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首《登楼》与韩大为先生商榷

谈一首《登楼》与韩大为先生商榷

一、谈《登楼》诗并与韩大伟先生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蒲萍[1](2021)在《关于杜甫《登楼》诗之“玉垒”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历代以来都有杜甫《登楼》诗之"玉垒"是军垒还是山名的疑惑,以及若为山名,历史记载中汶川、灌县等地均有玉垒山,因此玉垒山的实际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理清历史记载背后的线索,横向对比杜甫诗中"玉垒"的含义,这也有助于理解"玉垒"一词的历史含义,更利于深刻地掌握杜甫诗歌的真正内蕴。

陈阳[2](2020)在《服部南郭汉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汉诗是汉诗人们借助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某种感受的文学样式,它既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规范,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又包含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江户中期的汉诗人服部南郭自幼受到和歌与绘画艺术的熏陶,后转入徂徕门下学习汉诗,他以日本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继承日本本土的审美情趣同时又接受外来文学思想的影响,汉文学与和文学的传统在他的作品中达到完美的结合,故本文以他的汉诗为研究对象。对南郭的汉诗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国内诗歌研究的内容,又能让国人了解具有日本民族审美意识和独特文化历史背景的汉诗的独特魅力,让汉文化圈各国创造的汉语诗歌,转化为我们认识中国诗歌、了解周边文化的窗口。本文以南郭汉诗为突破口,对他的诗论、汉诗内容、汉诗特色以及对杜诗的受容等具体研究,也就是将南郭对中国文化接受、融合的角度将域外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综合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对南郭其人、国内外研究和文学创作情况进行介绍,并指出南郭诗文创作情况以及致仕前后的不同人生体验对其汉诗创作内容、体裁和风格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是对南郭的诗学观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了南郭对封建幕府体制的失望与无奈,在政治上的坎坷辛酸,明代文学东传以及日本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对南郭以“文人”自居的驱动作用;梳理了以“李王”为首的尊唐复古理论对南郭形成以盛唐诗为诗学典范的影响脉络;概括出南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诗歌表情达意本质特征的认识。第三章介绍南郭的汉诗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交游诗,送别诗,爱情诗,怀古诗,隐逸诗这五个方面。第四章集中分析了南郭汉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用典手法多样,含蓄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词汇的表现特色方面。第五章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郭对杜诗的接受情况,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南郭学杜诗的原因,归纳出南郭对杜诗诗语、构思立意、“野老”意象、连章组诗的运用和以议论入诗等方面的慕习。

边乐利[3](2020)在《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评点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在清朝达到鼎盛,桐城派在清朝也有一个庞大的评点集体,桐城派评点家通过评点宣扬自己的微言大义、理论主张、指导初学者学习古文等,对桐城派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姚鼐《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评点的代表作,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桐城派开山祖姚鼐的评点观,影响深远,后世翻刻本、评注本等不计其数。民国时期,韬铃中人徐树铮家学渊源深厚,从小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喜爱阅读古文,尤其笃嗜《古文辞类纂》,成年后与林纾、马其昶、姚永概等桐城派末流交往密切,师法桐城派,师从林纾。他重视经史治学,倡导经世致用,提倡文化教育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服务,运用桐城派“文以载道”的古文试图挽救晚清衰败的世道。熟读精思康绍镛本《古文辞类纂》二十载,军政闲暇之际搜罗诸家评点,于1916年集录成《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这套书,堪称清代评点的集成之作。本文立足于《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评点,统计、整理诸家评点数量,分析评点的意义与价值。据统计整套书集注方望溪、刘海峰、姚鼐、张廉卿、梅伯言、吴至父、徐树铮七家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七处圈点,援引古今六十九位评点家三千八百一十四条评语,圈点符号和评语形式多样,意义丰富。诸家评点是对姚鼐《古文辞类纂》评点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徐氏对桐城派的推崇,补过去各评注本没有的评点。诸家评点以桐城派评点数量居多,反映了桐城派评点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同时又通过评点来宣扬本派的文统、道统理念。结合具体评语来看,诸家评语体现了文学、史学、文献学三方面的价值,丰富、发展了桐城派的评点。先从义法结构、神韵气味、语言辞藻、体性风格、追溯源流五方面揭示本书的文学价值,再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语进行分析,考察其史学价值,最后从注释、校勘、考证等探析评语的文献学价值。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徐树铮集录《古文辞类纂》诸家评点的研究,对徐树铮的研究有所补益,为古文评点研究尽微薄之力,同时又从诸家评点的角度为《古文辞类纂》及桐城派研究注入新的力量,加深对桐城派评点与文论主张的理解,提高读者的文学、史学、文献学素养。

张波[4](2020)在《赖山阳唐诗观研究》文中认为赖山阳是日本江户后期着名的汉学家和诗人。他出自书香门第,父辈多有诗名,拥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很早就接触到唐诗,其诗文集中就常见用唐人诗语及仿效唐人之作。他交往的人也多是诗坛名家,且其中不乏有唐诗的倡导者;其身处的江户时代盛行或尊唐或宗宋的诗学思潮,唐诗接受的历程也几经变化。赖山阳曾言“于是益知唐人妙处,有后世所不及”(1),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唐诗的尊崇。选本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承载着选家的诗学观念;附在其间的评语更直接地表达出评论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山阳选评有《唐绝新选》及《韩苏诗抄》《杜韩苏三家古诗钞》《<锦绣段选>选》等数个与唐诗相关的诗歌选本。在所选唐诗的体式上,赖山阳偏爱七绝和古体诗;在所选唐诗的时段上,呈现出“我选中晚唐多”(2)的倾向;在所选唐诗的题材方面,赖山阳选录了很多中晚唐咏史诗及史论诗;在评论唐诗作品时,山阳表现出对萎靡纤巧诗风的批评;唐代诗家中,山阳最为推重杜甫和韩愈,不仅专门选评他们的诗集,且其汉诗创作也以拟似杜诗、韩诗为归旨。赖山阳唐诗观的形成首先即有诗歌自身的因素影响,其次与他所在的江户时代诗坛的流行风气有关;最后,江户时期的唐诗学正处在明代诗学思潮影响之下,故赖山阳的唐诗观也受到明代格调派和性灵派唐诗观念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促成了赖山阳独特的唐诗观。赖山阳拟杜学韩的汉诗创作有得有失;其唐诗观中蕴含的一些诗学主张,如其对咏史诗的提倡,对日本诗坛的咏史风气推动极大。作为江户后期地位显着的汉学家,他的唐诗观不仅为我们审视江户后期乃至整个江户时代的唐诗接受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我们考察东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陈方[5](2019)在《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庐山自东晋慧远法师起,就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之一,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学作品在整个中国佛教文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僧人群体的文学创作来看慧远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外部层次上具有佛经科文三分结构的特点,还运用了汉译佛典的“格义”之法进行诗文创作,并在诗文的意境上展现出“象境—神境—化境”的三个阶段。教团成员的佛教文学作品,也在导师的影响下呈现出对“象”“神”的重视、对三教的融通。除慧远外,东晋南朝时期的庐山僧人,以竺道生最有代表性,他的佛性理论使文学创作加深了对心性的思考、促进了南朝文学灵感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其语言观也促使文学理论对语言的讨论主题从工具论转变至本体论。至隋唐五代,庐山僧人数量激增,庐山佛教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与文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文人的加入也使庐山的文学活动兴盛起来。中唐至五代的庐山出现了大量诗僧,他们在作品中运用了黯然衰残的景物意象,表达孤独飘零的情思意绪,同时也对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有深刻的阐说。从教外文人的佛教文学创作来看。陶渊明、谢灵运与白居易是晋唐庐山佛教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诗人。陶渊明作为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期的深受儒道思想浸染的文人,他对佛教的运用主要是在词汇层面,对佛教的接纳主要还是在佛教与儒道的相通之处。谢灵运倾心佛教,他的山水诗具有与佛经近似的体制模式;其佛学思想深受慧远、竺道生影响,他不仅将庐山净土文学中的净土图景搬入诗中,还将竺道生的佛学理念运用于文学创作。白居易与庐山的因缘从他被贬江州开始,洪州禅成为对白居易影响最大的禅学思想之一。洪州禅不仅使白居易在文学创作上注重心性的阐发、在创作上形成平俗浅近之美,也在生活心态上使其形成了体宁心恬的审美境界。在僧传、传说等文献建构起庐山的神圣空间后,诗僧与文人对其展开了热情的歌颂:僧人通过运用显圣意象,延展了神圣空间的书写范围,并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圣哲先贤的崇敬之情与招隐世俗的希冀之情;世俗文人赞叹佛法的神秘灵异,向往清幽静谧的方外世界,心念世俗却高喊归隐,将神圣空间作为洗涤心灵的净化场所,于其间参悟真谛。总体来看,晋唐阶段的庐山佛教文学,其审美主体的总体创作水平呈普遍上升的趋势;佛教文学作品具有佛学思想与时俱进、写作内容日益丰富、创作手法逐渐精进三个方面的特点。

叶汝骏[6](2018)在《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文中认为袁枚《随园诗话》云:“唐人最重五律。”五律在唐诗体裁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既是唐诗近体中率先完成定型的一体,也是联结古、近两大体裁系统的枢纽性诗体。同时,五律还是唐人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体,而唐代则可谓五律艺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再者,唐代科举试诗主要采用五言六韵的近体诗,而五律正是其必备的基础,这便决定了五律在唐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可以说,五律是唐代的第一诗体。本文通过对唐代五律历史演变过程的系统梳理,.初步还原了唐代五律艺术发展的真实状况,归结出了唐人五律的独特艺术追求。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提出“唐诗文体学”的概念,并分析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及不平衡性,指出今人对于唐代五律的研究与其地位与成就严重不符的情况。绪论还介绍了唐代五律的数量、分期等基本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古今学者对于唐代五律的研究现状及其动向。正文部分,第一至五章从纵向的史的角度对唐代五律的历史演变轨迹进行系统梳理。与以往学者多从时限角度进行机械划分不同,本文以诗歌艺术性的总和一一“体”一一为视角,将唐代五律划分为齐梁体、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杜甫体及元白体、张籍体、贾岛体等若干发展阶段。具体而言,第一章论述唐体五律初步剙构的首个阶段,即从齐梁体到初唐体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初唐体五律存在“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二元分野的格局。第二章论述形成唐体五律正宗、经典作品的主要阶段一一盛唐体,指出盛唐诗人的一些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论述登峰造极、轨范千古的杜甫体五律,杜甫以一人之力,掀起了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第四章论述大历体五律的艺术特征与发展状况,在这一堪称五律首次独盛的阶段,五律的若干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转变。第五章论述贞元以后的五律,此际的五律受元白体、张籍体、贾岛体等多种美学范式的共同影响,尤以贾岛体的影响最为深刻。第六章进一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归结出唐人五律的独特艺术追求:一是通过唐体五律与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对比,揭示出唐人五律的艺术进步;二是通过初盛唐五律与中晚唐五律的对比,揭示出唐人五律美学追求的转变;三是通过梳理唐代五律“以古行律派”与“以律行律派”的消长演变,揭示出“以古行律”的五律成为唐代五律高格的原因;四是通过五律与七律在表现原理、主导风格等方面的对比,进一步揭示出唐人五、七言律的艺术分工问题。余论部分还就与唐代五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

傅根生[7](2018)在《唐诗语言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关于其语言艺术的讨论历来是传统文论关注的焦点,古典诗学研究一直带有“拈花一笑”、“妙不可言”的意味,其朦胧开放性阐释方式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本的可解读性。进入现代以来,随着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对文学的阐释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阐释框架成为唐诗语言艺术研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唐代诗歌文本为基础,力求系统地对唐诗语言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把握唐诗语言与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构建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基本框架,分析唐诗语言的整体特点与风格特征,进一步深化唐诗艺术的理解,丰富和拓展唐诗的研究视野和领域,并为现代新诗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基于此,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诗歌语言的基本质素出发,围绕声律、词法、句法、章法等四个方面,考察诗人如何建构一个文本,在建构过程中,何以选择某种语言策略、表达技巧与部署安排。二是在分析唐诗语言的各个质素过程中,梳理相关的批评理论,这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基本场域与环境,决定了诗歌的基本语言形式框架,直接影响诗歌的语言风格。三整体把握唐代诗歌语言艺术风格特征与成就,考察诗歌创作的产生路径,总结其利弊得失与核心特质,以期对现代汉诗创作有所启发。文章首先界定了语言、诗歌语言以及语言艺术的概念,总结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三个维度,即诗歌语言能否表达、如何表达以及诗歌语言的特质和风格问题,围绕唐诗语言的文本特征,提出本研究的逻辑框架是声律、词法、句法、章法和风格,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唐诗语言美的审视,即通过诗歌语言的研究来发现唐诗的美,同时挖掘唐诗的美如何通过语言的策略来实现的。声律是古典诗歌的基础,近体诗最终成熟于唐代,唐初的诗歌声律理论非常丰富,文章在总结唐代诗歌声律理论基础上,从形式的意义、秩序的力量、情感的增殖三个角度分析了诗歌声律的艺术功能,特别声律对于诗歌审美情感呈现的内在机理与力量。同时,以唐代近体诗为例,分析了诗歌的用韵选择与变化,韵脚作为诗歌语言创作的前提条件,呈现了一定的规律特质和主题偏好,但是进入中晚唐,韵脚的固化已经成为近体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为后代新文体的出现和诗文革新提供了可能。语词是诗歌的建筑材料,文章从整体上总结了唐诗中比较有特点的构词手法,即象饰构词、情饰构词、拼接构词、意接构词。同时在比较基础上,发现唐诗词语的选择整体上呈现具象性和隐喻性特点,在诗歌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唐诗词语选择呈现趋俗和趋虚的特征。类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文章以唐初《初学记》、《艺文类聚》为例,详细考察了类书与唐诗语词经典化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类书所确立的经典,推动了古典诗歌词语的典型化进程。从本质上而言,用典是一种创作手法,是关于语言运用的艺术,是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特殊成分,文章认为,唐代诗人整体对于用典的态度是积极的,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是形式上追求“水中着盐”不着痕迹,情感上追求有所寄托“意至为工”。在诗歌句法的讨论过程中,文章首先辨析了诗歌批评中“句法”概念,文章认为,作为诗学批评术语的诗歌句法指的是诗歌中能够获得审美意义的语词选择与组合方法,并提出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问题。接着分析了唐诗中对仗的特点,总结了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文章认为唐诗中的对仗意义结构由单一型向立体型演变、观察视角由境象向事象转变、审美取向从形式美学走向情境美学,进而提出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同时,本章就唐诗中两种常见的句法变异现象:语序错综和成分阙略进行了分析。以杜甫“香稻”联为例,分析了唐诗句法中语序错综的产生原因与艺术表现。以名词句为主,分析了唐诗句法中的成分阙略问题,总结不同结构名词句的表达效果。章法体现了诗歌整体上的组织模式与思绪走向,文章分析了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从初唐的惯性选择、盛唐的“以气运诗”到中晚唐的“以意导思”,从被动的选择走向主体内在的控制。同时,考察了诗歌章法“起承转合”论的发展轨迹,并结合唐代的律诗创作,认为诗歌“起承转合”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创作实践在唐代都已经非常成熟。以五言律诗为例,分析了唐诗其章法意义结构的演进轨迹,从龙朔体的应制三部式、神龙体中的两分式、开天体中的直置式到大历体的四部式。风格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创作个性在诗歌艺术整体上体现的语言特色。唐代关于诗歌风格的讨论多以“体”或“品”予以呈现,唐代诗歌风格理论更关注于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与特色。唐代诗人风格多样,唐诗语言的整体风格追求是“语近情遥”,语言表述自然天成,情感呈现含蓄隽永。唐代禅宗对唐诗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禅宗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诗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唐诗语言“无迹可求”、“唯在妙悟”的风格特征与禅宗所倡导的“无相为体”、“即心即佛”的修行法门有着一定的关联。总结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理论可以发现,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推进了唐诗语言形式的成熟,唐初确立的“发诸情性,谐于律吕”诗体观,为后代诗歌语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元兢的“直置为本”到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反应了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直置为本”体现了诗歌创作对于语言的极大关注和信任,“立言见志”的诗歌语言观反应了对诗歌改革的预期。盛唐“兴象”的诗歌语言追求,成为后代评价唐诗的核心范畴,而皎然的“作用”论,则突出对于诗歌语言的主动改造。刘禹锡提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的诗歌语言创作观,突破了“以象见意”的局限,强调主体的参与,成为古典诗歌语言批评“意境”说的源头,而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歌言意之辩提供了较好的解决路径。“才”与“法”反应了诗歌创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才”是主体的能力,“法”是客观的法式。“才”与“法”的辩证关系,构成诗歌语言创作的两极。文章认为历代关于李杜优劣的讨论,本质上是“才”“法”之争。唐代诗人推崇才学,但不废弃准则,唐代诗人对于法式的尊重,很多通过语言的锤炼予以体现。“敛才于法”成为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语言是诗歌最重要的形式,形式是诗歌美学的物质载体。诗歌的形式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唐代所建立的形式规范直接影响了诗歌的情感呈现与美学观照。从唐初的形式规范到盛唐的形式美学,杜甫达到诗歌语言形式美学的巅峰。而中唐对于诗歌形式的困惑与挣扎以及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为诗歌形式避免流入形式主义提出了警醒。文章最后从诗歌形式、汉语诗性、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总结了唐诗语言艺术生成的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汉诗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现代汉诗发展的建议和思考,文章认为在现代汉诗的发展过程中,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是现代汉诗发展的必由之路,意象必须始终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初步构建了唐诗语言研究的宏观体系、从发展的角度尽可能把握唐诗语言的整体特点、从分析的视角探讨唐诗语言策略的艺术功能、从借鉴的角度总结唐诗语言艺术的得失。研究唐诗语言的艺术,就是分析唐诗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的内在机理与规律,抽取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进而指导现代汉诗的理论与创作。

徐放[8](2017)在《韦庄诗浅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韦庄是生活在唐代末年、五代前期的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歌多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情致婉曲、内涵深厚,词作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与温庭筠并成为“温韦”。本论文首先简要论述了韦庄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接着分别从诗中所体现出的崇仕情怀、感伤意绪、清丽诗风出发,对韦庄诗中的突出特点进行叙述。第一章是韦庄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章内各节分别从生平研究、诗研究、词研究以及韦庄作品的整理工作等四个方面,对韦庄诗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第二章是从韦庄诗的思想方面出发,论述了韦庄诗中所体现的崇仕情怀。第一节把对崇仕思想有所体现的三类主要的诗歌进行了分别的论述,第二节则从政治、文化和韦庄家族的角度对韦庄形成崇仕情怀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三章叙述的是韦庄诗中感伤的意味。第一节把体现感伤意绪的诗歌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四类,并分别加以描述,第二节则从意象的选取和典故的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韦庄构筑感伤意绪的方式,第三节则简要分析了韦庄诗歌中感伤意味形成的原因。第四章则是对韦庄诗中清丽的风格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一节先对历史上的“清丽”风格进行了考据,第二节则从韦庄在诗文中对清丽诗风和具备清丽特色的诗人的推崇看出韦庄对清丽诗风的倡导,而第三节是从具体的诗句入手,从体裁、语言、剪裁、色彩四个方面,对清丽诗风的构造进行了分析。

廖玭[9](2017)在《邹思明《文选尤》研究》文中指出《文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文总集,诞生后蔚然形成文选学。明代评点之风盛行,加之科举考试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文选》评点着作,可分为书商型评本、文人型评本和综合型评本。邹思明素来喜读《文选》,每每取出品读,并常以《文选》篇目教族中子弟。其书《文选尤》是文人型评本中的一种,该书对《文选》篇目进行删选后在眉端和文章末尾施加评点,或总评分脉,或细评探意,或释音义、解文辞、考古典。就删选而言,《文选尤》的作品涵盖《文选》所有文体。凡例言书中保留《文选》中意致委婉、词气渊含、才情奇宕及有裨于学者的作品。今对其删选面貌及评点细致分析发现,《文选尤》显示出邹思明对清丽和哀怨凄凉两种风格的青睐,同时在删选过程中有为义理服务的倾向。就评点而言,《文选尤》在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评点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评注融合的方式,眉批与篇末总评既各有分工又相互补充,并且能切实分析文章的脉络;二是评点中大量引用前人诗文,运用比喻的批评方法并借用书法的评点方式,使评语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三是评点中有倾向地阐释作者的“忠义”“救世”思想和作品的“讽谏”“怨刺”思想,并积极渗入评点者的个人思想;四是运用体悟式的读书法细读《文选》,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内在情韵,从而实现评点视角下的情感融通。《文选尤》丰富了《文选》文人型评本的内容,显示了王阳明心学在《文选》评点领域的影响,突破和发展了比喻式的文学批评方式,为《文选》的文本细读作了一个示范。《文选尤》能引导读者对作品有综合而细致的理解,书中评语也以辑录的方式在其它评点着作中进行流传。

马艳辉[10](2017)在《吕祖谦门人及后学研究》文中指出吕祖谦作为南宋乾淳之际最着名的老师,他在南宋浙东学术的领袖地位及影响,广为时人及后人认可。相比朱熹、陆九渊之影响研究的兴盛局面,学界对吕祖谦的影响研究则关注者寥寥。作为南宋浙东学术的领袖,吕祖谦以义理统合永嘉、永康之经制事功之学,使得南宋浙学趋于合流,居功至伟,影响深远。但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看,研究者们在论到南宋浙学时,往往忽视吕祖谦的实际影响,甚至刻意遮蔽吕祖谦的学术(以下简称“吕学”)贡献,持论失之平正公允,这样的研究势必影响我们对吕学的正确认识。吕祖谦作为乾淳之际的学术领袖,门人弟子众多。以吕祖谦门人及后学为研究对象,厘清他们对吕学的接受与传承,这是深入研究吕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吕祖谦影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论文以吕祖谦的影响为切入点,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即门人及后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文道并重的文道观展开论述。同时,采用比较研究的手法,凸显吕学与朱学、陆学的不同。在南宋乾淳之际,朱学、陆学处于对立状态,吕学则以“中原文献之传”统合朱陆,欲将两家之学“会归于一”,以吕学引领南宋之学术发展。吕祖谦门人及后学很好继承了吕学的学术精神与学术特点,注重实学,不空言义理,以广大为心,不执一偏,使得吕学由元至明,四百年间传承不绝。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指出了吕祖谦门人继承了吕学以义理统合经制事功的学术精神,并进一步厘清了这样的统合对他们的文学观念(门人的创作实践)施加的影响;二、吕祖谦门人以重文着称,在南宋理学背景下,本文阐明了他们的文学观念与道学家“作文害道”的文学观、与.般文士的文学观的区别,指出了门人重文的文学观念的积极意义。论文首先对门人概念进行界定,并以此为标准对门人进行考证。门人考主要围绕门人的从学经历、学术特点及门人之间的交游进行。在门人考的基础上,展开后续的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门人概述,简述门人的从学经历及门人的影响;第二章,论述门人的学术背景及学术交游,厘清门人的学术来源以及他们与朱学、陆学、永嘉、永康之学的关系;第三章论述门人对吕祖谦着述的整理与研究,以叶适对《宋文鉴》的解读为例,来论证门人对吕祖谦统合义理、经制事功的学术理念的继承,以及该学术理念对他们文学观念发生的影响;第四章从门人着述入手,论述门人的学术特征,进一步明确门人与浙东学术的关系,凸显南宋浙东学术的整体性;第五章论述门人对吕祖谦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二、谈《登楼》诗并与韩大伟先生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登楼》诗并与韩大伟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2)服部南郭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服部南郭其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服部南郭的文学创作
第二章 服部南郭的诗学观
    第一节 传统的儒家诗教观
        一 立言不朽的诗学精神
        二 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第二节 对尊唐复古论的接受
        一 倡汉魏盛唐明诗,斥晚唐宋元诗
        二 重“格调”、尚“文辞”
        三 博观、涵永
    第三节 诗主人情
第三章 服部南郭汉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交游诗
        一 宴游集会
        二 一般性酬唱
    第二节 送别诗
        一 应景之作
        二 伤离惜别
        三 勉励关切
        四 由人悲己
    第三节 爱情诗
        一 乐府爱情诗
        二 闺怨诗
    第四节 怀古诗
    第五节 隐逸诗
第四章 服部南郭汉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用典手法多样
        一 明用与暗用相结合
        二 正用与反用相结合
        三 两典对举,同义反复
    第二节 含蓄真挚的情感表达
        一 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
        二 “以我观物”的情感投射
        三 语吐真情的浓郁抒怀
    第三节 南郭汉诗诗语的表现特色
        一 南郭汉诗中的颜色词
        二 南郭汉诗中的屡用字
        三 偏爱用叠字
        四 偏爱用表现都市繁华矜贵的词汇
第五章 服部南郭对杜诗的接受
    第一节 南郭学杜原因和江户时期尊唐复古思潮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南郭对杜诗的接受
        一 袭用杜诗诗语
        二 沿袭杜诗的构思立意
        三 对“野老”意象的接受
        四 组诗形式的运用和以议论入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服部南郭年谱
附录二 服部南郭肖像与书法
附录三 源赖顺撰服部南郭墓志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古文辞类纂》的研究
        (二)《古文辞类纂》其他评点本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第一章 评点学与徐树铮集录《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原因
    第一节 评点学概况
    第二节 徐树铮生平简介
    第三节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的成书原因
        一、家学渊源深厚,喜爱阅读诗文
        二、师法桐城派,与桐城派名家往来密切
        三、重视经史治学,倡导经世致用
        四、校补前代刻本,希冀文以载道
第二章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诸家评点概述
    第一节 桐城派评点概述
    第二节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的统计与分析
        一、评点数量的统计原则
        二、圈点的形式与意义
        三、评语的形式与意义
第三章 诸家评语的主要价值
    第一节 诸家评语的文学价值
        一、义法结构的探微
        二、神气韵味的探究
        三、语言辞藻的浅析
        四、“体性”风格的探讨
        五、文章源流的追溯
    第二节 诸家评语的史学价值
        一、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史事评论
        二、客观公正、辩证对比的人物评价
    第三节 诸家评语的文献学价值
        一、旁征博引、详略得当的字句注释
        二、“校而不改”、多种校勘方法结合的文献校勘
        三、多闻阙疑、旁求博考的史书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现代专着
    三、论文
        (一)期刊论文
        (二)学位论文
附录一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诸家圈点与评语统计
附录二 :《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题下圈点统计
附录三 :《古文辞类纂》其他评注本版本述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赖山阳唐诗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赖山阳唐诗观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赖山阳生平、家世及交游
        一 生平简介
        二 家世背景
        三 交游概况
    第二节 江户时代诗学思潮及唐诗接受
        一 江户时代的诗学思潮
        二 江户时代的唐诗接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赖山阳的唐诗观
    第一节 赖山阳选唐诗
        一 《唐绝新选》
        二 《韩苏诗钞》
        三 《杜韩苏三家诗钞》
    第二节 赖山阳的唐诗观
        一 诗体崇尚
        二 时期趋向
        三 题材偏好
        四 审美趣味
        五 诗家推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赖山阳唐诗观成因考
    第一节 诗体特性
        1.七绝
        2.古风
    第二节 诗坛风气
        一 七绝盛行,古体不振
        二 纤巧成风,刚健不存
        三 杜、韩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明清诗学影响
        一 格调论的影响
        二 性灵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赖山阳唐诗观的评价、影响及意义
    第一节 赖山阳唐诗观的评价
    第二节 赖山阳唐诗观的影响
    第三节 赖山阳唐诗观的意义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编
    第一章 慧远教团研究
        第一节 庐山慧远教团及作品疏证
        一、“教团”界定与研究现状
        二、慧远教团成员考证
        三、作品考证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文学创作
        一、科文特色的三分结构
        二、融会贯通的“格义”之法
        三、净土像化与境界三阶
        第三节 教团其它成员的文学创作
        一、宗炳:味象观道
        二、刘遗民:观照具“象”
        三、王齐之:舍象重神
        四、周续之、雷次宗、王谧:格义融通
    第二章 南朝庐山僧人与佛教文学
        第一节 众僧疏证
        一、刘宋僧人
        二、齐僧人
        三、梁僧人
        四、陈僧人
        第二节 南朝庐山佛学
        一、南朝庐山佛学的特点
        二、竺道生的佛学主张
        第三节 南朝庐山佛学对文学的启发
        一、涅盘学的兴起与心性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二、顿悟成佛与灵感的生发
        三、对语言功能的重视——言意鱼筌的内在思路
    第三章 隋唐五代庐山僧人与文学
        第一节 隋唐五代庐山僧人考辨
        一、隋代僧人
        二、唐代僧人
        三、五代僧人
        第二节 隋唐五代庐山佛教
        一、以庐山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为背景
        二、与世俗关系密切
        三、佛学思想有继承有邅转
        四、结社活动兴盛
        第三节 唐五代庐山诗僧与僧诗
        一、唐五代庐山诗僧
        二、唐五代庐山僧诗
    第四章 庐山神圣空间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神圣空间
        一、神圣空间的形态
        二、庐山神圣空间的建构
        第二节 文学书写
        一、从山林圣像到生命的圣化——神圣空间的扩展
        二、显圣意象的灵活运用——神圣空间的塑造方式
        三、神圣空间中的情思意绪
下编
    第五章 陶渊明诗文的佛学意蕴辨析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的渊源
        一、家族渊源
        二、陶渊明的佛教交游
        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理
        一、佛教语汇的引用与演绎
        二、与佛教哲学思想的矛盾之处
        第三节 佛理外衣下的儒道内核
        一、顺其自然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
        二、追求自由的道德理想与人生态度
    第六章 谢灵运的佛教文学创作
        第一节 谢灵运的佛教因缘
        一、家族因素
        二、谢灵运与佛教的交集
        三、情系庐山
        第二节 谢灵运诗文的佛学色彩
        一、佛经体制与谢灵运诗歌的写作程式
        二、净土思想与文学创作
        三、《与诸道人辨宗论》与谢灵运的创作观念
    第七章 洪州禅与白居易的生活美学
        第一节 白居易与庐山的因缘
        一、匡庐便是逃名地
        二、忧喜心忘便是禅——白居易的禅学思想
        第二节 “平常心是道”的生活美学
        一、文学创作:诗意地栖息
        二、生活心态:体宁心恬的审美境界
    第八章 世俗与神圣
        第一节 世俗笔下的庐山神圣空间
        一、神秘灵异的神圣空间
        二、清幽静谧的方外世界
        三、洗涤心灵的净化场所
        四、行禅持律的指引明灯
        第二节 心系世俗与向往神圣
        一、身处神圣心系俗
        二、归隐皈依常流露
        三、热衷入社崇先圣
        四、了悟佛法心亦无
结语
附录1 唐五代庐山禅宗僧人宗系传承表
附录2 晋唐诗词中的庐山佛教文化意象
附录3 东西林寺诗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唐诗文体学”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一、多元完备的唐诗体裁系统
        二、“唐诗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唐诗分体研究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唐代五律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兼谈五律与唐代科举试诗之关系
        二、唐代五律的数量问题
        三、唐代五律的分期问题——以“体”为视角
    第三节 唐代五律研究述评
        一、古人关于唐代五律的讨论
        二、历代唐诗选本选评唐代五律的情况
        三、唐代五律的整体研究
        四、唐代五律的个案研究
        五、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目标
第一章 从齐梁体到初唐体——唐体五律的初构
    第一节 形式变革的前夜: 齐梁体五言新体诗
        一、齐梁体的主要美学特征
        二、齐梁体五言新体诗在初唐前期的统治地位
        三、形式变革的推毂者: 宫廷诗人的五言新体诗
        四、齐梁馀习的澄汰者: 在野诗人的五言新体诗
        五、齐梁体在初唐以后的萎缩与蜕变
    第二节 形式变革: 五律的率先定型及其诗歌史意义
        一、形式变革的理论准备
        二、篇制的选定: 八句体诗的源流及其美学优势
        三、属对的规范: 诗歌律化的第一步
        四、声律的调制: 诗歌律化的第二步
        五、五律率先定型的重大诗歌史意义
    第三节 初唐体五律之正格: “以律行律派”
        一、初唐体五律的两大派别及其地位
        二、沈宋的五律及“沈宋体”成为律诗别称的原因
        三、杜审言等人对五律艺术发展的贡献
        四、“以律行律派”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初唐体五律之别调: “以古行律派”
        一、先驱: 初移风会的“四杰”五言新体诗
        二、“五言律祖”陈子昂与“以古行律派”的创辟
        三、“以古行律派”的艺术特征——以陈子昂五律为中心
第二章 盛唐体——五律的正宗与典范
    第一节 初、盛之交诗人与五律的美学转向
        一、张说与“以律行律派”的式微
        二、张九龄与“以古行律派”的兴起
        三、苏颋等其他初、盛之交诗人的五律
    第二节 王孟诗派与五律正宗美学风范的确立
        一、王维:前杜甫时代五律的首位集大成者
        二、王维与孟浩然五律艺术风貌之差异及其成因
        三、近孟之清淡古雅: 储光羲、常建、刘眘虚等
        四、近王之清空流丽: 祖咏、綦毋潜、卢象等
        五、王孟诗派何以成为五律的正宗?
    第三节 盛唐体五律的多元协奏
        一、李白: 盛唐“以古行律派”的造极者
        二、高适与岑参五律的艺术分野
        三、王昌龄等其他盛唐诗人的五律
    第四节 盛唐诗人的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的深远影响
        一、“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选择
        二、典丽、清远与雄浑的选择
        三、山水田园与边疆塞漠的选择
        四、盛唐体五律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章 杜甫体——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
    第一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上)
        一、描写与表现领域的极大扩展与深化
        二、风格的千汇万状及其沉郁本体
        三、“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下)
        一、由炼字看写景造境艺术的别出心裁
        二、句式结构的脱弃陈规
        三、谋篇布局的开阖变化
        四、五律组诗的层次安顿
        五、格律声韵的戛戛独造
    第三节 从“唐调”到“杜调”: 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
        一、从兴会到着意
        二、从自然到精工
        三、从浑圆到严整
        四、从活泼到沉着
    第四节 登峰造极,轨范千古: 杜甫体五律的地位与意义
        一、数量与质量的双双造极
        二、“杜集大成,五言律尤可见者”
        三、五律一体真正的“立法者”
        四、非有唐一代所能限者
第四章 大历体——诗运转关之际五律的承与变
    第一节 大历体五律的美学动向
        一、大历诗人的择体意识与五律的首次独盛
        二、越盛唐接齐梁: 取法渊源的反省与回归
        三、移风骨于情致: 审美趣向的转移与内化
        四、窃占青山白云: 题材内容的萎缩与固化
        五、“以律行律派”的回归与五律的精致化
    第二节 韦应物等与“以古行律派”的相对式微
        一、“韦苏州律诗似古”
        二、清旷夷犹,可继王孟
        三、韦应物与王孟五律之比较
        四、李益等人的五律:古意犹存,不为律缚
    第三节 盛而逗中的典型:“钱刘”的五律
        一、刘长卿的五律: 诗运转关的标本
        二、钱起的五律: 初露中唐面目(附郎士元)
        三、“钱刘”五律之比较
    第四节 大历体五律的其他代表
        一、京洛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
        二、江南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
        三、方外诗人群体的五律
        四、皎然的五律: 清机逸响,机锋犹近
第五章 元白体、张籍体和贾岛体——唐体五律的分化
    第一节 贞元以后五律的阶段性特征
        一、复古风潮与中唐后期五律的再度转向
        二、三大美学楷范的确立与贾岛体的风靡
        三、科举试诗导向的强化与晚唐五律的繁荣
    第二节 贾岛的时代: 作为晚唐五律首要美学楷范的贾岛体
        一、贾岛: 唐代五律最后的创辟者
        二、贾岛之同道: 孟郊、无可等人的五律
        三、苦吟磨镌、清真奇僻: 贾岛体五律的美学特征
        四、贾岛体何以成为晚唐五律的首要美学楷范?
        五、晚唐前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
        六、晚唐后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
    第三节 元白体、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
        一、元白体五律: 平易近俗,浅切流利
        二、元白体未能跻身五律经典风格之原因
        三、元白体与中晚唐五律浅俗的一派
        四、张籍体五律: 平易近雅,清淡闲远
        五、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清雅的一派
        六、姚合五律: 出入三派,尤近张籍
    第四节 流风之外: 韩愈等人的五律
        一、韩愈的五律: 面目与其古体迥异
        二、刘禹锡的五律: 诗衢广博,格高调远
        三、温庭筠与李商隐五律之比较
        四、马戴等人的五律: 风调高华,力追盛唐
        五、贞元至大中时期其余派外诗人的五律
    第五节 唐音余响: 五代十国的五律
        一、李煜等五代十国诗人的五律
        二、独步丛林的齐己五律——兼及诗僧偏擅五律之原因
第六章 唐人五律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唐体五律对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美学变革
        一、针对齐梁声病之体的形式美学变革
        二、针对齐梁绮艳之格的内容与风格美学变革
        三、章法结构由一线贯下到转折顿挫
        四、结尾方法由就题收束到宕开一笔
    第二节 五律由初盛至中晚的美学嬗变
        一、由追求气象到下细工夫、作小结裹
        二、由追求整体的平衡到着意于中二联的营构
        三、意象化进程与情景关系的变迁
        四、中晚唐五律“三四句多作一串”
    第三节 “以古行律”与唐代五律高格的确立
        一、“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的消长与演变
        二、唐人“以古行律”的主要方法
        三、“以古行律”的盛行及其成为唐代五律高格之原因
    第四节 唐人五律与七律的艺术分工
        一、五律与七律表现原理的差异
        二、七律的兴起对五律艺术发展的影响
        三、附论: 影响唐代五律发展的其他因素
结论
余论
    一、五言律诗美学特质探论——兼论“中和”审美理想与古典诗歌之关系
    二、论唐代的仄韵五律——兼论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唐诗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考虑
    第二节 研究现状简述
        一、关于唐诗语言的研究
        二、唐代单个诗人的诗歌语言艺术研究
        三、某种诗歌语言艺术手段及其功能的研究
        四、唐诗艺术综合研究中涉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研究
        五、诗歌语言艺术的综合研究
    第三节 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文学语言艺术与诗歌语言艺术
        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主要维度
        三、美的审视: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第一章 唐诗的声律
    第一节 唐代诗歌声律理论
        一、唐前的诗歌声律理论
        二、初唐奠定了近体诗声律的基本范式
        三、近体诗声律理论的深化与新变
        四、唐代诗人对待诗歌声律的态度
    第二节 唐代近体诗声律的艺术功能
        一、形式的意义
        二、秩序的力量
        三、情感的增殖
    第三节 唐代近体诗的用韵选择
        一、唐代用韵与韵书
        二、唐代近体诗用韵的选择
        三、唐代近体诗用韵选择的主题偏好
        四、唐代近体诗韵脚的固化
第二章 唐诗的词法
    第一节 唐代诗歌词法理论
    第二节 唐诗语词的构造
        一、意合与诗歌构词
        二、唐诗的四种构词手法
    第三节 唐诗语词的选择
        一、唐诗语词选择的特点
        二、唐诗语词选择角度的变化
    第四节 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一、唐代类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类书与唐诗语汇的选择
        三、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
    第五节 唐诗的用典
        一、典故与用典
        二、唐人对于诗歌用典的态度
        三、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
第三章 唐代的句法
    第一节 句法的概念和唐代的诗歌句法理论
        一、句法概念及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
        二、唐代诗歌句法理论
    第二节 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
        一、对仗的演进及唐诗对仗的特点
        二、唐诗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
    第三节 句法变异与唐诗的艺术呈现
        一、语序错综
        二、成分阙略
第四章 唐诗的章法
    第一节 唐代的诗歌章法理论
        一、开头
        二、布局
        三、结尾
    第二节 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
        一、初唐的惯例
        二、以气运诗:关于盛唐经典的形成
        三、以意导思:走向宋诗的章法
    第三节 “起承转合”的唐代溯源
        一、“起承转合”论
        二、“起承转合”源于唐代的诗歌理论
        三、“起承转合”与唐代律诗创作
    第四节 唐代五言律诗意义结构的演进
        一、龙朔体
        二、神龙体
        三、开天体
        四、大历体
    第五节 “血脉”——关于唐诗章法的理论总结
        一、王叡的“血脉”说
        二、“血脉”是唐诗章法理论的总结
第五章 唐诗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诗歌语言风格与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一、诗歌语言风格
        二、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
    第二节 语近情遥:唐诗语言的风格特质
        一、语言表述自然天成
        二、情感呈现含蓄隽永
    第三节 唐代禅学与诗歌语言风格
        一、“无相为体”与唐代诗歌语言的“无迹可求”
        二、“即心即佛”与唐代诗歌语言的“唯在妙悟”
第六章 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
    第一节 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
        一、语言视域的诗体阐释
        二、诗歌语言规律的总结
        三、基于语言的诗歌发展史构建
    第二节 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
        一、“直置为本”与“立言见志”
        二、“兴象”与“作用”
        三、“片言可以明百意”与“不着一字”
第七章 才与法:关于唐诗语言的辩证思考
    第一节 才与法:诗歌语言的两极
        一、“才”与“法”
        二、“才”“法”之争——关于李杜优劣论
    第二节 敛才于法:唐诗的语言哲学
        一、“工生于才”:唐人对于才学的推崇
        二、“良工用心”:关于唐诗语言的锤炼
        三、“敛才于法”: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
第八章 当“形式”成为“主义” ——关于唐诗语言发展的一种思考
    第一节 形式与诗歌形式美学
        一、诗歌语言形式
        二、诗歌形式美学
    第二节 唐代诗歌形式的实践
        一、初唐诗歌的形式规范
        二、盛唐诗歌的形式美学
        三、杜甫既是诗歌形式美学的巅峰,也是诗歌形式主义的滥觞
        四、中唐诗歌形式的挣扎
        五、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
第九章 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节 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
    第三节 意象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
结语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诗歌终究是语言的艺术
参考文献
后记

(8)韦庄诗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韦庄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关于韦庄生平的考证研究
    第二节 关于韦庄诗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韦庄词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韦庄作品的整理研究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韦庄诗的崇仕情怀
    第一节 崇仕情怀在诗歌中的表现
    第二节 崇仕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韦庄诗的感伤意绪
    第一节 韦诗中感伤的内容
    第二节 感伤意绪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感伤意境的营造技巧
第四章 韦庄诗的清丽之美
    第一节“清丽”探源
    第二节 韦庄对清丽诗风的倡导
    第三节 清丽之美的表现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邹思明《文选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邹思明与《文选尤》的成书
    第一节 邹思明的生平与《文选尤》概况
        一、邹思明生平
        二、《文选尤》概况
    第二节《文选尤》的创作背景及成书
        一、明后期《文选》评点的创作
        二、《文选尤》的成书及其流传
第二章 《文选尤》的删选标准
    第一节 凡例对删选标准的确立
        一、意致委婉
        二、词气渊含
        三、才情奇宕
        四、有裨于学者
    第二节 实际删选中的“既精既博”
        一、宗《诗》与不喜四言之辨
        二、喜清丽而弃慷慨之作
        三、钟情于哀怨凄凉之文
        四、服务义理的删选倾向
        五、各体均备的选本面貌
第三章 《文选尤》的评点方式与特色
    第一节 评点方式的多样化
        一、注评融合的精简评点
        二、眉批与篇末总评相互补充的完整诠释
        三、对文章脉络的切实分析
    第二节 富有文学性的评点语言
        一、对前人诗文的大量化用
        二、对比喻象征手法的独特运用
        三、对书法评点的借用
    第三节 评点思想的相互融合
        一、对作者“忠义”“救世”思想的把握
        二、对作品“讽谏”“怨刺”思想的阐发
        三、个人思想的渗入
    第四节 注重作者内在情韵的体悟
        一、探求作品的写作背景
        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情感观照
        三、评点视角下的情感融通
第四章 邹思明《文选尤》的价值审视
    第一节 明后期《文选》评点的选学意义
    第二节 邹思明《文选尤》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吕祖谦门人及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一、研究缘起
    二、门人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界定:浙学、吕学、浙东学术
    四、门人及后学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吕祖谦门人概述
    第一节 门人从学背景分析
        一、南宋婺州的文教及门人的科举背景
        二、门人家族背景分析
    第二节 门人从学的几个时期
        一、明招山讲学时期
        二、丽泽书院时期
        三、严州州学时期
        四、太学时期
第二章 门人的学术背景及学术交游
    第一节 门人与朱熹的学术交游
        一、朱熹门下来学
        二、门人与朱熹论学
    第二节 门人的陆学背景
        一、陈刚、孙应时等的吕学转向
        二、四明四先生对吕学的接受
    第三节 永嘉、永康弟子从学
        一、陈傅良及弟子从学
        二、叶适及弟子来学
        三、陈亮从学
第三章 门人的吕祖谦着述研究
    第一节 吕祖俭等对吕祖谦着述的整理刊刻
        一、吕祖俭等对吕祖谦学术思想的总结
        二、吕祖谦着述的整理、刊刻
    第二节 门人续书注书研究
        一、门人续书二种研究
        二、门人注书、音释研究
    第三节 叶适对《宋文鉴》的研究
        一、文与道俱的文学观
        二、文重修辞,诗教的回归
第四章 门人对吕学的继承
    第一节 门人的经史观
        一、以经史为主的门人着述
        二、经世致用
    第二节 吕祖俭庆元党禁时期的风节与事功
        一、心系家国,不私其身
        二、奋起直言,感悟人主
        三、义精仁熟,有体有用
    第三节 吕学对四明及金华后学的影响
        一、吕学对四明后学的影响
        二、北山四先生对吕学的传承
第五章 门人对吕祖谦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第一节 巩丰对南宋诗坛的贡献
        一、从学经历及仕宦生涯
        二、交游酬唱
        三、诗歌创作与特点
    第二节 吕祖俭山水诗歌、游记创作及理论
        一、吕祖俭对《卧游录》的接受
        二、吕祖俭山水诗歌、游记的创作理论
        三、吕祖俭山水诗歌、游记的接受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门人列表
附录二: 门人考
附录三: 门人活动年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后记
致谢

四、谈《登楼》诗并与韩大伟先生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杜甫《登楼》诗之“玉垒”的问题[J]. 蒲萍. 今古文创, 2021(14)
  • [2]服部南郭汉诗研究[D]. 陈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徐树铮《诸家评点古文辞类纂》评点研究[D]. 边乐利. 安徽大学, 2020(08)
  • [4]赖山阳唐诗观研究[D]. 张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D]. 陈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D]. 叶汝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7]唐诗语言艺术研究[D]. 傅根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8]韦庄诗浅议[D]. 徐放. 青岛大学, 2017(01)
  • [9]邹思明《文选尤》研究[D]. 廖玭. 华侨大学, 2017(01)
  • [10]吕祖谦门人及后学研究[D]. 马艳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谈一首《登楼》与韩大为先生商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