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同位素方法研究海水入侵

硼同位素方法研究海水入侵

一、Boron isotope method for study of seawater intrusion(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慧,窦衍光,赵京涛,李军,邹亮,蔡峰,陈晓辉,李清[1](2021)在《东海陆坡——冲绳海槽水体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指示意义》文中认为通过对东海陆坡—冲绳海槽中北部两个水体剖面的碳、氯、硼同位素和离子浓度的分析,探讨了水体剖面的离子和同位素组成的控制因素、水体来源以及现代水体交换过程。结果表明,水体剖面中表层水、次表层水、中层水体的性质明显不同,ST2水体剖面K+、Ca2+、SO42-等离子浓度整体随深度增加而升高,δ13C、δ11B、δ37Cl垂向变化波动较大,ST19剖面离子浓度、同位素垂向变化趋势与ST2剖面相反。ST2、ST19水体剖面表层水(0~100 m)和次表层水(100~300 m)主要来源于黑潮表层水(Kuroshio Surface Water,KSW)和黑潮热带水(Kuroshio Tropical Water,KTW),同时受长江冲淡水(Changjiang Diluted Water,CDW)/陆架水影响;中层水体(300~1 000 m)组成与北太平洋中层水(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NPIW)和南海中层水(South China Sea Intermediate Water,SCSIW)相似。两水体剖面水体组成存在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可能与所处海区地理位置、CDW/陆架水传输路径、区域性地形导致局部上升流、水体剖面中NPIW与SCSIW占比不同有关。

张浩清[2](2021)在《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及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沿海地区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养育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近年来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沿海地区人口日益增长,其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逐年上升,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也因此增加,引起多地发生海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居民用水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某沿海地区为例,基于GQISWI、HFE-D和GALDIT对研究区海水入侵现状和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上述模型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得到了有价值的认识和结论。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制定地下水开采策略和采取海水入侵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对我国其他地区海水入侵评价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对比分析单一指标评价法(Cl-、TDS)、特征离子比值法(钠吸附比、咸化系数)和水质指数法(GQISWI)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了研究区海水入侵现状。结果表明:基于单一指标和特征离子比值法的海水入侵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呈块状分布明显,GQISWI法的评价结果更为准确:研究区南部S11、S12地区海水入侵严重,地下水中Cl-浓度超过17000mg/L,GQISWI值低于10,判断地下水为海水;研究区S8、S9、S10地区地下水GQISWI值约为50,判断地下水为微咸水;研究区内陆S1~S7地区GQISWI值在80以上,判断地下水为淡水。(2)GQISWI空间插值的改进。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IDW)中引入渗透系数得到改进的IDW,间接把渗透系数和GQISWI相结合,其结果更加准确。运用基于改进IDW的GQISWI法对研究区海水入侵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改进IDW的GQISWI法空间分布更加均匀,评价结果更为准确,解决了GQISWI插值结果块状分布的问题。(3)研究区海水入侵演化趋势分析。运用Piper三线图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运用水化学相演化图(HFE-D)研究地下水化学演化,判断地下水淡化和咸化趋势,进而分析海水入侵演化趋势,并在HFE-D的基础上建立了HFE-D指数,结合Arc GIS实现了HFE-D空间分布的可视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多为Ca-Cl型水,处于咸化阶段;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已经完成淡水向咸水的演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咸水;北部内陆部分地区为Ca-HCO3型淡水,少数地区为Na-HCO3型水,存在淡化趋势;总体来看研究区海水入侵情况趋于恶化。研究区HFE-D指数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北部存在咸化区,可能是由于HFE-D仅根据Cl-和HCO3-的大小关系判断地下水化学演化趋势,易受人为污染影响,内陆地区受含盐废水影响,Cl-浓度高于HCO3-浓度的地区会被HFE-D判断为咸化区。(4)研究区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以GALDIT模型为基础,分别运用单参数敏感性分析、三角模糊数和GQISWI对GALDIT进行改进得到三种改进模型(GALDITW、GALDITR、GALDITGQI),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通过模型输出结果与TDS的相关性比较出最优模型,并对研究区海水入侵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敏感性分析、三角模糊数和GQISWI均能对GALDIT做出一定改进,其中GALDITGQI与TDS的相关系数最高,本文确定GALDITGQI为研究区最优脆弱性评价模型。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除已经发生海水入侵的沿海地区S8~S12以外,未发生海水入侵的S9东北部地区也为高脆弱性区域,分析其原因,主要为该地区渗透系数较大,含水层通透性高,有利于海水渗入到含水层;同时,该地区含水层厚度大,有利于海水从含水层底部向上扩散,因此该区域脆弱性较高。

李兴意[3](2020)在《大苏干湖湖水蒸发析盐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盐湖蒸发实验多集中在氯化物及镁的硫酸盐阶段,难以在同一体系下获得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整个盐湖演化阶段的析盐及p H值变化规律,进而系统分析盐湖演化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特征。基于此,论文主要针对大苏干湖湖水(咸水)蒸发析盐过程中的硼同位素分馏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涉及湖卤水蒸发实验,硼同位素测定和蒸发过程中析盐规律、p H值变化及硼同位素分馏,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使用大苏干湖湖水在28±2℃的恒温室内进行蒸发实验,实验设计为两组,分别为不同阶段固液相全分离(CSE)蒸发和固相连续沉积(PCE)蒸发。在蒸发过程中共采集液样41个,固样30个。(2)大苏干湖湖水蒸发析盐顺序为:单水方解石(Ca CO3·H2O)-石盐(Na Cl)-三水碳酸镁(Mg CO3·3H2O)-白钠镁矾(Na2Mg(SO4)2·4H2O)-泻利盐(Mg SO4·7H2O)-六水泻盐(Mg SO4·6H2O)-碳酸钠矾(Na6(CO3)(SO4)2)。结合蒸发过程中液相的离子浓度、p H值和析出矿物的XRD分析,将大苏干湖湖水在蒸发浓缩的过程划分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三大演化阶段,明确了硫酸钠亚型咸水湖在蒸发浓缩中的析盐规律及p H值变化规律。不同于其它硫酸钠亚型的盐湖蒸发沉积规律,大苏干湖咸水蒸发沉积过程中未见芒硝析出。矿物相的转变影响p H值的变化。并对钾和硼在蒸发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作出一定的解释。(3)本实验结果得出,蒸发析盐过程中的矿物相变化是硼的分配系数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同矿物相对硼的分配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为:单水方解石>三水碳酸镁>硫酸盐>石盐。大苏干湖湖水在蒸发析盐的碳酸盐阶段硼同位素分馏系数变化范围为0.9937~1.0008(CSE)和0.9964~1.0001(PCE),单水方解石的析出比三水碳酸镁产生更大的分馏。硫酸盐和石盐阶段硼同位素分馏系变化范围为0.9944~1.0017(CSE)和0.9913~0.9978(PCE)。硫酸盐阶段虽然没有含钙硫酸盐(如石膏)的析出,但是含镁硫酸盐(以白钠镁矾为主)的析出同样造成了较大的硼同位素分馏。由于在石盐阶段伴随硫酸盐的析出,也同样存在着较大的硼同位素分馏。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硫酸钠亚型咸水湖演化过程中的析盐规律及各析盐阶段的p H值变化规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湖卤水演化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张湘如[4](2020)在《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文中提出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古海水p H值的定量计算及古大气CO2分压的重建方面,这为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盐湖不乏碳酸盐沉积,但目前对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问题研究较少,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是如何响应水体变化的,是否也能反映沉积环境的信息,目前尚无定论。基于此,本文对察尔汗盐湖百米钻(ISL1A)岩芯的自生碳酸盐进行了硼同位素分析,结合已报道的察尔汗盐湖卤水的地球化学数据,详细探讨了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将该钻孔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应用于察尔汗湖成盐演化过程的判定方面,并通过对钻孔沉积物微体古生物(介形虫)及物理指标(矿物、粒度)的分析,加深对察尔汗湖成盐前后古水文条件变化的理解,同时,应用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对察尔汗盐湖的成因机制做进一步探讨。得出的结论如下:1.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卤水之间的硼同位素分馏受p H值控制,此时湖水的δ11B值相对均一,p H值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碳酸盐的δ11B值也相应增加。当湖泊演化至硫酸盐及氯化物型盐湖阶段,卤水的δ11B值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尽管此时p H值降低,但p KB(KB为硼酸的表观电离常数,p KB=-log KB)的同时降低使得p H值对卤水-碳酸盐之间硼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并不显着,碳酸盐-卤水间的硼同位素分馏符合瑞利分馏模式,碳酸盐的δ11B值随卤水δ11B值的增加而增加,依然反映卤水的盐度变化。因此,不同于海洋碳酸盐的硼同位素较好的指示水体的p H值,湖泊碳酸盐只在其演化早期与海洋碳酸盐类似,在硫酸盐及氯化物型盐湖中p H值对碳酸盐硼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无论是湖泊演化的早期或晚期,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均随水体盐度的增加而增大。2.所测定的ISL1A钻孔碳酸盐的δ11B值的组成范围为-11.3‰~+9.94‰,下部99.5~46.9 m(对应年代为92.5~49.9 ka)样品的δ11B值(-11.3‰~-4.15‰)明显低于上部样品(46.9~0 m,49.9~8.5 ka)的δ11B值(-4.25‰~+9.94‰)。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在46.9 m处存在显着增加的现象,这种变化清楚的指示了察尔汗湖在约50 ka时水体盐度的突变。此外,该钻孔介形虫组合的更迭反映了察尔汗地区在46.7 m以下(约49.8 ka之前)主要为浅湖-湖滨的淡水-微咸水环境(以淡水-微咸水土星介属、玻璃介属和湖花介属为主要组合),鲜有半深湖-深湖及咸水环境出现,且成盐前的介形以意外湖花介为主,反映湖水的盐度不超过14‰,但在46.7 m之上,氯化钠析出,介形类突然消失。微体古生物同样指示了察尔汗湖的快速成盐过程。前人推测察尔汗盐湖的突然形成与其古水文补给条件的突然增加有关,但在本研究中,矿物及粒度的结果并未显示察尔汗地区成盐前后碎屑矿物含量的突增及由径流增大造成的粒度突然增加的现象。3.整个钻孔碳酸盐的87Sr/86Sr分布在0.71049~0.71178之间,其中,石盐析出前碳酸盐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为0.71071~0.71116,该值明显低于察尔汗盐湖现代卤水的87Sr/86Sr(0.71120~0.71201),也低于石盐析出之后碳酸盐样品的87Sr/86Sr(均>0.7110)。析盐后察尔汗湖水发生了明显的锶同位素突增。由于成盐前后化学风化作用不足以提供高87Sr/86Sr的硅酸盐端元,物源的改变应是引起湖水锶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即察尔汗在成盐前后的补给水体发生了变化。根据不同地质体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结合ISL1A孔碳酸盐的硼同位素、介形虫、粒度及矿物在成盐前后的变化特征,推测察尔汗湖的突然成盐与祁连山水系的快速退缩有关。

卢胜城[5](2019)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碱山SG-1b钻孔的硼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文中指出由于硼的两种同位素11B和10B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对质量差,使得硼同位素组成在反映其地质成因环境及其经历的地质过程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近几十年来硼同位素已成功地应用于古海洋与古气候环境重建、污染物示踪及化学风化研究等各方面。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蕴含着丰富的硼、锂、钾等盐矿资源,是研究硼同位素理想的天然实验场。同时,柴达木盆地沉积的连续、完整的巨厚新生代沉积物,也为研究硼同位素的分馏特征、控制因素及其在反应长时间尺度古气候环境方面的可能性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材料。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湖盆中心碱山背斜顶部获取的SG-1b钻孔,本研究分析了钻孔沉积物水溶组分的元素含量及其硼同位素。结合SG-1b钻孔的岩性变化、岩相特征以及已发表的钻孔古地磁年代、沉积物矿物含量与粒度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在7.31.6 Ma期间碱山地区古湖的水化学特征,古湖不同演化阶段过程中硼同位素的分馏特征和控制因素,以及硼含量与硼同位素的变化所指示的碱山古湖在该时段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易溶盐离子重建的湖泊盐度变化曲线与SG-1b钻孔蒸发岩和碳酸盐矿物的研究所揭示的古湖浓缩演化过程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这充分说明湖泊沉积物易溶盐离子可以良好的示踪湖泊演化过程。易溶盐离子含量及组合变化,结合蒸发岩、碳酸盐等矿物的变化,共同指示了柴西古湖从深—半深湖到浅湖和滨湖环境的持续浓缩咸化过程。(2)SG-1b钻孔沉积物的δ11B值与B3+、Ca2+、Mg2+、Cl-以及Na+含量等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沉积物B含量和δ11B值自钻孔底部向上的逐步增加以及后期的急剧增加,与水溶离子含量以及矿物和粒度等的变化一致,表明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湖泊沉积物B含量和δ11B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气候和湖水的演化过程。(3)钻孔沉积物硼含量和同位素变化与沉积物矿物特征、离子含量、粒度变化的对比研究表明硼含量的变化能够很好的反应湖水盐度的变化,而硼同位素值的变化受湖水盐度、矿物组成及物源变化的共同影响。上述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钻孔的岩性特征,共同指示了碱山地区自7.3 Ma以来气候的持续干旱化和湖水盐度的逐步增加,以及3.3Ma以来干旱化和湖水浓缩过程的加剧。(4)SG-1b钻孔的硼含量和同位素变化与全球深海的氧同位素记录总体上具有一致性,说明晚中新世以来的全球变冷对柴西碱山地区气候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碱山背斜的生长,对碱山古湖的演化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依据综合的指标分析结果我们将晚中新世以来碱山古湖的演化和相应的硼同位素特征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7.34.5 Ma之间,碱山背斜区域处于深-半深湖环境,湖泊水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水动力条件较弱。湖水中的δ11B值可能受粘土矿物吸附作用和碳酸盐矿物离子共沉淀的共同影响,其值虽然有波动,但总体较低且在后期呈上升趋势,而B含量相对稳定,但总体也较低且呈略微上升的趋势。该时段碱山背斜区域湖泊沉积过程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阶段Ⅱ:在4.5-3.3 Ma期间,气候的干旱化和碱山背斜生长造成的水动力环境的由深-半深湖环境向动荡的浅湖环境的快速转变,以及由此引起沉积物中粗颗粒碎屑物质含量增加及粘土矿物、文石和铁白云石含量等的相对减少,可能导致了该时段湖水的δ11B值受粘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离子共沉淀的影响降低,δ11B值总体降低,而B含量较上一阶段略有升高。阶段Ⅲ:3.31.6 Ma期间,B含量和δ11B值在该阶段同步急剧增加,反映了碱山地区在这一阶段气候的快速干旱化和湖泊盐度的显着增加。该时段受构造活动的进一步影响,碱山背斜持续隆升,湖泊水动力条件也进一步增强。因此,我们推测湖泊盐度的增加,钻孔位置相对于背斜顶部向西南运动导致背斜两翼出现沉积分异而造成的钻孔在该阶段细粒碎屑物质的增加,钻孔中石盐、文石和铁白云石的含量的明显增加,及部分层位石膏的显着发育,可能共同导致了该时段δ11B值增加。

黎清华[6](2018)在《高位海水养殖影响下的地下水咸化过程识别及其模拟 ——以北海大冠沙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岸带地下水咸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是当今海岸带地下水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考虑到该问题的诱发普遍是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共同影响,判识海岸带地区地下水咸化的主要污染来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我国沿海地区,在海岸带含水层以上进行纵向的海水高位养殖,在传统地下水开采引发的侧向海水入侵的条件下,使得在该类地区海水-多层含水层系统的水文地质条件更趋复杂,对海岸带水环境的研究更具挑战。为支撑本论文的研究,选择北海大冠沙高位养殖区,建立长时间序列的水位-水质监测(2014年-至今),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水文地质分析方法,对高位海水养殖影响下的地下水咸化过程开展了专项研究工作,主要取得如下认识和进展:一、对大冠沙地区一条监测剖面的三个多水平地下水监测井进行了连续采样监测。以常规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和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锶同位素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了大冠沙地区地下水咸化和水化学、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大冠沙海水高位养殖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咸化路径以及演化过程,以期为大冠沙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养殖产业合理布局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1)地下水TDS值和氘同位素、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致。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以及硝酸盐与同位素图解结果都表明大冠沙地区地下水咸化受海水和高位养殖水的共同影响。其中,潜水的局部异常表明潜水咸化受高位养殖水的影响。更新统和上新统含水层的咸化、同位素的空间规律表明其咸化与北部湾海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地区地下水水位主要受人为开采强度的控制可为海水入侵的影响提供重要证据。(2)大冠沙地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中均检测出了硝酸盐异常,该异常主要分布在监测点B周围,表明各含水层均受到了高位养殖水的影响,即该地区各含水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层间越流。(3)地下水样品的主量阴阳离子结果表明,大冠沙地区地下水在咸化过程中其水化学组成逐渐向海水靠近,并且发生了略微的Na+和Mg2+的负偏移和Ca2+的正偏移,因此推测有阳离子交换过程的发生。该地区地下水咸化过程伴随着Na+和沉积物中Ca2+的交换反应,在咸化的后期,Mg2+与沉积物中的Ca2+也发生了离子交换。(4)中新统含水层中地下水样品其氧同位素组成与其它含水层的地下水差异甚大。依据其氧同位素演化方向可知,该含水层地下水极可能与沉积物发生了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或者该含水层地下水经历了强烈的蒸发过程。二、运用地下水运移数值模拟方法,根据实测数据和监测数据,刻画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模型,并对高位海水养殖的选址方案进行了探讨。(1)基于现有的实测数据,建立北部湾三维地质模型和水文地质模型,数值模型的结果表明,受隔水层的作用影响,短时间内高位养殖对承压层受此污染的可能性较小。如果承压层受到了一定程度咸水入侵,则养殖场对承压层污染的贡献率非常大,咸水几乎全部来源于此。此外,如果不做好防渗措施,高位养殖场的咸水便会渗入到潜水含水层中,并产生诸多面状的污染羽。(2)基于现有的监测数据,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高位养殖的选址方案。结果表明承压层的污染源来自大冠沙西北养殖场、古城岭养殖场和西背岭养殖场,当把这些区域内的养殖场废弃或者做强防渗处理后,可以有效的减少承压层的咸化污染。最终整个研究区内只有一些小型零散的咸化污染,因龙潭村地下水开采形成的降落漏斗而导致的咸水北上运移威胁水源地的情况将大大缓解。三、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和可取之处。(1)在海水高位养殖区建立了多层地下水系统高精度长周期的水位与水质分层监测,对地下水咸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和保证;(2)基于长周期(4年以上)高精度水位与水质的分层监测,将水化学过程的识别与咸水演化的数值模拟结合起来,准确确定海水入侵的发生区域以及入侵模式;(3)开展自然与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的多层含水层地下水咸化数值模拟方法的探索,在对倾斜含水层上移动海水边界的刻画的方法上取得进展。

祁惠惠,马传明,和泽康,胡孝景[7](2018)在《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咸化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是十分宝贵的水资源,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咸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环境问题。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地下水咸化成因有很多,不同地区的咸化过程也不尽相同,其中沿海地区由海水入侵引起的地下水咸化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沿海地区地下水咸化的研究进展,在了解地下水咸化过程中主要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基础上,梳理了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方法在研究地下水咸化成因与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咸化问题中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方法可以为地下水盐分来源和咸化特征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杨吉龙,李红,施佩歆,胡自远,胡云壮,胥勤勉,杜东,孟利山[8](2014)在《环渤海典型地段海(咸)水入侵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大连大魏家、秦皇岛枣园和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的调查,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方法,笔者总结和梳理了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海水入侵调查研究技术方法。多年来对环渤海地区海水入侵的调查研究工作,基本查清了不同地段、不同类型海水入侵的机理和动态变化趋势,并为海水入侵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海水入侵问题研究的深入,发现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应持续加强海水入侵监测与研究。海水入侵调查研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应从基础调查,综合分析、动态监测和数值模拟等多方面开展研究。综合运用水化学分析、同位素示踪、室内模拟试验等技术方法,在充分揭示海水入侵机理和过渡带溶质运移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对海水入侵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提高对海水入侵的防范意识。

马茹莹[9](2014)在《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盐类沉积元素及硼、氯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思茅地区勐野井钾石盐矿是于1963年发现的第一个陆相古代固体钾盐矿床,也是中国目前找钾最有前景的区域。在我国钾资源严重短缺及在成矿条件相似的万象盆地和呵叻盆地发现了特大型钾盐矿床的背景下,勐野井钾盐矿床不同于占我国98%储量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地区卤水钾矿,作为固体钾盐矿床,它的发现显得尤为重要。自该钾盐矿床发现以来,各地质单位和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构造特征、重力物探普查及水化学特征等基础研究工作,从而为该地区地球化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但对该地区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较单一,本研究主要针对江城SHK4钻孔含盐段(68-244m)盐类沉积,对其矿物组合、元素分布以及硼、氯同位素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勐野井钾盐矿床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XRD分析结果表示,SHK4钻孔含盐段中的主要矿物基本相似,均以石盐、硬石膏和石英为主,但其相对含量有所差别,且局部层位样品含少量菱镁矿、白云石、方解石以及粘土矿物(绿泥石),在个别层位还发现有铁白云石和水氯镁石的存在。根据SHK4钻孔含盐段岩性和矿物组合特征,我们将SHK4钻孔含盐段分为了四个亚成盐段,在每个成盐段,石盐和硬石膏基本是互为消长变化的,白云母和铁白云石等特殊矿物出现的层位与亚成盐段成盐序列的中石盐含量的突然降低层位吻合,指示在这些沉积时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河流或者其他陆源淡水的加入。2.对SHK4钻孔含盐段样品常/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和特征系数的研究,表明元素的波动变化与特征系数的分布范围与成盐环境和物源有较强的相关性。Li、Br和B等微量元素由于其易于在卤水中富集的化学性质,总体上含量随取样深度的减小而升高,但其各自含量在沉积序列中的急剧变化指示了陆源物质对整个含盐段的影响。3.整体上,SHK4钻孔含盐段(68-244)样品δ11B值分布范围在-4.30—+35.58‰之间,其δ11B值均在海水δ11B平均值(39.5‰)以下,个别样品δ11B值接近现代海水平均δ11B值;SHK4钻孔含盐段(68-244)样品δ37Cl值分布范围在-0.18—+2.79‰之间,平均值为1.08‰,除个别样品δ37Cl值小于0‰(Cl21、Cl23、Cl25和Cl28号样品)之外,其余样品δ37Cl值均为正,且高于海水平均δ37Cl值(0.00‰)。随着深度的减小,δ11B值和δ37Cl值均呈现出较明显旋回特征,表明含盐段沉积过程多次受到了明显不同程度的外源物质的影响,根据硼、氯同位素的变化趋势,这个外源物质具有低δ11B值而高δ37Cl值的特征,而同时符合这两个特征的河水很可能是改变硼、氯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4.硼、氯同位素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与它们各自的分馏机制有关。蒸发岩沉积过程中硼同位素组成和氯同位素组成表现出的这种变化趋势,也说明这两种同位素的变化对于判断成盐卤水蒸发阶段和划分沉积旋回具有比较好的指示作用。综上,SHK4钻孔成盐段盐类沉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所控制,其矿物组合、元素分布及同位素变化特征对于揭示该地区成盐卤水演化过程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胡云壮[10](2014)在《莱州湾典型剖面海(咸)水入侵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莱州湾地区是我国海水入侵研究的典型区域。该地区的海水入侵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海水入侵不仅破坏了当地的地下水资源,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在建立莱州湾昌邑-柳疃典型监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海(咸)水入侵过程中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结合同位素分析,识别了研究区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特征,揭示了海(咸)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趋势预测、灾害控制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据搜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次调查资料研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与海(咸)水之间水力联系非常密切;北部滨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三期海相沉积,是该区地下卤水盐分的主要来源;潍河浅埋古河道带是区内的主要含水层,然而,浅埋古河道带沟通了北部滨海咸卤水体,成为了该区海(咸)水人侵的主要通道。(2)据野外现场测试及水化学室内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由南至北,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l-Ca→Cl·HCO3-Ca→Cl·HCO3-Na→Cl·SO4-Na→Cl-Na,呈有规律的变化;根据水化学组分结果,给出了利用Cl-、TDS、Na++K+、rCl-/rHCO-3、SO2-4划分海(咸)水入侵程度的标准。(3)结合矿化度值将本区地下水体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和卤水;根据不同地下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分析,判断出研究区在海水入侵过程中首先发生了混合作用,在此基础上,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不同程度的溶解沉淀作用;根据rCl-/rNa+、rMg2+/rCa2+等特征离子比值,识别了研究区咸水、微咸水是由地下淡水与卤水混合形成,部分深层地下淡水也受到了卤水下移侵入影响。(4)通过氢氧同位素的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地下淡水明显来源于大气降水,而第四纪古海水成因的卤水受到了蒸发及浓缩作用,氧飘逸现象比较严重;Cl-与δ18O的关系表明,研究区咸水、微咸水主要是由地下淡水和卤水的混合作用形成。(5)通过计算主要矿物饱和度发现,研究区所有水体中盐岩均处于未饱和状态;石膏与白云岩在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中未达到饱和,在卤水与咸水体中处于饱和状态;方解石则在所有水体中都基本呈饱和状态。根据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结果,各反应路径均发生了阳离子交换作用,白云石、方解石主要以沉淀作用为主,CO2气体发生散逸,而石膏则表现为即有沉淀,也有溶解作用发生。

二、Boron isotope method for study of seawater intrus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oron isotope method for study of seawater intrusion(论文提纲范文)

(1)东海陆坡——冲绳海槽水体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测试方法
2 结果
    2.1 水体剖面离子浓度垂向变化特征
    2.2 水体剖面碳、硼、氯同位素垂向变化特征
3 讨论
    3.1 水体剖面离子赋存机制与垂向变化的控制因素
    3.2 水体剖面碳、硼、氯同位素垂向变化的指示意义
    3.3 水体来源与南北差异
4 结论

(2)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及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海水入侵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1 海水入侵机理
        1.2.2 数值模拟
        1.2.3 试验研究
        1.2.4 环境同位素
        1.2.5 水化学特征和演化
        1.2.6 水质评价方法
        1.2.7 脆弱性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条件
        2.1.3 地质条件
        2.1.4 水资源概况
        2.1.5 水文地质条件
    2.2 监测点位信息
    2.3 数据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GQI_(SWI)的海水入侵现状评价
    3.1 海水入侵单指标和多指标评价
        3.1.1 矿化度和氯离子
        3.1.2 特征离子比值
        3.1.3 海水入侵现状可视化研究
        3.1.4 评价结果与讨论
    3.2 海水入侵地下水质量指数
        3.2.1 GQISWI基本原理
        3.2.2 GQISWI数学模型
        3.2.3 GQISWI等级划分
        3.2.4 评价结果与讨论
    3.3 GQISWI方法改进及应用
        3.3.1 反距离权重插值IDW
        3.3.2 改进IDW理论简介
        3.3.3 评价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HFE-D的海水入侵演化趋势研究
    4.1 地下水化学组成分析
        4.1.1 Piper三线图理论简介
        4.1.2 Piper三线图结果与讨论
    4.2 水化学相演化研究
        4.2.1 海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相演化
        4.2.2 HFE-D基本理论
        4.2.3 研究区海水入侵趋势分析
    4.3 基于GIS的水化学演化空间分布可视化
        4.3.1 HFE-D可视化过程
        4.3.2 研究区水化学演化空间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ALDIT的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
    5.1 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模型简介
        5.1.1 GALDIT理论简述
        5.1.2 GALDIT数学模型
    5.2 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模型改进
        5.2.1 敏感性分析改进的GALDIT_W
        5.2.2 三角模糊数改进的GALDIT_R
        5.2.3 GQISWI改进的GALDITGQI
        5.2.4 改进方法小结
    5.3 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参数空间分布
        5.3.2 基于GALDIT的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
        5.3.3 基于GALDITW的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
        5.3.4 基于GALDIT_R和GALDIT_(GQI)的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
        5.3.5 海水入侵脆弱性评价模型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大苏干湖湖水蒸发析盐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硼同位素地球化学概述
        1.1.1 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
        1.1.2 自然界中硼同位素组成
        1.1.3 硼同位素地球化学应用研究
    1.2 盐湖蒸发实验及硼同位素研究
        1.2.1 盐湖蒸发实验研究现状
        1.2.2 盐湖硼同位素地球化学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样品处理及测定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硼的纯化与分离
        2.2.1 离子交换柱的制备
        2.2.2 硼的纯化分离过程
    2.3 硼同位素组成测定
第三章 大苏干湖湖水蒸发实验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柴达木盆地自然概况
        3.1.2 苏干湖区自然概况
        3.1.3 大苏干湖水文特征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条件与方法
        3.2.3 分析检测方法
        3.2.4 样品采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蒸发过程中的析盐阶段
        3.3.2 蒸发过程中pH值变化情况
        3.3.3 钾和硼在蒸发浓缩过程中的行为
        3.3.4 CSE与 PCE实验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苏干湖湖水蒸发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
    4.1 实验方法和仪器
        4.1.1 试剂及设备
        4.1.2 样品前处理
        4.1.3 硼同位素组成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硼在固液相之间的分配系数
        4.2.2 液相的硼同位素组成变化
        4.2.3 碳酸盐阶段的硼同位素分馏
        4.2.4 硫酸盐和石盐阶段的硼同位素分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硼同位素研究现状
        1.2.1 硼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1.2.2 盐湖体系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3 柴达木盆地盐湖的成盐演化研究现状
        1.3.1 柴达木盆地中成盐元素的分布及富集
        1.3.2 察尔汗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创新点和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地质地理概况
    2.2 察尔汗盐湖自然地理、地质概况
        2.2.1 察尔汗盐湖自然地理及钾盐资源概况
        2.2.2 区域构造和地层
        2.2.3 ISL1A钻孔位置、年代和沉积特征
第3章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1 样品的采集与准备
    3.2 分析流程与测试方法
        3.2.1 不同类型卤水蒸发过程中的pH值测定
        3.2.2 碳酸盐的硼、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2.3 碳酸盐元素含量的测定
        3.2.4 全岩XRD分析
        3.2.5 粒度测试
        3.2.6 介形的提取与统计
第4章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
    4.1 海洋及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对比研究
        4.1.1 海洋生物碳酸盐δ~(11)B-pH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1.2 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pKB及pH值的变化
        4.1.3 湖泊碳酸盐δ~(11)B-pH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4.2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
        4.2.1 柴达木盆地盐湖δ~(11)B、pKB及 pH值随卤水盐度的变化
        4.2.2 盐湖碳酸盐的硼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4.2.3 盐湖卤水-碳酸盐体系的硼同位素分馏模式
    4.3 湖泊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4.4 小结
第5章 硼同位素及微体古生物等揭示的察尔汗湖的成盐演化
    5.1 ISL1A孔硼同位素对察尔汗地区水体古盐度变化的指示
    5.2 ISL1A孔微体古生物指标(介形虫)反映的湖泊古盐度变化
    5.3 ISL1A孔物理指标(矿物、粒度)揭示的湖泊演化过程
        5.3.1 成盐前后矿物种类的改变
        5.3.2 粒度特征反映的湖泊水文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锶同位素对察尔汗成盐前后古水文条件变化的示踪
    6.1 锶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6.2 ISL1A孔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3 察尔汗盐湖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7.2.1 存在问题
        7.2.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柴达木盆地西部碱山SG-1b钻孔的硼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柴达木盆地的硼同位素研究
        1.2.2.1 盐湖卤水的硼同位素组成
        1.2.2.2 盐湖水源中的硼同位素组成
        1.2.2.3 盐类矿物及沉积物中的硼同位素组成
        1.2.3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影响
        1.2.4 晚新生代全球变冷对亚洲内陆气候环境的影响
        1.2.5 副特提斯海退却
        1.2.6 柴达木盆地古气候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以及SG-1b钻孔概况
    2.1 柴达木盆地概况
    2.2 柴达木盆地构造沉积单元及新生代沉积地层
        2.2.1 柴达木盆地构造沉积单元
        2.2.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
    2.3 SG-1b钻孔概况
    2.4 SG-1b钻孔年代学框架
第三章 硼同位素与易溶盐离子的测试分析
    3.1 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流程
        3.1.1 易溶盐离子的测试分析
        3.1.2 硼同位素的测试分析
    3.2 结果概述
第四章 碱山地区7.3-1.6Ma之间的古湖演化及气候变化
    4.1 易溶盐离子记录所反映的古湖水化学特征
    4.2 SG-1b钻孔沉积物元素离子与δ11B值的关系
    4.3 影响B同位素分馏的因素
    4.4 硼同位素组成与碱山背斜隆升对气候干旱化的响应
        4.4.1 阶段一:723~245m(7.3-3.6 Ma)
        4.4.2 阶段二:245~200m(3.6~3.3Ma)
        4.4.3 阶段三:200~0m(3.3~1.6Ma)
    4.5 关于碱山地区7.3~1.6 Ma期间古湖气候环境演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位海水养殖影响下的地下水咸化过程识别及其模拟 ——以北海大冠沙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海岸带地下水咸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水化学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地下水咸化过程识别中的应用
        1.2.3 数值模拟技术在海水入侵及地下水咸化研究中的应用
        1.2.4 高位海水养殖引起的海岸带水环境问题研究现状
        1.2.5 广西北部湾地下水咸化研究现状
        1.2.6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北海大冠沙地区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基础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及其系统
        2.3.2 含水层系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与排泄
        2.3.3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2.4 高位养殖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冠沙地区地下水咸化过程的水化学与同位素解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分析
    §3.4 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4.1 地下水TDS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4.2 地下水硝酸盐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4.3 地下水常规水化学组分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5 地下水同位素组成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5.1 地下水同位素组成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5.2 地下水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地下水咸化的指示
    §3.6 地下水水质演化及咸化过程概念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冠沙地区地下水咸化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学模型
        4.2.2 数值模拟方法
        4.2.3 移动边界条件的处理
        4.2.4 贡献率及模型的验证
        4.2.5 敏感性分析
    §4.3 北部湾高位养殖海水入侵模拟
        4.3.1 区域概况
        4.3.2 概念模型
        4.3.3 三维含水层模型
        4.3.4 数值模拟与模型验证
        4.3.5 地下水咸化模拟预测
        4.3.6 贡献率预测
    §4.4 北部湾高位养殖选址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咸化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1.1 离子交换吸附
    1.2 碳酸盐溶解-沉淀
2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
3 环境同位素方法
    3.1 氯、溴同位素
    3.2 锂同位素
    3.3 硼同位素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8)环渤海典型地段海(咸)水入侵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入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大连大魏家海水入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秦皇岛枣园海水入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莱州湾海水入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海水入侵研究技术方法探讨
    2.1基础调查
    2.2综合分析
        2.2.1海水入侵判别等级指标体系建立
        2.2.2水文地球化学分析
        2.2.3环境同位素示踪
        2.2.4数值模拟
    2.3成果应用
3 下一步研究方向建议
4 结语

(9)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盐类沉积元素及硼、氯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硼、氯同位素测定方法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硼及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1 自然界中的硼元素
        1.2.2 硼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
        1.2.3 硼同位素的质量分歧效应
        1.2.4 硼同位素分馏机理
        1.2.5 自然界中硼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意义
    1.3 氯及氯同位素化学研究进展
        1.3.1 自然界中的氯元素
        1.3.2 氯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
        1.3.3 氯同位素分馏机理
        1.3.4 自然界中氯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及意义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兰坪—思茅盆地
        2.1.1 含盐带
        2.1.2 盖层构造
    2.2 勐野井矿区
第三章 样品处理和测量方法
    3.1 样品选取
    3.2 样品测试
        3.2.1 XRD分析
        3.2.2 元素分析
        3.2.3 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江城勐野井组矿物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物学特征
        4.1.1 SHK4钻孔岩性特征
        4.1.2 SHK4钻孔含盐段主要矿物组成
        4.1.3 主要盐类矿物剖面变化特征
        4.1.4 粘土矿物变化特征
        4.1.5 其它矿物变化特征
        4.1.6 SHK4钻孔含盐段矿物组合特征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特征系数
第五章 勐野井SHK4钻孔含盐段硼、氯同位素分布特征
    5.1 硼同位素分布特征
        5.1.1 样品硼同位素测定
        5.1.2 样品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氯同位素分布特征
        5.2.1 样品氯同位素测定
        5.2.2 样品氯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1. 发表论文
    2. 主要参与过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莱州湾典型剖面海(咸)水入侵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海水入侵研究综述
        1.2.1 海水入侵的定义
        1.2.2 海水入侵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以往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情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工作范围和交通位置
        2.1.2 地形与地貌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2 区域基础地质背景
        2.2.1 区域断裂构造
        2.2.2 地层情况
        2.2.2.1 前第四纪地层
        2.2.2.2 第四纪地层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第3章 研究区内海(咸)水入侵的形成过程分析
    3.1 研究区海(咸)水入侵的水动力学特征
    3.2 研究区海(咸)水入侵的水文地质条件
        3.2.1 第四纪浅埋古河道
        3.2.2 研究区典型水文地质剖面
第4章 研究区海(咸)水入侵的水文地球化学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1.1 测试指标的选定
        4.1.2 样品的采集
        4.1.3 测试结果
    4.2 海水入侵的水化学机制
        4.2.1 海水的水化学基本特征
        4.2.2 地下淡水的水化学基本特征
        4.2.3 海水入侵区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4.3 研究区的水化学特征
        4.3.1 地下水化学特征
        4.3.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4.3.3 研究区海(咸)水入侵判定指标分级及标准确定
    4.4 海水入侵过程中氘(~2H)-氧(~(18)O)同位素分布特征
        4.4.1 氘(~2H)-氧(~(18)O)同位素特征
        4.4.2 氧(~(18)O)同位素-Cl~-特征
    4.5 海(咸)水入侵过程水文化学识别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4.5.1 主要离子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4.5.2 微量元素 Sr-Cl-变化特征及相关性
        4.5.3 控制地下水水化学的主要机制
        4.5.4 研究区可能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第5章 研究区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5.1 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简介
    5.2 反向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型
        5.2.1 地下水流路径的选择
        5.2.2 确定可能矿物相
        5.2.3 确定约束条件
        5.2.4 确定反应路径上起点与终点地下水组分的存在形式
        5.2.5 模拟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Boron isotope method for study of seawater intrusion(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海陆坡——冲绳海槽水体剖面地球化学特征与指示意义[J]. 范佳慧,窦衍光,赵京涛,李军,邹亮,蔡峰,陈晓辉,李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 [2]某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及脆弱性研究[D]. 张浩清.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3]大苏干湖湖水蒸发析盐过程中硼同位素分馏特征[D]. 李兴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4]盐湖碳酸盐硼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对察尔汗成盐过程的反演[D]. 张湘如.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
  • [5]柴达木盆地西部碱山SG-1b钻孔的硼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D]. 卢胜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2)
  • [6]高位海水养殖影响下的地下水咸化过程识别及其模拟 ——以北海大冠沙地区为例[D]. 黎清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8)
  • [7]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咸化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祁惠惠,马传明,和泽康,胡孝景.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8(04)
  • [8]环渤海典型地段海(咸)水入侵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J]. 杨吉龙,李红,施佩歆,胡自远,胡云壮,胥勤勉,杜东,孟利山.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4(04)
  • [9]云南江城勐野井组盐类沉积元素及硼、氯同位素分布特征研究[D]. 马茹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4(01)
  • [10]莱州湾典型剖面海(咸)水入侵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研究[D]. 胡云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标签:;  ;  ;  

硼同位素方法研究海水入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