蛋白
    3.3 脂蛋白脂酶
4 肝X受体与炎症
5 肝X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
6 展望

(9)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血脂代谢与AS
    2 APOE、LDLR 与AS
    3 AS 发病机理
    4 PPARS 和LXRS
    5 研究内容及展望
第二章 APOE/LDLR 基因缺失小鼠模型的基因型鉴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三章 生化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APOE-/-/LDLR-/-小鼠主动脉根部病理形态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APOE-/-/LDLR-/-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APOE-/-/LDLR-/-小鼠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10)LXRs与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 LXRs与动脉粥样硬化
    1.1 LXRs与脂代谢
    1.2 LXRs与炎症
2 LXRs与糖尿病
3 LXRs与老年性痴呆
4 讨论

四、氧化甾醇受体(LXRs)配体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X受体β在单阳性胸腺细胞存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黄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2]牙鲆两种免疫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马慧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3]脂质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相关靶标确证及新药发现[J]. 林超,柳军,孙宏斌. 中国科学:化学, 2015(09)
  • [4]肝X受体在小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邢艳.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5]鸭LXRα、Adiponectin和ApoVLDL-Ⅱ基因遗传变异、表达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 张依裕. 扬州大学, 2010(11)
  • [6]冠心病患者肝X受体α基因-115A和-6A位点多态性研究[D]. 朱锦. 苏州大学, 2010(02)
  • [7]肝X受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进展[J]. 朱锦,孙建辉.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02)
  • [8]肝X受体与糖脂代谢紊乱[J]. 朱静,王素莉.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9(07)
  • [9]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的apoE-/-/LDLR-/-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 邹艳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 [10]LXRs与疾病[J]. 张锋,张玉梅.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9(02)

标签:;  ;  ;  ;  ;  

氧甾醇受体 (LXR) 配体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